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國#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關漢卿诙諧自稱“我是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珰珰一粒銅豌豆。”
關漢卿因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被世人所銘記,其中“銅豌豆”一詞還被很多文學愛好者當做昵稱,不過很多人并不知道它的正确用法。
“銅豌豆”在宋元時期是指那些經常出入煙花柳巷的不正經的嫖娼常客。那麼,關漢卿以此自稱是說明自己是花柳叢中的“老司機”嗎?當然不是。
“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這樣的“銅豌豆”,怕是那些勾欄中的魚龍混雜、三六九等無法比肩的。
如果說關漢卿是一個隻知道風花雪月的花花公子,那麼他也不會有那麼多有深度的雜劇流傳下來。
亂世中的“銅豌豆”在關漢卿生活的時代,“銅豌豆”可不是一個好的詞語,那他為什麼以此自黑呢?恐怕也是他無奈之下做出的選擇。
關漢卿出生于金末元初,是漢族人,父親是一位醫生,在元朝蒙古族還沒踏入中原的時候,醫生的地位是較高的,因此,關漢卿從小接受過良好的教育。
“生而倜傥,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
從小飽讀詩書的關漢卿,本想通過科舉扶搖直上,奈何命運不濟,生不逢時。
元朝統一中原,頒發诏書廢除科舉制度,知識分子遭到無情的壓制,在“八娼九儒十丐”的排位中,知識分子的地位僅比乞丐高一點。尤其是漢人,地位更是居于下等。
文人們滿腹才情,滿腔抱負卻無出路,隻能在世事中滄桑沉浮。
關漢卿北漂大都,為了謀生,花街柳巷就成了他無奈的去處,關漢卿本身就喜歡戲曲雜劇,身處這些地方更能發揮他的特長。
與大多數文人不同,關漢卿流連于勾欄瓦舍,不僅僅隻是吃喝玩樂,插科打诨,更多的是親身體驗底層百姓的喜怒哀樂。
他置身底層,與這些底層女性聯系,所以他的作品也大多是為女性說話的。
以真實的世俗氣息為素材,用自己的才華寫底層百姓的故事,沉醉戲曲反映社會的醜惡。
他甘願“半生來折柳攀花,一世裡眠花卧柳。”
任憑别人“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這就是極度随性飄逸且不被世俗所困的亂世中的“銅豌豆”。
以筆為戈的戰士關漢卿的一生,大約寫了将近70部雜劇,成為元雜劇之父,被世人稱為“曲聖”。
他的元曲,更多的是曆經滄桑後對世事的洞悉,對現實的無奈。
作為知識分子,沒有機會為官作宰為民造福,那就流落低層,拿起手中的筆當作利刃,訴說民衆的困苦與悲哀。
留戀紅塵俗事,隻是為了在自己的作品中呐喊,喚醒人們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元朝時,蒙古貴族為了滿足窮奢極欲的生活,與地方官員勾結,貪贓枉法,無所不為,在殘酷的階級壓迫下,勞動人民過着悲慘的生活,造成了很多冤假錯案,尤其是漢人,更是受到歧視。
關漢卿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百姓的悲慘遭遇寫進劇本《窦娥冤》。将一腔悲憫傾灑在底層女性身上,寫出她們的正直、善良。
因為寫《窦娥冤》,關漢卿曾被捕入獄,官府要求他修改劇本,但他一身傲骨,不向權勢低頭,段然拒絕。
他自嘲“我是個普王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是“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
而“銅豌豆”出自他的作品《一枝花.不伏老》的結尾部分,原文是這樣的:
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台柳。
我也會圍棋、會蹴踘、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咽作、會吟詩、會雙陸。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天哪!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
他自嘲“銅豌豆”,敢于這樣任性的寫,不在乎社會的評判,對于自己的清譽不屑一顧。
他用自己的決絕告訴世人,他就是要這樣活着,就是要這樣放浪形骸,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他賦予了“銅豌豆”堅韌不屈、與世抗争的特性。
清代戲曲理論學家王國維稱贊他為“一無依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為元人第一。”
關漢卿也像他作出的宣言那樣,就是真正的一粒響當當的“銅豌豆”。
“銅豌豆”的正确用法關漢卿自比“銅豌豆”,實際上真正的意義并不是“銅豌豆”本身,重點是前面的那一串形容詞“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當當”,單獨使用就是嫖客的意思。
關漢卿強調的是自己身處黑暗,卻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畏強權,百折不屈。
他風塵一生,卻不墜青雲之志。
這樣一位既放浪形骸,又心懷百姓與天下的戲劇家,怎麼不偉大。
即使現在,當我們再回頭看他的戲劇,仍然能看到一位憤世嫉俗的熱血男子,一粒傲骨铮铮的“銅豌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