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學将設立勞動必修課了,并且勞動素養評價結果,将作為評優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這是 3 月 26 日在央視新聞看到有關學生一項新規。
消息一出,很快就成為我們小區媽媽們散步時聊天熱門話題。由于對這一話題較為感興趣,我還刻意在小區散步時,找幾位媽媽詢問她們對此的看法。
發現媽媽們對這件事的想法幾乎一緻的:學校将開設勞動課,是一件好事有益孩子們的發展。但對自家的孩子太沒底氣,知道孩子平時在家幾乎是十指不沾陽春水的狀态,都懶慣了。自已反而擔心孩子 ,會過不了勞動科目這一關。
媽媽們的擔憂并不是無道理的,回顧我們日常生活。孩子參與勞動事務已成罕見之事,如果今天孩子掃個地或洗了個碗,就能成為媽媽朋友圈的素材。又或者如果哪家孩子會做幾道拿手的小菜,也就能成為大家飯後談資的“新聞”了。
如今孩子們不習慣參與勞動是顯而易的,而作為家長的我們,對此不能視而不見。不僅是因為學校要以勞動素養為評優标準,更重要的是勞動是孩子人格發展基石。 其實并不是孩子不會或不願意參與勞動,而是我們對孩子的勞動教育格局不夠大,讓孩子缺乏勞動意識了,從而沒法形成孩子參與勞動習慣。
父母的勞動教育格局,決定孩子是否有勞動習慣我孩子是二年級的一名學生,他們班搞班級衛生規則是:10個人為一組,一星期負責其中一天的衛生。
但每次到他們組搞衛生時,原本應該有10個同學留下來,但往往隻會有4,5個孩子留下來,因為很多同學都有逃值日的習慣。
倒垃圾,是孩子們多數不願意的事,一開始是我的孩子和他的同桌主動去倒垃圾。
但後來同桌的媽媽,不讓他家孩子去倒垃圾了,他媽媽說:為什麼大家同是值日生,憑什麼你去做倒垃圾,這麼吃虧的事誰去幹?所以就讓她家孩子不再去倒垃圾了。
後來孩子的同桌在學期末時,也常有出現偶爾逃值日現象。其實小學生班級的垃圾并不多,隻是孩子們的一些紙屑。但同桌媽媽的思維裡,卻覺得比别人多幹一點活就是吃虧,卻不知道自己這樣的格局,已經阻止了孩子勞動教育的發展。讓孩子慢慢變得不愛勞動,甚至拒絕付出勞動。
反觀在生活,對孩子的勞動教育有不一樣格局的父母,他們不但不會幫孩子衡量這個活值不值得幹?反而是想盡方法的去引導孩子愛上勞動,享受勞動的過程。
霍啟剛就是一位很重視孩子勞動教育的爸爸,在他微博的動态裡面,經常會看到他帶着孩子一起勞動的場景。
去年春種期間,霍啟剛分享一組,他和郭晶晶帶着孩子到田裡,一家三口挽起褲子,腳穩穩的踏在泥潭裡,眼無旁貸的插秧的圖片。
網友們大呼接地氣,其實更接地氣的是他在日常生活裡面,穿插了很多培養孩子勞動教育意識的活動。比如他會給孩子安排周末洗車計劃,他兩位孩子也非常買力,小手拿着抹布,一臉認真的在不停來回的擦着車。
還有前段時間他圍起了圍裙,帶着孩子走進廚房。鼓勵孩子自己動手,整個過程他手把手的教孩子,如何準備食物,如何翻炒食物。孩子興趣盎然的在嘗試,非常積極配合的參與了家庭勞動。
從霍啟剛發這些動态看來,他一直在灌輸和引導孩子如何更多的參與到勞動中。正如他在帶孩子進廚房做菜時,在微博寫道:“好不好吃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從頭到尾做好一個任務,和媽媽妹妹一起分享。”
有遠見的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勞動過程的。他們不會計較孩子做這些會不會累。反而是很不怕麻煩,親力親地帶着孩子參與各種勞動,不斷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讓孩子有撸起袖子開幹的感覺。
父母的勞動教育格局決定了,孩子有沒有勞動習慣,重視孩子勞動教育的家長,是不會用吃虧或者占便宜來衡量勞動這件事的。更不會教導孩子如何盡量減少或避開勞動的。因為他們知道勞動是通向孩子幸福未來的鑰匙,唯有孩子自己主動勞動了,才可以讓孩子想要一切變得有可能。
說到這裡,可能有家長就會說,我平時也沒有教孩子不幹活,經常想辦法引導他勞動,但他就是不愛勞動,懶慣了。其實孩子有沒有勞動的習慣?不僅和父母對孩子勞動教育格局有關,還和我們引導他的勞動方式有關系。
父母引導孩子勞動的方式,影響着孩子勞動的習慣
為什麼很多父母平時都有積極的引導孩子去勞動,但孩子卻還是沒有勞動的習慣呢。因為我們引導孩子勞動的方式,容易掉進以下三個常見的誤區裡:
誤區一,用金錢或物質去換孩子的勞動
記得在我孩子5歲前,有一段時間我也特别積極的想引導他來做家務。于是就在家裡冰箱貼了張家務獎勵表。比如表上清楚标志:孩子掃地一次地獎勵1元;洗碗1次獎勵1元,晾衣服一次0.5元…
後來發現,每一次孩子都是匆匆的完成家務,就急着在表格上打勾,嘴裡計算着他剛才幹的家務可以賺了多少錢。孩子做完家務後,如此急着錢,我知道自己引導方式錯了。因為孩子的表現告訴我,他并沒有愛上做家務,也不關注家務做的質量怎麼樣?他隻關注今天他收獲了多少?
正如《孩子:挑戰》一書寫道:獎賞孩子和懲罰孩子一樣,對他們的人生觀都是弊大于利,這兩種行為都缺乏尊重。
本來家務活兒和零用錢之間,不應該有任何關聯。但因為我們通過獎賞孩子赢得孩子的合作時,家長剝奪了孩子從生活中獲得滿足感的權利。用金錢去獎勵孩子做家務,孩子沒有從合作或貢獻中得到滿足感。因為我們已經把他的注意力轉接到金錢上,而非主角家務上。
所以用金錢引導孩子做家務,不僅沒能讓孩子從勞動中獲得滿足感。并且靠金錢激發出來的勞動動力是不會持久的。長期以往,孩子一旦在沒有金錢,作為獎勵前提,就覺得勞動毫無意義,從而無法養成勞動的習慣。
誤區二,常以孩子還小,還不會,來拒絕孩子的幫忙
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曾經說過:兒童能力初期萌芽尤其可貴,我們引導兒童初期自然趨向途徑,能固定兒童的基本習慣,能确定後來能力的趨向。
也就是說,孩子在能力萌芽的初期,那時候的引導較為重要,直接關聯到孩子後來基本的習慣和能力。但事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的,卻和這一理念恰好相反。
當孩子第一次提出給我們摘菜,可能那時候他隻是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讓我們往往會拒絕孩子,覺得他是來搗亂的,其實那時候孩子主動來參與勞動是他的能力萌芽期。他很主動的來想試一下,但是往往很多情況都是被我們拒絕了。
在孩子主動參與勞動時,我們總是與他還小,或者他不會為理由,來拒絕他。壓制了孩子能力萌芽期的發展,孩子就真的以為自己沒有能力去完成勞動的任務,就不再嘗試和主動參與勞動了。
誤區三,認為勞動是眼見功夫的事,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的。
常能聽到這樣的聲音:還怕孩子以後沒活幹嗎?這麼早就要她做這做那的。這些都是眼見功夫,一看就會了,不要怕他不會,長大自然就會了。
生活中我們往往會忽略孩子的勞動教育,轉而非常重視孩子知識學習教育特别重視。因為我們知道要有好成績,就得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才可以獲取。以為勞動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從而沒有給孩子創造更多的勞動機會,所以孩子就無法習得勞動的技能。
雖有些勞動是眼見功夫,一看就會,但是孩子從一開始并沒有勞動習慣,他也不會主動去勞動。如果我們沒有給孩子創作更多的勞動機會,即使再簡單的勞動,孩子也沒有勞動的習慣。
其實孩子的勞動和孩子學習知識是一樣的,都是需要一個經驗累積的過程。孩子的勞動,需要他在生活中不斷的通過勞動的實踐,體驗,操作的過程,才會相信自己有勞動能力。就像孩子的學習也要做了很多練習題,他才相信自己,有能力把這個卷子考好一樣的道理。
正如著名的作家羅斯金曾經說過:隻有通過勞動思想才能變得健全,隻有通過思想,勞動才能變得愉快,兩者是不可分割的。
又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勞動是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間教育學。給我們開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這種源泉是書本教育理論所不知的。
簡單來說,勞動教育和學習教育一樣重要的,兩者不可分割的。勞動可以開辟孩子學習以外另一種必要的能力,勞動可以讓孩子的人格和思想更健全。我們要培養孩子,有更多的勞動意識,孩子才會有勞動的習慣。
那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呢?
孩子勞動教育除了要避開以上的誤區,還要用正确的方式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
首先,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先從培養孩子自我效能開始
在心裡學有一名詞,自我效能感是指:個人對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觀評估。評估結果如何,将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動機(定義參考百度百科)
簡單來說,我們如果對自己某一行為有積極的評估,是可以更好的激活我們這一行為的發展。就像孩子如果能有積極的勞動意識,他會覺得自己能力去完成任務,這樣的意識評估可以讓孩子更有動力和行動力去參與勞動任務的。
如何建立孩子的自我效能?建立孩子的自我效應就應創造勞動機會,讓孩子看到他自己的行動産生的成果,從而獲取自己勞動能力的信心,就可建立起孩子的自我效應了。
舉個簡單例子說明一下:比如孩子一開始不會雞蛋炒飯,但通過我們創造給他多幾次雞蛋炒飯,實操的經驗後,他看到自己雞蛋炒飯的成果,大家喜歡吃,看相,味道也不錯,從而對自己的雞蛋炒飯能力更有信心,所以雞蛋炒飯至于能力就被激活了,是如果有人提議雞蛋炒飯的話,孩子就會很自然的去做,因為他對他自己這一能力很有信心。
當孩子對自己的勞動能力較有信心,他就有了挽起袖子開幹的心态。這一心态很重要,它可以讓孩子保持勞動的習慣。
其次,從始至終都要堅持一個清晰勞動教育的觀點: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自然地和孩子一起合作承擔家務
我們有一個清晰的勞動教育觀非常重要,這樣可以避免我們掉進,不正确的培養孩子勞動的方式裡。我們要清楚的知道,從小就要培養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同的年齡有不同的勞動,不急進。不用自己的童年能力與孩子作比較,不與其他的孩子勞動能與孩子作比較。
清楚地知道每個年齡階段有不一樣的勞動能力,讓孩子做好他現年齡階段應該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比如3歲的孩子,可能他隻會幫忙收拾玩具,而做不到像七八歲孩子一樣整理房子。或五六歲的孩子他可能會幫忙抹桌子掃地,但他還做不到像十歲哥哥一樣開始學做蛋炒飯。
父母有清晰的勞動教育觀念,在自己平時做事時,常邀請孩子一起參與進來,做他力所能及的事。從一開始由父母發出邀請,孩子有了和父母一起撸起袖子幹活的習慣,自然就過渡到孩子勞動的習慣了。
無論是勞動教育還是學習教育,它都是需要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需要在日生活中的參與勞動中,體驗一個又一個自己從起到終,都能堅持完成的信心。從一開始以父母合作,會慢慢過渡,轉變成個人經驗,形成主動參與勞動的習慣行為。
最後,在孩子的興趣領域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
勞動的範圍非常廣,它我們是生産物料的過程,也是人自我生存和發展的手段。我們不能短視的以為它僅指家務或者是農活。比如它還包括,自己設計小闆凳,自己設計小書架,學習做飯,打掃,針織,縫紉,布藝,木工,使用機械設備等等
所以我們培養孩子勞動習慣時,不僅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還要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一般女生喜歡布藝,輕手工類,但男生可能會喜歡木工設計書架,使用機械設備等重手工類。
重視孩子的勞動教育,不僅讓可以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習慣參與家務做,還可根據自己孩子的興趣愛好,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做一件産品,比如鼓勵孩子自己設計小闆凳,與孩子一起克服困難,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取想要的東西。又比如有的孩子喜歡烘培,那麼我們可以提供工烘培的材料和工具,和孩子一起動手學習,如何做出好吃的面包,蛋撻,蛋糕之類的産品。
把勞動建立在孩子興趣領域以内,孩子更加容易堅持和喜歡去做。孩子在做的過程中,不斷的感知自己勞動能力的提升,給予他更多勞動創作的動力,讓孩子不知不覺的形成了自主勞動的習慣。
寫在最後,本文從勞動教育将要成為孩子們的必修課,考慮到我們大部分孩子目前缺乏參與勞動的動力。→原來是我們對孩子勞動教育的格局影響了孩子的勞動習慣。→并且孩子的勞動習慣也和我們引導孩子勞動方式的誤區有關系。→最後給出在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家長有清晰的勞動教育觀點,要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根據孩子不同的興趣來引導孩子成就孩子的勞動能力,從而激發孩子習慣勞動的行為。
在百度百科給出勞動定義,主要是指生産物質資料的過程,通常是指能夠對外輸出勞動量或勞動價值的人類運動,勞動是人維持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唯一手段。
勞動不僅是生産物資的過程,它還是人維持自我生存與發展的手段。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勞動能喚起人的創造力。所以重視孩子的勞動教育,就是我們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了。通過勞動和愛讓孩子變得更強大,支持他們做輝煌的自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