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科普排位賽##暢享呼吸超能團#
肺鱗癌和肺腺癌,都屬于非小細胞肺癌的兩種病理學亞型。兩種肺癌的起源不同,肺鱗癌起源于基底細胞,而肺腺癌起源于肺泡上皮細胞,二者的分子特征也截然不同,因此,癌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包括其生長速度、生長方式、侵襲和轉移活性等,也有很大的差異。
多數情況下,肺鱗癌以中央型生長為主,也就是多數鱗癌的腫塊生長在肺門附近,毗鄰較大的氣道和血管,且容易向氣管、支氣管的管腔内部生長,造成氣道的堵塞。而肺腺癌則多數為外周型,生長在肺髒的周邊部位,引起氣道堵塞的可能性比較小。
肺鱗癌常表現為膨脹性生長,腫塊往往體積較大,而且正因為體積相對較大,腫塊内部因為缺血缺氧,常會出現壞死,進而形成空洞。這種癌性空洞形成後,發生出血的風險就會升高。而肺腺癌的原發腫瘤特别大的不多,很多表現為“小病竈,大轉移”,意思是說,肺癌癌盡管原發病竈的體積不大,但容易早期侵犯血管和淋巴管,而發生遠處其他部位或者器官的轉移。相對而言,肺鱗癌的危害則更多的是由于腫塊生長而産生的對周圍組織的壓迫症狀以及消耗症狀,發生遠處轉移的時間相對比較晚,因此适合根治性手術切除的機會更大一些。
肺鱗癌與小細胞肺癌的相似點是,二者的發生都和吸煙有密切的關系,因此,中老年男性更易出現肺鱗癌,尤其那些有長年吸煙史的男性。而腺癌與煙霧暴露的關系沒有鱗癌那樣顯著,女性患者的比例相對更高。
目前人類對于肺癌的基因特征的認識,其實隻是冰山一角。現有的多種治療肺癌的分子靶向藥物,都是基于對非小細胞肺癌的基因特征的認識而研發出來的,而我們了解較多的這些基因特征,基本都是更常見于肺腺癌細胞中,因此,腺癌患者使用各種分子靶向藥物的效果要比其他類型的肺癌好的多。而對于肺鱗癌,其中的分子、基因變異更加複雜,更加沒有規律可循,因此,盡管個别肺鱗癌也會對靶向藥物有一段時間的治療反應,但有效的概率很低,而且效果持續時間都不長。即使是最傳統的化療,多年以來在肺鱗癌中也沒有實現突破,有效率始終在30%-40%這樣的低值上下,遠遠低于培美曲塞在肺腺癌中的有效率。
免疫治療開啟了惡性腫瘤治療的新紀元。現在公認,免疫治療藥物對于“熱腫瘤”的效果會更好。所謂“熱腫瘤”,是指這些腫瘤突變負荷高,有更高的免疫原性,因此更容易對免疫藥物有響應。所幸,目前的多項研究結果顯示,肺鱗癌似乎呈現出更好的對免疫治療的效果。
更多健康知識,請關注武甯醫生頭條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