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儒道兩家如何學習

儒道兩家如何學習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4 11:23:54

儒道兩家如何學習(走上人生巅峰儒道法)1

人們常說,中國的傳統宗教信仰當中有“儒釋道”三教,也就是儒家、道家和佛教。其中,儒家,并不是宗教,而是在中國人當中傳播最廣泛也是最深入的一種文化和價值觀。

第二,這裡的道教指的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按照許紀霖在《脈動中國》裡的介紹,中國的道教主要分為兩種,一種叫符箓教,畫符驅兇,給人看病蔔兇吉;還有一種叫丹鼎教,走上層路線專門煉丹求長生不老。

所以,儒釋道三者中的“道”跟在文化概念所講的老莊的道家不是一回事。

釋就是來自于印度的佛教,佛祖又稱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成佛。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從魏晉南北朝到唐朝的時候廣泛傳播。

本文所讨論的儒、道、法,指的是儒家(以孔孟之道為代表)、道家(以老子莊子為代表),法家(以荀子、李斯、韓非子為代表)。

這三家理論,可以說是在中國曆史上流傳最廣,應用最深刻的三套理論體系。在春秋戰國時期有“百家争鳴”,除了儒道法,其他的還有墨家、兵家、陰陽家,等等。

1、儒家思想:克己複禮,養成君子

在今天,國學熱潮湧起,必講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到底講什麼?從孔子到孟子,到漢代的董仲舒,南宋的朱熹,乃至後來中國所有的知識分子,幾乎都是吸收着儒家的學問成長起來。

儒家的根本目的,就是養成“君子”。什麼是君子?很多人會聯想到三綱五常,仁義禮智信,等等。當然這些理解是對的,但是極其膚淺。在儒家的中心思想當中,君子是一個完美的人格。君子,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定義:

第一,就是自己的修為。基本的各種美德,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

第二,對外界的作為。這個外界,包括國家、社會以及家庭。也就是說,一個君子,不能光有“德”,還要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有益”。

比如我們在一些短視頻中會看到,很多人會覺得北宋的思想家張載的這句名言非常豪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天地之間我要建立一顆坦蕩公正符合道德标準的聖人之心,這是對自己修身的要求;對老百姓來說,要為他們請命,為他們赴湯蹈火;同時對于過往的聖賢,我要繼承他們的學問;最後為整個國家和世界,開創太平盛世。

克己複禮指的是:克制自己不符合道德的各種沖動、欲望和行為從而符合禮儀的要求。

君子是儒家标準當中的普通段位,儒家的最高标準是“聖人”,張載所言的标準,就是“聖人”,不僅僅自己符合道德标準,還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為什麼現在也有不少人反對儒家的思想?因為他們覺得,在封建時代,就是儒家思想禁锢了人們,把人性綁架在“君臣父子”的道德要求之下,把人培養成了“奴隸”,導緻“愚忠、腐朽”。

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儒家思想絕不倡導腐朽僵化,而是充滿活力的。

對于君子的要求,不僅僅要有學問,有道德,有報效國家的雄心和行動,還要有“技藝”。周禮當中提出君子六藝是指:禮(禮儀)、樂(音律)、射(射箭)、禦(駕車騎馬)、書(閱讀和書寫)、數(算數)。

從這六藝可以看出,對君子的要求是有生機有活力,絕不是死闆的死讀書、書呆子。

另外,關于忠誠,儒家從不要求兒子必須什麼都聽父親的,臣子什麼都聽皇帝的。論語裡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說得更狠,君視臣如土芥,臣視君為寇仇。

也就是說,無論孔子還是孟子,他們都認為,即使是皇帝,也要有自己的義務,君臣之間的關系是對等的。君無道,則臣無忠。

在今天的社會,儒家思想具有非常深刻的引導作用和規範作用。在社會上如何做人?是以君子之道要求自己,并且以君子的标準跟别人相處呢,還是以所謂的“厚黑之學”與别人相處?

在今天的世界想要獲得成功,實現出人頭地,到底是做一個君子呢,還是做一個奉行“爾虞我詐”、“無毒不丈夫”的枭雄?這似乎是一個很難解的難題,各人有各自不同的見解。

畢竟,今天的社會競争激烈,每個人生存的壓力都很大,而且人們早已放棄了對“道德品行”标準的學習和要求,可能也就是“人心不古”的含義吧。

2、關于法家的思想

秦孝公利用商鞅變法,實現了秦朝的富強。商鞅就是應用了法家思想。

什麼是法家思想?就是制度,獎罰分明,以有言在先的遊戲規則說話。有人覺得,這不是挺好的嘛,這不就是現代西方思想當中的契約精神嗎?

但實際上,法家思想在中國後來是最不受待見的。為什麼呢?因為法家不講究“道德”。法家的核心宗旨是以現實的利益來判斷一個人,也就是說,法家的思想“太功利化”了,它忽略的道德的标準。

舉個例子說,商鞅變法當中就有一條,一個人立的軍功有多大就可以當多大的官,他不管你有沒有學問,也不管你道德品行怎麼樣。這就導緻了整個社會一切為“利益”而重。

如此看來,今天我們的社會似乎很有法家的意味,一個公司内部員工行不行,就看他KPI完成得怎麼樣;一個人在社會上受不受人尊敬,就看他有沒有錢。

所以法家思想可以說是遺害無窮,人類徹底陷入了功利主義,拜金主義。隻講規則,隻講制度,不講人情,不講品德和操守。

3、關于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根本,在于老子。莊子道的思想,陷入了形而上的思辨,更多地是追求自我精神境界的自由和放飛。但是,老子的道家思想,依然在于指導人們如何生存,甚至指導人們如何取得成功。

什麼是道?老子一開始就說了: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說,“道”可以說,可以解釋。但是又不能說,因為所有能解釋,能說出來的,都不是道。也就是說,關于什麼是“道”,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我的理解是,這個道,是一種本源性最終極的“道理”,是宇宙萬事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律”。

那麼,為什麼說老子的“道”對現實的生活以及為人處世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呢?

因為在老子的講述當中,他指出了一些做人做事核心的标準。老子的基本思想是“無為”、“無用”。無為才是有為,無用才是有用。

比如說,老子舉例,屋子,你看得見的牆、屋頂是沒有用處的,對你有用的,隻是屋子中的“空間”。再比如說車輪,同樣,車輪中間的空心圓圈才能驅動車輪不停地滾動,如果把那空心部分填滿,車輪就毫無用處。

由此延伸出來,老子認為,太剛猛則容易折斷,但是柔弱反而能勝強,水看上去柔弱而且到處都是,但是水卻能善利萬物而不争。

所以,在《老子》當中,有這樣的話:“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當一個人聰明到極點的時候,就會反而看上去像是“傻傻的”,這就是大智若愚。

學者們深入研究《老子》之後發現,老子并不是叫人們“避世”,也不是叫人們“不争”,什麼回歸自然,不在紅塵之中打滾,這不是老子的本意!老子隻是叫人們,要學會“守拙藏巧”,要學會隐藏自己,甚至是僞裝自己,最後的目的,反而是有所成,而在老子那裡,這樣的有所成,還不是小成,是“大成”。因為前面所有的忍辱負重,裝愣充傻,都是為了最後的“有用”。

所以,在今天這個社會,法家難以持久也難以大成,因為法家一說出來就“傷感情”,直來直去,在中國人的社會行不通。而儒家似乎更适合做事,品行過得去,心态也很端正。而真正高級的領導者,是“明儒暗道”,或者叫外方内圓。道德和品行放在為人處世上,但是内在裡卻以道家的“守拙藏巧”包裹自己。

儒法道三家,内容博大,乾坤奧妙,對普通人來說,即使不可能做上管理者、領導人,成為一個成功人士,但是對自己的個人修養來說,這三家的思想也是大有裨益,值得深思并且努力讓自己時刻踐行,知行合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