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家黑塞在《德米安》裡寫道 :“我們可以彼此理解,然而能解讀自己的人隻有自己。”
很多文字,年少不解其中意,再讀已是文中人。
小時候,我們總以為,“父愛如山”。就是說,父親如山一樣厚重踏實,能讓我們依靠,并且毫無怨言。
當我們一步一步走到中年,忽然發現這樣的事實——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作為兒女,我們無法百分百感受到父親的内心世界,但是可以理解父親的難處。畢竟,父親當年,也是一個中年人,有着無依無靠的難處。
因此說,人到中年才明白,父親為什麼會沉默。
02
第一,苦而不言,是對生活的隐忍。
做人的最高境界,多半是“苦而不言,喜而不語”。
做人要有大的格局,不要因為一點點小事,就激動不已。唯有用平和的心情去看待生活,才能洞察到機遇,扛住無形的壓力。
《一沙一世界》裡有這樣一句話:“那些千瘡百孔的經曆,一點沒有丢棄,都彙集起來,才形成了我們現在的模樣。”
中年的父親,拼盡全力撐起家庭,他很清楚,如果自己倒下去了,家裡的人,都會很痛苦,甚至崩潰。
作家龐餘亮在文章記錄了父親的一段往事。
父親患了皮膚病,長出了很頑固的癬,一邊醫治一邊擴散。因此,父親很煩惱,到處向人讨要秘方。
不知是誰,告訴父親,用烙鐵在肌膚上燙一下,就會好。父親果然照辦。
父親把烙鐵交到兒子手裡,說:“來吧。”兒子下不了手。父親就親自動手。
“嗤”的一聲,讓人隔着空間,都感覺到痛,父親卻春風得意地說:“一點也不痛。”
那一刻,兒子流下了眼淚。
很多時候,父親不說苦,其實是要樹立榜樣給兒女看。畢竟,父親需要言傳身教,要給家庭帶來希望。
也許在你看不見的地方,父親也會流淚。但是他不會把淚水帶到家裡,而是努力深呼吸,調整了情緒,再回家。
當你也是中年人的時候,在工作一整天之後,開車回家,會在車裡坐一會,抽一支煙。這就是扛苦的能力。
一代又一代的人,用不同的方式,上演“父親的苦而不言”。
03
第二,愛而不言,恰是無情最有情。
作家冰心說:“父愛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覺到了那就不是父愛了!”
看過一篇很短的文章。大概意思是說,一個女孩,每天放學都會磨磨蹭蹭,等大家都走完了,她才走出教室。
女孩說:“還有一點點作業;還要背幾個英語單詞......”她總有理由,讓自己慢人一步。
有一個同學,很好奇,故意站在校門口,看女孩是如何回家的。
原來,女孩的父親是殘疾人,靠蹬三輪車謀生。父親來接女孩的時候,盡量避開人流高峰期。一方面是避免同學看到之後的尴尬,一方面是趁着人多,再去跑一趟,多賺一點點錢。
父親很少說“愛”字,但是愛就在兒女的心中紮根了。
我們還小的時候,總是母親在唠叨,淚雨俱下地教會我們什麼。而父親習慣性在一旁抽煙,無動于衷。
也許,父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動粗,顯得很野蠻。讓你特别難受。你甚至懷疑,自己不是父親的親生孩子,是撿來的。
父母的愛,都很厚重,隻是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
父親除了愛孩子,還要愛自己的妻子,關照自己的父母。因此,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母親在罵罵咧咧,父親卻一言不發,或者說幾句無關痛癢的讨好人的話。
一個人,要養活老人和孩子,還要照顧自己和愛人,哪怕不說愛,這份愛已經夠深沉了。當你感知到的時候,說明你正在承擔類似的角色。
04
第三,低頭不語,是對人生的妥協。
就在我們以為,父親特别能幹的時候,父親卻一直很無奈,隻是不會在孩子面前 抱怨而已。
大多數的父親,不是高高在上的上司,也不是有錢的老闆。他們是工地上的漢子,工廠裡的打工人,還要面臨失業的困境。
父親賺錢的本事,真的不會很厲害,隻是他習慣了省吃儉用,盡量把錢留給孩子讀書,贍養老人。
書籍《位置》裡說,父親沒有錢,也沒有文化,出門的時候,買了二等火車票,卻走進了頭等艙。當乘務員走過來,讓他補錢的時候,他很尴尬,然後假裝若無其事地走出去。
作家肖複興年輕的時候,找了女朋友。第一次帶女朋友回家,父親早早去市場裡,買了一袋水果。
肖複興心裡明白,家裡很困難,父親為了成全他的愛情,特意請假一天,把工作服和手套藏起來,盡量體現家裡很富有。
父親總是不說話,是因為内心難受,對人生不滿意,卻毫無辦法。久而久之,父親就隻能妥協,一直默默前行,和生活打交手仗。
曾經,父親有一個仗劍走天涯的夢,後來父親為了幾兩碎銀,“出賣”了自己的體力和靈魂。
05
張愛玲說:“較量些什麼呢?——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
父愛如山,但是很多父親,不是大山,而是一座小山包,甚至是一堆沙子,真的很慫。
可是,家庭賦予了父親的責任和壓力,就得扛起來,說什麼都是多餘的。
當我們到了中年,拆穿了父親的沉默,但是不要說出來,給父親一點尊嚴。
當然,别責怪父親無能,他真的很努力了。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