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咱們提起兵書,第一想到的肯定是《孫子兵法》,雖然很多人并不知道這本書裡面寫了什麼内容,但是這部書的名字作為一個中國人可能無人不知。不可否認,《孫子兵法》作為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古老的兵書之一,是軍事界的重要著作,被翻譯成世界各國語言,影響深遠。
但是今天咱們提到的兵書比《孫子兵法》還要早,可能有的讀者想到了,那就是姜尚姜子牙的《六韬》,《六韬》稱為中國兵法的啟蒙者,又稱《姜太公六韬》或《太公兵法》,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後世将《六韬三略》(黃石公三略)作為兵家經典。
影視劇中的姜子牙
《六韬》是一部集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韬》之“韬”,與“弢”字相通,原為“弓套’之意,含有深藏不露之意,引申為謀略。“六韬”,就是六種秘密謀略,即論述戰争問題的六種韬略。關于它的作者姜子牙就不用多說了,家喻戶曉,尤其是通過《封神演義》的加工神化,姜子牙在咱們國人心中已經是神仙的存在了。《六韬》通過周武王與姜太公呂望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争的理論、原則,對後代的軍事思想影響很大,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共分六卷,60篇,約2.3萬字。
文韬:論治國用人的韬略
武韬:講用兵的韬略
龍韬:論軍事組織
虎韬:論戰争環境以及武器與布陣
豹韬:論戰術
犬韬:論軍隊的指揮訓練
司馬遷在《史記》中稱之為:“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缜密嚴謹,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最早明确收錄此書的是《隋書·經籍志》,題為“周文王師姜望撰”。姜望即姜太公呂望。《六韬》的内容十分廣泛,對有關戰争和各方面問題,幾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戰略論和戰術論。《六韬》對後世有重大影響,張良、劉備、諸葛亮、孫權都重視《六韬》,《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它,繼《通典》後,唐人着書論兵也多引用它。宋、明、清對《六韬》注釋、集釋、彙解者,也不乏其人。
《六韬》不僅論述了全勝戰略和軍事戰略,還進一步闡明了全勝戰略和軍事戰略之間的關系,認為全勝戰略是軍事進攻的準備和前提條件,隻有綜合運用全勝戰略和軍事進攻,才能達成戰勝敵人的戰略目的。在《文伐》篇中這樣寫道:“十二節備,乃成武事,所謂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見,乃伐之,”這種把進行“文伐”的全勝戰略同進行“武伐”的軍事戰略緊密聯系起來的論述,使古代戰略思想顯得更加豐滿和完善。
《六韬》的軍事思想比較複雜,書中最突出的是陰謀權術思想。《六韬》一開頭就說:“夫魚食其餌,乃牽于缗,人食其祿,乃服于君。故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國,國可拔。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這就是說,國君統治百姓,就要像漁人釣魚,以釣餌來誘使人們上鈎,聽從驅使。
從南宋開始,《太公六韬》一直被懷疑為僞書,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為僞書,但是1972年4月,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古墓中,發現了大批竹簡,其中就有《太公六韬》的五十多枚,這就證明《太公六韬》至少在西漢時已廣泛流傳了,僞書之說也就不攻自破了。《六韬》實際上當成書于戰國中後期,但不排除其中反映了姜尚的某些軍事思想。其真實作者已不可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