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shèng
會意字,像一個“人”張大着“耳”朵,在聽人“口”中說出的話。秦篆保留了“耳”和“口”,但把字形下面的人訛變成了“[tíng]”。
簡化字把「聖」簡化為「聖」。而「聖」在古時候本有其字,讀作[kū],其本意是「掘」土。
“《說文解字·土部》聖:汝潁之閒謂緻力於地曰聖。從土從又。讀若兔窟。
段玉裁注:緻力必以手,故其字從又土會意。”
說 文 解 字
《說文解字·耳部》聖:通也。從耳呈聲。
段玉裁注:凡一事精通,亦得謂之聖。聖從耳者,謂其耳順。《風俗通》曰:聖者,聲也。言聞聲知情。按:聲、聖字古相叚借。
《尚書·洪範》說“聖”就是睿智,就是凡事無所不通。
孔子說自己“六十而耳順”,“耳順”就是“聖”。
《風俗通義》說“聖”就是聽到一些什麼聲音,就知道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文 獻 選 讀
《詩經·邶風·凱風》:
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善良的母親通情達理,可是我們這些兒子們卻沒有一個是品德美好的善人。
《詩經·小雅·小旻》:
或聖或否......
或哲或謀,或肅或艾(乂)。
人有聰明的,也有愚笨的。一個國家總有一些有智慧、有謀略,有讓人肅然起敬和善于治理的。
《尚書·洪範》:
(五行配)五事:
一曰貌,二曰言,
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
貌曰恭,言曰從,
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
恭作肅,從作乂,
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
“貌”即态度,對人态度謙遜恭敬,天下的人自然就會肅然起敬
“言”即言語,講話言語合乎道理,天下自然就會達到大治。
“視”即觀察,觀察事物清楚明白,就是有智慧,不會受蒙蔽。
“聽”即聽聞,聽取意見聰察敏銳,就不會作出錯誤的決策。
“思”即思考,考慮問題通達明智,就是聖人。
成 語 典 故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春秋左傳·宣公二年》: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儒家把修養道德的境界分為:聖人、賢人、君子、士人、庸人。
【聖賢】,即聖人與賢人的合稱,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
可是我們常人都難免會犯錯誤。但是知錯就改,不就好了嗎?
絕聖棄智
統治者都自以為是聖人,都是想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去管理别人。可是道家的思想是主張“返樸歸真”,希望“聰明人”放棄那些搜刮民脂、占人便宜的的智巧,回歸到人天真純樸的本性,實施“無為而治”就好。
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
絶聖棄智,民利百倍。
《莊子·胠箧》:
絶聖棄知,大盜乃止。
《莊子·在宥》:
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