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時工作學習生活中,我們形容一個人十分無能常常喜歡用一句俗語來打比方:真是個扶不起的劉阿鬥,劉阿鬥就是三國時期蜀漢後主劉禅,劉禅的生平或許大家已經知曉,即使沒看過《三國志》,也肯定看過《三國演義》,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劉禅的形象十分的無能昏庸,他寵幸宦官、性格懦弱,毫無治國理政的才能,天天隻知道享樂,如果不是諸葛亮,劉禅恐怕早就把蜀漢王朝搞滅亡了,後來蜀漢滅亡,劉禅不顧他人反對,将祖宗辛苦打下的基業拱手讓給别人,當在敵營欣賞歌舞時,司馬昭曾問他是否想回故國?劉禅竟然回答:“此間樂,不思蜀也”,活脫脫一個沒心沒肺的昏君形象,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首先我們先讨論一下樂不思蜀這個故事是怎麼來的,這一傳聞最早來自于東晉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在這部書中習鑿齒曾經三次對劉禅進行攻擊羞辱,而此書成書的時間已經離劉禅去世時過去了六七十年,除了《漢晉春秋》這部書,在之前的曆史典籍中沒有發現任何關于劉禅樂不思蜀的故事,所以樂不思蜀故事的來源有很大疑點,另外習鑿齒此人對劉禅有很大的偏見,此人作書毫無底線,一意逢迎當時的東晉王朝統治者。
在書中描寫劉禅樂不思蜀故事時,習鑿齒多次采用小說筆法來描寫,讓文獻的可信度降低,裴松之就曾經在這樣評論道:“臣松之以為如此言之類,皆前史所不載,而猶出習氏。且制言法體不似于昔,疑悉鑿齒所自造着也”(《三國志》卷28《王淩傳》注引《漢晉春秋》)。可見習鑿齒所著的《漢晉春秋》在後世史學家眼中史料價值非常低。
實際上當年劉禅投降也是迫不得已之舉,劉禅即位後,全靠諸葛亮一人支撐,劉禅實際上隻是一個傀儡,當時蜀漢内部關系錯綜複雜,劉禅雖想保存實力,休養生息,可諸葛亮卻有另一套戰略模式,希望能夠通過以進為退,以攻為守的方式來保護蜀漢不被吞并,然而多次北伐已經嚴重透支了蜀漢的國力,而北伐的成效卻十分微小,諸葛亮死後,蜀國已經是千瘡百孔,無力再與魏國抗衡,公元263年,蜀漢王朝最終氣數已盡,劉禅選擇投降,臣服曹魏。
在次年的三月二十七日,劉禅帶着家眷到了魏國京都洛陽,在這裡他受到了曹魏皇帝和大臣們的高度禮遇,曹魏朝廷還專門下達了一封表彰劉禅的诏書,其中寫道:“孕育群生者,君子之道也”,“公(指劉禅)恢崇德度,深秉大正:不憚屈身委質,以愛民全國為貴;降心回慮,應機豹變;履信思順,以享左右無疆之休”等。可見劉禅并非無能之輩,連敵人都非常佩服他,而劉禅最終也得以善終,作為蜀漢亡國之君,史書上總以成王敗寇的觀點戴着有色眼鏡來看他,讓他受盡後世唾罵。
諸葛亮就曾經評價劉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可見劉禅雖然才能不及劉備,但是卻也有其獨特的個人魅力,隻此一點,也該還劉禅一個清白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