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亂污”場所 分布示意圖 |
|
82家“散亂污”木材小作坊全部關停,天河區左支湧恢複了昔日的清澈甯靜。 |
昔日髒亂差的爛泥路變成了整潔美觀的水泥路,82家“散亂污”木材小作坊已經全部關停,天河區左支湧恢複了昔日的清澈甯靜。這是廣州“散亂污”場所整治取得的成果之一。記者近日走訪廣州發現,随着信息化技術應用,越來越多的隐蔽“散亂污”場所被挖掘出來,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新一輪排查出“散亂污”場所超過1.8萬個,其中已基本完成對涉及污水違法排放的“散亂污”場所的關停取締。接下去,廣州将不斷升級信息化手段,杜絕“散亂污”場所死灰複燃,打造良好的生态環境。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耿旭靜 通訊員穗工信宣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駱昌威
現場: 木材廠關了 河湧清了
左支湧繞村而過,幾株水杉在湧内繁茂生長,河水清清、綠草如茵,讓這裡成為天河區前進街蓮溪社區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自從左支湧旁的木材廠關閉後,這裡便成為蓮溪居民飯後散步的打卡網紅地。52歲的梁結平最近都會到河湧邊散步,“現在這裡修好了水泥路,木材廠關了,河水也變清了,所以每天都會來河湧邊散步一小時。”她在這裡生活了30年,見證了這裡從一片農田,到十幾年前木材廠林立塵土飛揚,再到如今恢複青山綠水的整個過程。她告訴記者,以前這裡滿是木材廠,每天切割木材噪音很大,木屑灰塵滿天飛,要掩住口鼻才能通過。以前這裡是爛泥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窄窄的路上還擺滿了木材,河面上髒兮兮的,還有股臭味,所以村民進出特意避開這裡。
記者在現場看到,河湧邊已經基本鋪好了嶄新的水泥路,最後一小段水泥路正在抓緊鋪設,等水泥路面全部鋪設完畢,左支湧邊的水泥路将與村裡主幹道首尾相連,打通消防通道,形成村内環線,屆時居民出行便利化将大大提高。
“這一片木材小作坊之前已經存在了十幾年,是典型的前店後廠模式,河湧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木材廠、石材廠,漫天粉塵,每次來這裡都要戴上口罩。一到下雨天,粉塵、油漆殘渣就被沖進河湧,河水渾濁不堪,有時上面還漂浮着一層油漬。”據前進街道辦副主任鄢程介紹,在新一輪強化“散亂污”場所整治行動中,蓮溪片區的“散亂污”小作坊被整個拔除,82家木材廠、石材廠全部關閉,河湧邊恢複昔日的美麗甯靜,河水也逐漸恢複了清澈。
蓮溪片區木材廠是蓮溪村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在整治“散亂污”場所的過程中,如何保護好民生,保護好當地經濟來源,是一個重要課題。據介紹,該片區計劃利用當地木材及成品交易優勢,将當地産業進行轉型升級,“一條路、一個衆創空間、一個微改造”正在實施,以蓮溪南路為軸,進行截污納管工程和道路硬底化施工,該片區将打造成木藝術衆創空間。“這裡将不再有生産環節,原有的15萬平方米廠房将逐步按照規劃進行微改造,打造為展示、展貿的木藝術衆創空間。”
整治: 巡查“白 黑”常态化
白雲區太和鎮米龍村内,原來困擾村民的塗料化工廠已經被夷為平地。記者在現場看到,這間化工廠的圍牆與居民樓之間相距僅三四米,現場依然能看到直接接入市政管網的排污管,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關停之前,該塗料廠的污水不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形成了很大隐患。“每天都散發出刺鼻的味道,現場居民苦不堪言。”
數據顯示,“散亂污”場所數量分布較多的區域有白雲區、番禺區、海珠區、增城區、花都區等。白雲區是“散亂污”場所最密集的區之一。以白雲區太和鎮為例,面積非常大,220平方公裡,相當于兩個半的天河區,并且有一半是山區,一些“散亂污”場所規模小、轉移快,部分甚至藏匿于民宅之中,隐蔽性非常強,數量多、分布廣,部分企業抱有僥幸心理,白天關門,夜間、節假日偷排。
如何破解難題?據白雲區太和鎮環安辦主任李靜介紹,太和鎮有一支經濟事務綜合監察管理大隊,按照内勤作業标準化、外勤作業标準化、隐患排查标準化、綜合行動标準化、應急處置标準化的要求建設成為一支統一、專業、高效廉潔的隊伍,這支隊伍是“散亂污”場所整治工作的中堅力量。同時通過發動群衆舉報、節假日巡查、結合用電大數據等方式,做到全覆蓋摸查,确保第一時間發現“散亂污”場所。“我們建立雙休日、夜間巡查機制,堅持‘白 黑’的常态化巡查模式,每天晚上、每個節假日都有巡查員在巡查,給我鎮環保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從而有效遏制節假日違法排污的行為。”此外,“散亂污”場所大數據監控系統也大大提高了效率。多家隐藏在城中村的“散亂污”場所因為用電量異常被揪出,相關信息直接推送到了基層,基層立即進行排查,已根據線索關停了多家違法排放污水的化工廠。
數字顯示,太和鎮清理整治“散亂污”場所力度逐年增大,2016年共清理整治“散亂污”場所660家;2017年清理整治1150家;2018年清理整治2141家;2019年第一季度清理整治555家,占區下達的989家年度清理任務的56.1%。
名詞解釋:散亂污
“散亂污”場所:“散”是指不符合當地産業布局等相關規劃的企業(場所),沒有按要求進駐工業園區(産業集聚區)的規模以下企業(場所);“亂”是指不符合國家或省産業政策的企業,應辦而未辦理規劃、土地、環保、工商、質量、安全、能耗等相關審批或登記手續的企業,違法存在于居民集中區的企業、攤點、小作坊;“污”是指依法應安裝污染治理設施而未安裝或污染治理設施不完備的企業(場所),不能實現穩定達标排放的企業(場所)。
新技術: 用電數據異常 将被系統“揪出”
“大部分‘散亂污’場所規模小、轉移快、隐蔽性強,部分藏匿于民宅違建之中,排查難度大,所以工信局會同廣州供電局創新建成‘散亂污’場所大數據監控系統,用大數據手段對各區、街鎮、村、工業園區的用電等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和監測,對異常情況進行預警。”廣州市工信局副局長張宏偉告訴記者,首期大數據針對抄表周期電量在3000度以上的用電戶(居民用戶兩個月抄表一次,工業用戶每個月抄表一次)進行建模篩選,将疑似“散亂污”場所清單提供給各區排查。整治完成後,通過“散亂污”場所大數據監控系統,對于已完成清理整治的場所,繼續應用該系統監控其用電等情況,防止“散亂污”場所“死灰複燃”或轉移到本市其他區域,形成長效監管機制。
“廣州有580萬戶電力用戶,如何通過大數據揪出‘散亂污’場所?我們專門設置了異常電量數據模型,并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優化。”廣州穗能通綜合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創新孵化中心主任袁超告訴記者,通過大數據專項監管系統數據工廠采集、分析、清洗、排查,首期篩選出26萬戶疑似“散亂污”場所,經相關部門排查,最終排查确認了1.8萬戶。
“‘散亂污’企業沒辦法進行用電報裝,一般都是偷偷用居民用電。這個時候用電量就會異常大,比如每兩個月超過3000度。同時,‘散亂污’企業用電負荷與普通居民用戶不同,居民用電高峰一般集中在晚上八九點,而‘散亂污’集中在白天工作時間,如果是大排檔,則集中在午餐、晚餐、消夜時間。我們對這些數據進行排查,就能發現異常信息。”袁超表示,大數據将把隐蔽在城中村的“散亂污”場所揪出來。
數據不斷動态變化,為了讓數據更精準,目前系統引入用水量對數據模型進行優化,“根據不同區域設定不同的水量、電量異常預警指數。”大數據系統還自動形成了熱力圖,使1.8萬家“散亂污”場所的分布情況一目了然。
生态環境局: “散亂污”企業大幅下降
據廣州市生态環境局執法監察隊副支隊長解文武介紹,近期開展了多次“散亂污”場所清理整治專項督查,今年初還組織對村級工業園開展“地毯式”現場督查,督促各區及時整改發現的問題。“重點抽查各區對納入‘關停取締類’的‘散亂污’場所的‘兩斷三清’措施落實情況,是否存在死灰複燃現象。”
為了方便執法人員快速采集“散亂污”場所信息,生态環境局還開發了打擊“散亂污”場所的“神器”——微信公衆号-環保信息采集相關功能。解文武告訴記者:“‘散亂污’企業規模小、跑得快,查到之後要快速留證據。通過信息采集功能,督查人員現場就能拍照、快速錄入‘散亂污’場所信息,也方便後台人員收集和研判信息,從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經過大力整治,基本完成對涉及污水違法排放的“散亂污”場所關停取締,“散亂污”企業大幅下降,強化整治成效顯著。據介紹,近期,在白雲區村級工業園工業企業排查行動中,園區5700多家企業僅發現71家違法排放生産廢水的“散亂污”工業企業,“這一數字占園區5700多家企業的1.2%。前幾年,在一次工業園排查中,最高排查出的比例曾超過16%。”目前這71家“散亂污”場所立即被停産,堅決杜絕污水偷排、直排等違法行為。
工信局: 整治工作目标已定
“落實中央環保督察不搞‘一刀切’的要求,同時考慮民生、就業等實際情況,廣州市明确将‘散亂污’生産經營場所分為‘關停取締’、‘整合搬遷’、‘升級改造’等三類場所進行分類處置。”據廣州市工信局副局長張宏偉介紹,各區在全面排查基礎上梳理出三類生産經營場所清單,并可以制定各區和街鎮生産經營負面清單。
張宏偉介紹,工信局已制定實施《廣州市2019年強化“散亂污”場所清理整治工作要點》,具體工作目标為:6月底前各區要完成轄區内“關停取締類”整治,基本做到“兩斷三清”(切斷工業用水、用電,清除原料、産品、生産設備);基本完成“升級改造類”整治;對“整合搬遷類”整治提出具體搬遷計劃。年底前,各區完成“散亂污”場所清理整治驗收工作的街鎮數量不少于街鎮總數的50%。2020年,全市所有街鎮全面完成整合搬遷和升級改造工作,“散亂污”場所清理整治行動全面完成驗收,形成較完善的控源、截污、納管的水污染源頭控制體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