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麻柳灣渡口

麻柳灣渡口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30 18:54:33

“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哎,幾十條船哎,幾十幾根杆哎,幾十幾個船工吆來把那船來扳……”聽着黃河流域上百年來流傳的船工号子,我的思緒回到幾十年前的榆樹灣渡口。

麻柳灣渡口(榆樹灣渡口)1

從二百多年前榆樹灣開埠,榆樹灣渡口就開始忙碌。 那時陸路交通雖有但不發達,人們出行主要依靠水路,所以說自榆樹灣有人居住,就有渡口的存在,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榆樹灣自古就是水旱碼頭的原因。解放前,榆樹灣歸屬山西河曲縣管理,是河曲縣四區管轄的區域,1953年國家按河劃分,馬栅、長灘才歸屬準格爾旗。那時的榆樹灣,吃穿用一般都依靠河曲。應該說沒有發達的河運,這些都無從談起。解放後,随着地方國營榆樹灣硫磺廠等國有企業的建立和發展,當地的公路建設才開始起步,這方面的内容筆者以前在“榆樹灣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等文章中有過記述。在陸路交通不發達的上世紀五十年代,磺廠生産出來的硫磺塊主要的運輸路徑還是水路。家父就曾經是榆磺廠船運大隊的一員,參與了榆樹灣硫磺廠硫磺外運的相關工作,後來和父親叨拉起來,父親說他是河路漢出身,跑河路的經曆給父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父親的腦海裡打下了深刻的烙印。那時父親所在的船運大隊從磺廠倉庫大門外的河灘渡口出發,沿黃河逆流而上,拉纖到包頭(現在的包頭東河區二裡半)碼頭。卸貨後,再裝上木材、鋼軌等物資回廠裡。有時裝好船順流而下,到河曲西口古渡,把貨卸到榆磺廠在河曲建起的的倉庫裡,再購買一些生活物資回榆。那時父親年輕,身強力壯,幹活不惜力,是大隊的扛硬勞力。後來國家重視道路交通建設,廠裡的化工産品主要通過卡車運輸,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生産力,父親才回到了廠裡。

前面筆者講的是當年榆樹灣硫磺廠外銷産品的路徑。其實榆磺廠的船運大隊撤銷了,但黃河流域上一直有外埠的船隻來榆磺廠運輸廠裡的化工産品。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筆者已記事兒。兒時的我去河邊挑水,向下遊望去,瞭見三、四隻已升起白帆(這是指有西風的時候)的大船正向榆樹灣方向逆流駛來,一會兒河北邊的岸上,有五、六個“啃赤、啃赤”地拉纖的船工進入了我的眼簾,肩膀上的纖繩深深地嵌入肉中。船上還有一位把舵的老艄公和做飯的船工。這個畫面讓筆者想起了父親曾經講過的當年他們船運大隊工作的艱苦,這個船工拉纖的畫面一直在筆者腦海裡揮之不去!

在榆樹灣除了東灣榆磺廠倉庫南邊的廠專用渡口外,在榆樹灣西灣的河畔也有一處渡口,那是榆樹灣的古渡。這處渡口的曆史應比廠裡的專用渡口曆史更悠久。去年筆者在“大美準格爾”群發表的《榆樹灣陳家大院探究》之“建築篇”“先祖篇”中,提到我的先祖在清嘉慶年間從山西五寨縣遷徙到榆樹灣,我估計應是在榆樹灣西灣渡口落的腳。當然這隻能是我的想象了。在我兒時的記憶中,榆樹灣的老艄公有劉福如老漢,有韋五十七老漢,有東灣張來喜老漢等。他們都是馬栅公社大口口梁大隊榆樹灣生産隊的社員,同時又是生産隊船上的把舵人。說起老艄公,先介紹一下四十多年前榆樹灣的船。榆樹灣的船主要是指榆樹灣生産隊的船。這些船主要往返于榆樹灣黃河邊和太子灘之間,春夏秋三季是這些水上運輸工具最忙碌的季節。這裡的船和從其他地方來榆樹灣運輸硫磺的船不一樣的地方在于拉磺的船體型大,有桅杆;本地的船體型較小,沒有桅杆。沒有桅杆,當然也就不可能挂起帆來。剩下的裝備都一樣。把舵的艄公搖的是楫棹,位于船尾;船的左右兩側各有一根類似于漿的設備,榆樹灣叫腰棹;此外,當船離岸時需将船從岸邊撐開,這會兒用的是撐杆。楫棹和腰棹比較粗,直徑大約有十公分左右,這兩種船具也比較長,其中楫棹又比腰棹長。撐杆長短和腰棹差不多,粗細和鍬把差不多。

麻柳灣渡口(榆樹灣渡口)2

上面提到的幾位老艄公,現在都已過世。這裡重點講一講張來喜老漢。張老漢住在榆樹灣東灣,是個光棍漢。筆者在小的時候見過張老漢,幹廋幹廋的一個人。夏天老漢穿一件褂子,從來沒見過扣扣子,褂子裡面永遠沒有背心,腰間用一根繩子系着褲子,褲腿挽在膝蓋上面,這是張老漢夏天的基本裝束。經常和張老漢接觸的人都知道,這個老漢平時走路“忽飄、忽飄(piao四聲)”,沒有聲音,榆樹灣人給老漢起下個“輕腳(jie)片小鬼”的外号。船上扳腰棹的和用撐杆的一般是有點力氣的年輕人,因為這些都是力氣活兒。兒時的我去黃河邊挑水,看見太子灘上勞作的農民忙完農活兒,正登船準備回榆樹灣。船工将船拉至太子灘灘頭,用撐杆将船撐開,老艄公張來喜穩執楫棹,定好方向。四個年輕人熟練地扳着腰棹,在西去的黃河激流中奮力拼搏。在大家齊心協力操作下,船停靠在了榆樹灣渡口的下遊。在筆者幼年時,我的記憶中榆樹灣硫磺廠825學校也有自己的船(或者是租用榆樹灣生産隊的),主要用途是把學生從榆樹灣渡口運輸到太子灘灘頭的木瓜灘撿青石,然後把青石運輸到榆樹灣河畔,再由這邊的學生運到石灰窖作為燒石灰的原料。四十多年前由程子文老師扮演“艄公”的角色。825學校在老校長陳寬厚老師的率領下,大搞勤工儉學,在準格爾旗,在伊克昭盟,在内蒙古自治區,那可是響當當的,創出了品牌。當然辦石灰窖僅是學校勤工儉學的一小部分。筆者在上小學低年級時就曾參與了從榆樹灣河畔到825學校石灰窖傳遞青石的勞動。825學校通過燒石灰等勤工儉學,改善了辦學條件,減免了學生的學費,鍛煉了師生的體魄,産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受到了當時榆樹灣人民的一緻稱贊!

麻柳灣渡口(榆樹灣渡口)3

黃河水還在一如既往地向西奔騰而過,榆樹灣渡口的船隻仍在忙碌地在黃河上下遊以及與太子灘之間穿梭,仍在黃河邊挑水的我已将小桶換成了大桶,我從兒童演變為少年,上了初中。時光如黃河水般飛逝而過,時間已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此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已開過,黨的工作重心已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社會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改革開放後,我國各項工作步入了正軌,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當然了,榆樹灣也不例外,榆樹灣交通運輸業包括河運事業也不例外。1982年秋,筆者離開了榆樹灣上了高中。就是在高中階段,榆樹灣往返太子灘和榆樹灣到河曲的船隻換成了機船。1986年夏我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後,和舅舅一起回河曲,搭乘的就是用柴油機作牽引的機船。再後來,也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榆樹灣建起了浮橋。上世紀末,為了加快建設龍口水電站,榆樹灣建起了連接晉蒙的硬橋。若是老艄公張來喜老漢能活到這個時期,老漢一定會高興得合不攏嘴了。

今年夏天,我回了一趟榆樹灣,專門去榆樹灣古渡口繞了一遭。站在黃河岸邊,筆者感觸良多。國家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交通事業更是迅猛發展。榆樹灣渡口船隻的變化,折射出來的是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麻柳灣渡口(榆樹灣渡口)4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哎,九十九道彎上有九十九條船哎,九十九條船上有九十九個扳船漢來把那船來扳……”我的耳邊又響起這首黃河船工号子......

【作者簡介】陳駿馳,男,漢族,1966年生人,榆樹灣陳家大院長大,小學和初中就讀于榆樹灣硫磺廠“825”學校(後改為榆樹灣小學),大學文化程度,現在市商務局紀檢監察組工作。

麻柳灣渡口(榆樹灣渡口)5

來源:大美準格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