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碼頭船夫
我們都熱愛自己的祖國,似乎有一種莫名的情懷,讓我們熱愛自己的國家。“不知道為什麼,可我就是愛國”,這是一種什麼情懷呢?很多人解釋不清這種發自肺腑,而又莫名的愛國情懷。
詩人易白在談及音樂詩歌《潮汕》的創作靈感時曾闡述創作觀點,“群體或是故土,若無鄉愁牽絆,将丢失精氣神。丢失的,不是遊子之根,便是故土之魂”,而他的《潮汕》歌詞原稿,則是詩歌《故鄉的港口》。
圖為:詩人易白在僑鄉輪渡上寫詩
睿智的詩人将詩歌與音樂進行了一次深度融合,讓音樂為詩歌插上了飛揚的翅膀。無論是改編後的歌詞,還是詩歌原稿都堪稱經典。
方言版的歌詞《潮汕》與詩歌原稿《故鄉的港口》寫出了外出追逐夢想的遊子在異域他鄉,經曆挫折與苦難之後,對鄉土的深切眷戀。
詩人易白跟着漁船出海采訪
詩歌《故鄉的港口》曾入選美國芝加哥學術出版社出版的新詩百年《世界華人經典詩選》。這本彙集現當代漢詩精華的學術詩集,由知名翻譯家和知名詩人聯手主編,收入了140位詩人約240首力作,該書面向世界發行并被美國國會圖書館納入收藏。詩人早年的詩歌代表作《種子的選擇》和《故鄉的港口》便被收錄集中,也許這正是該書編輯立足“百年詩史”視野,在“國際層面”和“學術層面”對青年詩人易白的一種認可。
這首詩,令人讀後深深觸動:“我追着太陽出走/思想遺落在碼頭/心在顫抖/如今我/不知該往何處走/站在異鄉的路口/走過陌生的街頭/心在顫抖/那是我/從未迷失的鄉愁”,詩歌一開始,便能引起讀者對他鄉漂泊的共鳴。
詩人的攝影作品《故鄉的港口》
《故鄉的港口》這首詩,寫出了詩人對生活,對青春的感悟,尤其對故鄉老母親的迫切思念具有代入感,容易引起讀者共鳴,詩歌具有豐富的畫面感和節奏感,雖是現代詩卻融入古詩寫作技法作為寫作支撐而不顯山露水,是情景交融、神形兼備的鄉愁題材詩歌寫作範本。
《蕩漾的鄉愁》概念合成攝影
對于鄉愁,常年漂泊在外的詩人有着深刻的感受,比如詩人曾刊發于《戰旗報》副刊的詩歌《蕩漾的鄉愁》,該詩意境的營造形象生動:“流水中那片藍天/再也無法掩飾心潮起伏的憂郁/還有那座等待歸返的石橋/石頭在波光中暴露了自己的柔情/思念注定是一種成長的經曆/流逝的歲月像一面鏡子/悄悄的見證了每一道風景”可見,鄉愁在詩人心中蕩漾,流逝的歲月像一面鏡子,這是詩人對歲月的感悟,也是對青春的印象寫照,勾畫了發生在每個漂泊者身上的精神共性。
而另一首同樣刊發于《戰旗報》副刊的詩歌《故鄉的田野》,詩人則采取“三段體”的簡潔叙述,提煉了故鄉田野的記憶特征——“冬去春來/油菜花又開/在故鄉的田野/點綴大地的色彩/人往人來/美麗的花海/在觀衆的臉上/綻放微笑的神采/誰沒有來/這一季花開/在遊子記憶裡/開着最美的姿态”,故鄉的油菜花在詩人的視野中不是菜,而是點綴大地的花朵。
詩中美麗的花海與遊客的笑容,兩處具有畫面感的叙述角度對比,以及思想轉折處理得非常巧妙,對于遠在他鄉的詩人而言,記憶中故鄉的花海是一種遙不可及的美,既令人懷念,又令人向往,輕描淡寫間在歌詠風物中,勾畫了心中的鄉土情懷。
圖為:詩人易白在深圳北站拍攝的一張圖片
而《路人生》一詩,從創作時間來看,應是詩人退伍後,在深圳打拼時寫下的鄉愁題材詩歌作品。
在這首詩中,詩人對他鄉漂泊的感受進行了一次具有“現場感”和“即視感”的焦點提煉,“短暫的行程/奔忙的青春/看得見理想前程/看不見咫尺路人”。
這首詩雖然簡短卻耐人尋味,信息量和想象空間巨大,詩人在坐高鐵返回故鄉途中,通過觀察周圍人群的行為舉止和精神面貌,發現自己和他們一樣,人在城市,根在農村。
見狀,詩人進一步在詩中刻畫了這種漂泊群像——“緊閉的車門/禁锢的旅程/看得見城裡的人/看不見心裡的根”。
從詩行中可以看出,車廂内人與人之間,無論心理上和肢體上都保持着距離,他們雖同路卻形同陌路。也許,他們或為城中立足,或為一家生計,或為心中理想,行為舉止不經意間流露出,久經“社會”或“江湖”的心理特征與精神狀态——或虛僞,或苟且,或隐忍,或迷茫,或疲憊,或孤單,或寂寞等等。正如詩人最後的點睛之筆:“疲憊的靈魂/空洞的眼神/見證不同面具下/相同軌迹的一生”,一語道破了“漂泊群體”由内而外的人性特征。
詩人坐在高鐵上,觀察着車廂内的“個體屬性”和“群體共性”,人們行為舉止幾乎大同小異——或刷着手機,或閉目眼神,或偶爾發呆,或偶爾思索等等。
詩人或感慨“個體”與“群體”不可逃避的諸多共性,就連返回故鄉都在同一天坐同一班高鐵,行駛在同一鐵軌上,正前往同一方向或同一終點,正如人人都會經曆“生老病死”這一極其相似的生命曆程。
圖為:詩人易白的戰友靳衛新拍攝的攝影作品
而音樂詩歌《望月河》則在詩行中,構建了電影“蒙太奇”效果。全詩首尾呼應,用富有節奏感、朗誦感、旋律感的詩行,營造了一種音樂美學畫面,在鄉愁的基礎上架構了一個浪漫而唯美的愛情故事。
那些具有鄉愁情緒和浪漫主義的畫面性叙述,如“今晚的月兒/溜進了亮汪汪的小河/天上一個,水裡一個/悄悄地流淌着/流淌,流淌/淌着淚眼想/想起你在望月兒”,留給讀者解讀的聯想空間同樣是巨大的,仿佛在星光斑斓的夜晚,在偏遠的高原深山駐守的哨兵,望着一彎倒挂的下弦月,思念着故鄉的戀人,讓人讀後想起了牛郎和織女的神話故事。
在這首詩的閱讀與聯想中,一個高原哨兵的愛情故事,仿佛娓娓道來。
哨兵心想:那個愛哭的女孩,此時是否又在夜裡悄悄抹淚?她那麼愛哭,流下的淚珠兒,豈不是像山下的小河一樣?
此時,天上的月亮和星星,正好倒映在山下那條靜靜流淌的河水中,哨兵忽然覺得自己的心事,仿佛被映在了河裡;注視着河裡的月亮和星星,哨兵又再次擡頭望了望星空,想象着天河的模樣。
哨兵心裡又想:如果此時自己的戀人也在故鄉,也在同一時刻擡頭,豈不是望見的正是同一彎月亮,同一片星空?
這樣的視野和想法,給了哨兵一絲慰籍。
但過了一夜,又過了一夜,鬥轉星移,哨兵每天望着天上的月亮和星空,都産生同樣的想法,可終究在一個夜晚,也許是七夕節,哨兵終于忍不住奔潰大哭。
哨兵的内心,又是怎樣的心境?
詩人的詩行這樣寫道:“月兒,月兒/勾起了思念/念着夢裡的留戀/留戀,留戀/戀着水中山/山裡事像山下河/流淌,流淌/淌着淚眼望/望見你像望月兒”詩讀至此,後續畫面浮現眼前,又使人産生了諸多聯想。
哨兵趴在靜靜流淌的河水前,看見河水如同一面鏡子倒映着月亮、星空和自己軟弱的模樣,但是哨兵并沒有從倒影中,看見自己臉上的淚痕,哨兵摸了摸自己的臉頰。
此時,哨兵心想:這樣也好,男兒有淚不輕彈,要是讓戰友看見了,豈不是顯得自己很窩囊?就讓我的淚珠兒和這些河水融在一起,然後帶着我心中隐藏的秘密,帶着夜裡想的那些事,遠遠地流淌而去吧!
多年後,哨兵再次望着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再次來到小河邊,他注視着河水,看見河水中倒映着的那個自己變得成熟了,變得堅強了,他仿佛看見了自己曾經在此流過的眼淚,又仿佛看見了流淌的歲月,而在他的歲月中,一直有一個在故鄉守候他退伍的戀人。
上述這些,都是讀詩後聯想到的故事和畫面,詩歌的美妙之處在于留給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就像中國畫“留白”的美學思維。
從音樂詩歌《潮汕》和詩歌原作《故鄉的港口》,還有《蕩漾的鄉愁》《路人生》《望月河》等詩人不同時期創作的鄉土題材詩歌,不能看出詩人心中的感性與浪漫,而這些鄉土題材詩歌作品中所折射出的思想、情緒、感受,正如他鄉遊子的精神或靈魂,而這些屬性與本質,也許正是詩人曾說的“遊子之根,故土之魂”。
我們之所以熱愛自己的祖國,也正是因為這種“遊子之根,故土之魂”的精神屬性,而這種屬性的本質是親情、愛情、友情等“情緒體系”,以及民俗、文化、美食、建築、節日等構成鄉土情懷的“記憶體系”。
人心需要曆練,才會真正成長,逐夢必經漂泊,不漂泊無鄉愁,越漂泊就會發現自己越愛國。也許見證過祖國的河山,經曆過社會和江湖,遊曆過異域他鄉後,才能從詩人易白的詩中,讀懂“遊子之根,故土之魂”是愛國情懷的精神基石,是每個遊子鄉愁裡的中國。
2022年9月19日 寫于粵港澳大灣區
【評論作者】碼頭船夫,60年代生于沿海地區,90年代出國留學,讀詩寫詩四十餘載,曾有若幹詩作發表于報刊和網媒,海歸後長期活躍于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現為文學自媒體發起人及運營策劃。
注:該文章由“中聯社”特約撰稿人“碼頭船夫”授權供稿,轉載使用請告知刊發媒體和作者,并标明文章出處。如發現抄改、套改本文内容等行為,侵權必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