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8月22日訊一日三餐,你知道稻米起源于哪裡嗎?武漢不久前獲評“國際濕地城市”,你想過稻米其實也是人與濕地的連接之一嗎?8月21日,由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策劃的第三季自然通識課第五課,邀請到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教授、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固定研究員、濕地演化與生态恢複湖北省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顧延生主講。當把時間的緯度拉長到萬年,生活在長江中下遊的古先民馴化了野生稻,使之成為影響世界的谷物。
植矽體解開“水稻起源密碼”
水稻的國際姓名從此改英為中
顧延生教授分享濕地、水稻和文明之間的關系。
“關于水稻的起源和命名,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西方學者認為水稻的兩個亞種——細而長的籼稻和短而圓的粳稻,分别來源于印度和日本,因此它們的國際命名分别是以印度英文名為詞根的‘indica’和以日本英文名為詞根的‘japonica’。”顧延生講述,“但這樣的認定一直缺乏證據和考古遺址記錄。”
他援引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趙志軍研究員1998年發表在期刊《Antiquity》的一篇英文,用水稻稻葉和稻殼中穩定存在的植矽體為解碼,在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文化層中發現了12000年前的野生稻植矽體和10000年前的栽培稻植矽體,證實了中國古代先民對水稻的馴化活動。此後,在距今10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文化遺址,中國科學家發現了栽培稻植矽體化石和摻雜稻殼的陶片,表明長江下遊新石器早期古人類已經開始類似刀耕火種的方式進行稻作,同時修建原始村落定居以便管理稻田,使用特定石制工具收獲和加工稻谷。顧延生說:“上山文化遺址是公認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遺存之一。著名農業科學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還曾題字‘萬年上山、世界稻源’。”
水稻起源于印度和日本?
中國不答應
顧延生教授解讀水稻如何從長江中下遊走向世界。
這些考古發現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震驚,不僅證實中國的長江中下遊地區才是栽培稻發源地,而且籼稻和粳稻的國際命名,也應該從“indica”和“japonica”改為中文拼音“xian”和“geng”。
現場有觀衆提問,為何粳的讀音标注為“geng”而不是字典裡的“jing”?顧延生解釋,這是以曆史時期以來老百姓的讀音習慣而非字典标音為準。不論如何,中國源遠流長的稻作文化由此得到國際公認,據推算,全世界現今大約有35億人以大米為主食。
躺平是不可能進化的
水稻馴化從“挺直腰杆”開始
顧教授分享一棵水稻的漫長進化之路。
中國古代的“五谷”有兩說,一說稻(水稻)、黍(黃米)、稷(高粱)、麥(麥子)、菽(豆),一說麻、黍、稷、麥、菽。總之,水稻并不是一開始就在谷物裡地位超然,那是如何一步步脫穎而出,走到北麥南稻的江湖地位呢?
顧延生表示,這要從長江流域的自然環境說起,“長江流域的水熱條件适中,河湖濕地豐富,生物多樣性程度高。野生稻喜歡溫暖、濕潤和光照充足的環境,河湖濕地邊分布很多野生稻,古先民很容易發現它。我們的祖先也是不斷嘗試各種野生植物的果實,最後發現野生稻稻米口感不錯、容易攜帶、産量也高,于是就把野生稻作為重點馴化作物。”
野生稻可不像如今的栽培稻這麼“聽話”,它們有的匍匐在地,有的半倒不倒,還動不動就掉粒嚴重。躺倒的水稻因為與地面接觸面積大,産量相對會減少,種子也更容易被水分浸泡,腐爛變質,或被地面動物吃掉,所以古人首先是想把水稻馴化為直立。古人經過數千年的不斷馴化和選育,終于讓馴化後的栽培稻個個“挺直腰杆”,而且還改掉了掉粒的毛病。
顧延生收集前人發表成果,綜合分析後發現水稻的演化與傳播,是在人類行為作用下十分緩慢的進化過程,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距今1.5萬年到1萬年之間,古先民開始進行原始采集、栽培與初步馴化,距今約1萬年時,古栽培稻開始出現,但僅是有限傳播;第二個階段在距今1萬年到6600年之間,水稻不掉粒性狀穩定,開始快速傳播到了長江中下遊、淮河與黃河流域;第三個階段為距今6600年到4000年,籼稻和粳稻分化,古先民帶着它們的種子開始廣泛傳播,從長江流域出發,向華南、東南亞、南亞甚至全世界擴散。
一粒稻米的未來
是在保護以濕地栖居的我們自己
自然通識課現場氣氛熱烈。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邊住……”《我的祖國》這句深入人心的歌詞,也道出了稻與濕地、濕地與人的水乳交融的關系。
水稻水稻,稻水相生,良好的濕地環境是稻米生長的基礎,顧延生表示,濕地生态退化将帶來稻米減産、糧食危機和淡水危機等。水稻的起源與演化曆史表明,生态興則文明興,當濕地生态環境遭到破壞,以濕地栖居的人類,也将難以為繼。
展望未來,水稻與濕地息息相關
顧教授解答在場觀衆的問題。
10000年以來,人類對水稻的馴化從未停歇,袁隆平院士研發的超産量雜交水稻和海水稻是當今人類成功馴化的風标。顧延生表示:“未來一定會出現更好的水稻,而做好這一切,除了不斷提高科研水平,還需要保存好野生稻的遺傳基因,這也意味着要保護好野生稻野外生長的濕地環境。”
在曆史的長河裡,作為長江中遊地區的重要城市,武漢也是水稻生産地之一,身處“魚米之鄉”範圍内。如今,武漢也在為水稻培育和濕地保護作出積極努力。中國種子生命科學技術中心就在武漢,武漢也正打造“中國種都”新名片。此外,已正式入列“國際濕地城市”的武漢,将在今年11月份代表中國首次承辦《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将以“珍愛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審議公約發展戰略性議題,發布《武漢宣言》,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未來作出新的貢獻。
(文|長江日報記者郭可滢 黃亞婷 通訊員趙慧娟 圖|長江日報記者李子雲)
【編輯:鄧臘秀】
更多精彩内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