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物理之父,諾貝爾的搖籃,聲稱物理才是正統卻獲諾貝爾化學獎!
到底是怎麼的一個人,才能成為璀璨奪目的星光。
早年困窘與最後一個土豆1871年8月13日,盧瑟福誕生在新西蘭南島的納爾遜附近一個蘇格蘭移民家庭。
母親是個教師,會彈鋼琴。父親是一位直率而精力充沛的人,經營了一家興隆的亞麻廠。
雖然兩人都算擁有一技之長,但是要維持12個孩子的生計談何容易,生活自然是捉襟見肘。
生活十分困苦,家裡的兄弟姐妹衆多,幾乎到了吃不飽飯的地步。有時到了聖誕節,家人也不能在最盛大的節日裡享受一次豐盛的晚餐。
這種艱苦的條件裡成長起來的盧瑟福并沒有自怨自艾,反而養成了堅強的性格。在很少的時候,他就對父母說:
“總有一天我會擺脫生活的苦難,因為這是我的動力。”
或許正是這種艱苦的精神,盧瑟福不僅完成了中小學學業,而且成績非常優異。
在院長的鼓勵之下,他參加了大學獎學金考試。那次考試人數衆多,成績優異者比比皆是,盧瑟福本身并沒有抱多大的期望。
考完回家之後,正趕上自己家菜園子土豆豐收,盧瑟福二話不說也開始下地挖土豆了。
1895年,在地裡挖土豆的盧瑟福收到了英國劍橋大學發來的通知書,通知他已被錄取為倫敦國際博覽會的獎學金生。
這時,盧瑟福知道自己的命運要徹底改變了,他扔掉了頭喊道:
“這是我挖的最後一個土豆啦!”
“這是我挖的最後一個土豆。”這句話聽起來心酸又驕傲,但這種喜悅的心情伴随着盧瑟福,也堅定了他的理想——這條路要一直走下去,走下去。
極不謙虛的科學家“碰到的最不可思議的事情,就好像你用一顆15英寸大炮去轟擊一張紙,而你竟被反彈回的炮彈擊中一樣。”
盧瑟福的這段話很生動地叙述了研究湯姆遜模型碰到的困難,即原子不可能是質量均勻分布大小為1埃的球。
在遇到湯姆孫之前,盧瑟福還不知道物理的粒子效果,終于他加入到了卡文迪許實驗室,成為湯姆孫的研究生。
在此期間他努力學習,幾乎到了廢寝忘食的地步。每日終是反複學習,甚至連做夢都在思考這些事情。
他通過α粒子為物質所散射的研究,無可辯論的論證了原子的核模型,因而一舉把原子結構的研究引上了正确的軌迹,于是他被譽為“物理學之父”。
其實相比較實驗結果,實驗室中盧瑟福的經曆往往更為人稱道:
盧瑟福屬于那種“性格極為外露”的人,他總是給那些見過他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個子很高,聲音洪亮,精力充沛,信心十足,并且極不謙虛。
當他的同事評論他有不可思議的能力并總是處在科學研究的“浪尖”上時,他迅速回答道:
“說的很對,為什麼不這樣?不管怎麼說,是我制造了波浪,難道不是嗎?”
驕傲歸驕傲,但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同意這一評價。
而科學家們不覺得盧瑟福傲慢無禮最重要的原因是,這些成就都來自于他本人的努力。
或許是早年的刻苦努力,在實驗室中的他同樣廢寝忘食,後來學生為他起了一個外号——鳄魚,并把鳄魚徽章裝飾在他的實驗室門口。
因為鳄魚從不回頭,他張開吞食一切的大口,不斷前進。
看過盧瑟福在實驗中的表現,或許你會發現他真的不是一位傳統意義上的科學家,愛誇耀自己的成就,和學生們的關系也非常密切,這怎麼看起來有點不靠譜呢?
實際上并非如此,驕傲隻是他對自己研究成果的一種肯定,但當人們評論盧瑟福的成就時,總要提到他是一位非常負責任的老師,用“桃李滿天下”來稱贊毫不為過。
在盧瑟福的悉心培養下,他的學生和助手有多人獲得了諾貝爾獎:
- 1921年,盧瑟福的助手索迪獲諾貝爾化學獎;
- 1922年,盧瑟福的學生阿斯頓獲諾貝爾化學獎;
- 1922年,盧瑟福的學生玻爾獲諾貝爾物理獎;
- 1927年,盧瑟福的助手威爾遜獲諾貝爾物理獎;
- 1935年,盧瑟福的學生查德威克獲諾貝爾物理獎;
- 1948年,盧瑟福的助手布萊克特獲諾貝爾物理獎;
- 1951年,盧瑟福的學生科克拉夫特和瓦耳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 1978年,盧瑟福的學生卡皮茨獲諾貝爾物理獎。
有人說,如果世界上設立培養人才的諾貝爾獎金的話,那麼盧瑟福是第一,這是我一生中見過最成功的一個人。
因為此貢獻,盧瑟福被譽為“從來沒有樹立過一個敵人,也從來沒有失去一位朋友”的人。1922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玻爾曾深情地稱盧瑟福是“我的第二個父親”。
最幽默的諾貝爾獎得住除了以上的各種成就之外,盧瑟福給人留下的另一個印象就是風趣幽默了。
他與學生之間發生過不少非常有趣的事情:
一天深夜,當盧瑟福像平常一樣去實驗室進行巡查的時候。他發現一位學生還在做實驗,就問:“你上午在幹什麼?”
學生回答:“做實驗。”
“下午呢?”學生又答:“做實驗。”
盧瑟福不由得提高了聲調:“那麼晚上呢?”學生回答:“也是在做實驗。”
學生滿以為自己的回答能得到老師的誇獎,不料盧瑟福非常嚴厲地批評說:
“你整天都忙于做實驗,那麼什麼時間思考呢?”
這位科學家的批評是有道理的,沒有冷靜的思考,隻會埋頭苦幹的人,可能會把一些事情做好,但不可能持久、全面地取得卓有成效的成就。
隻顧埋頭拉車,不知道擡頭看路,我們隻能被一些瑣碎的事物性工作和一些不相幹的人牽着鼻子走。
他并沒有長篇大論和學生說思考的重要性,但是從結果看,學生從他的這幽默提醒中已經明白了自己今後應該如何去做。
另一件“盧瑟福式幽默”發現在1908年,盧瑟福獲得該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
他對自己不是獲得物理學獎感到有些意外,他風趣地說:
“我一個搞物理的怎麼就得了個化學獎呢?”“這是我一生中絕妙的一次玩笑!”
盧瑟福風趣幽默的語言一下子逗樂了許多人。
其實,獲獎并不是委員會真的弄錯了,而是因為他在多個領域中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這就是盧瑟福,憑借自己的語言特色,憑借自己的思想,感染了許許多多的人,教導了一個又一個諾貝爾獲獎者的勝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