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内的高速限速120km/h,其實是綜合考慮了交通量、地形、安全性等等各方面的因素,制定出來的。單從道路的技術水平上來說,高速限速完全是可以超過120km/h的。
就好比是吃飯,一頓飯吃個兩碗,胃也是裝得下的,隻是人會比較撐。為了舒服和健康,一般建議大家7、8分飽,吃個一碗半,差不多了。
120km/h是40年前的高速設計時速标準
120km/h,是将近40年前的高速設計時速标準。
1981年版的《公路工程技術标準》中,最先明确高速公路設計最高時速120km/h,從那個時候,40年的時間,這标準沒動過。
比如1988年中國第1條高速,滬嘉高速建成通車,限速就是120km/h。
為什麼時速标準是120km/h
其實在滬嘉高速通車之前,國内完全沒有建設高速公路經驗,一直要到1975年,交通部組織考察團去日本的時候,大家才第一次知道什麼叫高速公路。
美國、日本、歐洲等等國家,高速公路發展是比較早的,技術相對也是更先進,所以國内建高速,基本上是參考他們的招式,尤其是參考他們對交通量和道路設計的研究。
就好比數學課,學函數之前,你完全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就要靠老師一點點地去指導,因為老師已經對這些知識了如指掌了。
高速的設計,首先就是要考慮交通量,簡單地講,就是道路要滿足通行需求,不能太擠,擠一塊怎麼叫高速,對吧?
1980年的時候,中國的機動車不是很普及,一級公路交通量其實也很少。
京密公路舉例,平均每天通行8452台,每小時不到400輛車,當時美國的交通量,是每小時2200台車。
中國進行了借鑒,充分考慮以後交通量也會漲,是吧?最終決定以每小時2000輛為極限值,進行了高速設計。
就好比出去買米,不可能隻買今天晚上煮飯用的米,後面還是要買一點的吧?買個一整袋,未雨綢缪,這個好理解,對吧?
1981年有論文,《漫談我國現代化公路建設問題》:根據美國、歐洲的經驗,當交通量極限值為每車道每小時通行2000台的時候,100到120km/h,是最合理的速度範圍,既能滿足通行效率,又能保障安全。
《2018年中國高速公路行業分析報告》論文裡面講:2017年的時候,中國高速平均每小時交通量也就1125輛,還遠沒有達到美國當時的2200,也沒有達到剛才說的極限的2000。
不過節假日高峰期間,部分高速每小時交通量是會超過2000輛的。
從理論上來講,車速越快,通行效率就越高,國内的高速限速120km/h,不是130km/h,不是150km/h,它也是參考了國外的道路設計的。
也有論文的,《仁赤高速公路安全性分析以及限速方案研究》,裡面說:道路的幾何線性設計,比如說彎道的半徑、偏角、偏轉方向、路寬,都能影響駕駛員對速度的選擇。
說人話,限速過高,到彎道的時候,就容易判斷失誤,速度過快,刹車踩不了,不夠,或者說速度很快,一把就過去了,就容易發生事故。
1972年,美國運輸部在平原區公路上面進行了一個實驗,結論是前面的車子時速80km/h,後面的車子不高于120.7km/h的時候,被追尾是不至于死人喪命的。
所以根據《公路工程技術标準》的說法,參考國内外的實際經驗,從節約能源以及安全的角度出發,最大限速采用120km/h,相對來說是比較合适的。
它其實是有安全考慮的,120km/h去追80km/h,至少不死人,150km/h一追,就要出人命了。
以後有沒有機會提到130或150km/h
但是國内的高速,限速120km/h,其實是保守的設計時速,不代表道路本身的技術條件,沒有辦法滿足更高的限速。
北京工業大學有論文,《高速公路限速與運行速度的關系研究》:設計時速能夠确保大部分車輛舒适、平穩、安全地行駛。
實際上絕大部分路段的技術水平,老早超過120km/h的限速所需要的了。
所以基建水平能夠滿足的前提下,限速超過120km/h也不是沒有可能。
比如說未來的杭甬高速複線,目标是把車速提高20%到30%,也就差不多限速是150km/h左右了。
總的來說,限速120km/h是結合交通量、道路設計、安全等等方面,然後再參考了國外的一些實際經驗定下來的,并不是說我們的道路技術水平比人家差,不是這麼回事情。
德國高速不限速,為什麼國内就要限速既然限速能讓大多數人開車更安全,德國人民都是不要命的?那些不限速的高速,天天都是死人的嗎?還是說人家的駕駛員都是F1的賽車手水平?
我資料也去給你找了一下,和我們想象中還不太一樣,關注「備胎說車」,回複關鍵詞「高速」,你就可以和我一樣搞明白這件事情。
每天給你一段汽車實用小幹貨,文字、音頻、視頻都有,挑自己喜歡的就可以了。「備胎說車」,等你來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