經濟學以人與人的生産關系為研究對象,而人與人的生産關系最初表現為交換關系(包括生産資料的交換和産品的交換)。交換又必然要具有交換的尺度、依據,因此價值概念成為西方經濟經學第一個核心範疇。
究竟是什麼決定了商品的價格、決定了商品間相互交換的比例?在這個問題上,西方經學家們出現了不可思議的對立,他們分為生産費用論和效用論兩派,雙方都是把一個統一的價值割裂開來,各持片面的觀點對另一方進行駁斥。
生産費用論的自相矛盾英國人,李嘉圖、穆勒、麥克庫洛赫等人主張生産費用論。把價值分割成抽象價值和交換價值,并且把交換價值排除出價值決定之外。他們撇開交換價值,避開競争關系來談論價值。
這樣就陷入一個矛盾之中,生産費用論的前提是避開競争,因而必定要避開交易中競争關系——避開商業。生産費用論者認為不會有人将物品賣得低于它的生産費用,但是因為生産費用論排除掉了競争,那麼就假設出了一個沒有競争的商業社會,一個抽象的商業,一個在賣的過程中沒有競争的商業——一個沒有靈魂沒有意義的商業。
馬克思主義對“價值”的科學解釋資産階級經濟學在價值論中之所以陷入這種片面的觀點裡,與他們對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分不開,他們把生産和消費視為兩個完全孤立的環節,然後再分别從生産的方面來主張生産費用論,從消費的方面來主張效用論。
阿弗裡德•馬歇爾曾在生産費用論者和效用論者的基礎上進行了折中,試圖同時承認生産費用論和效用論,但這不是對矛盾進行揚棄的辯證法,而一種可憐的折中主義。
價值真正說來,隻是生産費用對效用的關系。
生産與消費不過是人類社會活動中一個過程的兩個要素,一個行為的兩個兩個方面。生産是這個過程實際起點,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消費表現為生産的要素。代表生産方的生産費用與代表消費方的效用之間的關系表現為價值,而代表生産方的生産費用因為處于支配方。因此價值首先是用來決定某物品是否應該生産,是否能抵償它的生産費用,首先由生産費用來決定。然後在生産費用相同的情況下,才用處于被支配地位的效用來決定。而且,生産費用的确切含義不是資産階級經濟學家認為的工資 利潤 地租,而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資産階級經濟學家用均衡價格來說明價值,這完全是一種可笑的幻覺,這種幻覺隐含着價值與競争無關的錯誤。資産階級經濟學家用價格分析來取代價值分析,并将價格概念的含義來充當價值的内容。
經濟學家抽去供求均衡時的價格,因而很自然的把競争排除出價值之外,認為價值的決定與競争毫無關系,就是試圖用均衡時的價格來得出價值,造成價值是在價格均衡時才出現的假象,貌似價值是由價格來決定似的。
資本與勞動是什麼關系?資産階級經濟學家說生産要素由:生産原料所必須的土地、資本以及勞動三要素所組成。但同時,經濟學家也承認資本是“積蓄的勞動”,因而承認資本和勞動是同一個東西。所以,實際上的生産要素隻分為兩個方面,即自然的、客觀的方面(土地)和人的、主觀的方面(勞動)。
資本實質上是積蓄的勞動,因而勞動包含資本,而且勞動可以分為肉體要素和精神要素。資産階級經濟學家隻看到肉體的勞動和資本作為生産要素,在創造财富。而沒有看到勞動的精神要素,沒有發現思想與發明也是生産要素。
全部生産要素的劃分并不是土地、資本和勞動,而是自然和人,後者還包括他的肉體活動和精神活動。生産力表現為生産的自然條件以及勞動力、勞動的積蓄以及思想、發明、科學技術。
作為第一生産力的不是科學技術,而是自然,如果沒有生産的自然條件,生産就失去了前提,無法進行。科學技術隻是生産力中最活躍的部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