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北京本地琺琅畫工藝技術

北京本地琺琅畫工藝技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5 13:15:27

千言萬語,說不盡《千裡江山圖》。

莊子曾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18歲的王希孟定是領略到了天地之大美,便以畫筆為媒,展現這壯麗的千裡江山。

陳丹青曾說:在《千裡江山圖》中,我分明看見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歲,早一年,晚一年,都不會有《千裡江山圖》。唯有18歲,正好。”

北京本地琺琅畫工藝技術(千裡江山内畫琺琅屏)1

央視《國家寶藏》第一季第一期中,第一件與觀衆見面的國寶便是《千裡江山圖》。

北京本地琺琅畫工藝技術(千裡江山内畫琺琅屏)2

《千裡江山圖》為大青綠設色絹本,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為宋代至長的畫卷,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是我國山水畫美學巅峰之作。

北京本地琺琅畫工藝技術(千裡江山内畫琺琅屏)3

王希孟創作《千裡江山圖》時,還不到18歲,也正因為是18歲,才有這樣的雄心和魄力,青綠明豔、光華燦爛。

北京本地琺琅畫工藝技術(千裡江山内畫琺琅屏)4

在皇帝宋徽宗的親自傳授下,王希孟不到半年便繪成了這幅青綠山水巨作。

可這幅畫也成為了這位天才美少年唯一的傳世作品,那之後的王希孟就像用完了一生的力氣,兩年後就英年早逝,以後的青綠山水畫無出其右。

但是這份無畏與熱愛,不僅屬于18歲的少年,已過耄耋之年的内畫大師王習三同樣擁有。

北京本地琺琅畫工藝技術(千裡江山内畫琺琅屏)5

王習三說,我此生有三大願望。一是創辦一所教授内畫的學校,二是出一本關于内畫的書籍,三是創辦一家内畫博物館。如今,王習三的這三個願望都已經實現了。

北京本地琺琅畫工藝技術(千裡江山内畫琺琅屏)6

1938年5月24日生于北京,1957年高中畢業後考入北京工藝美術研究所,拜著名内畫藝人葉奉祺和葉曉峰為師,是祖傳五代的“葉派”藝術的第一位外姓傳人。

1977年調任衡水,創建特種工藝廠。在衡水生活的55年間,王習三培養了百餘位名震海外的冀派内畫藝術家,帶動了四萬人的内畫藝術大軍。

北京本地琺琅畫工藝技術(千裡江山内畫琺琅屏)7

1979年出席“全國工藝美術藝人和創作設計人員代表大會”,并被輕工部授予工藝美術家的稱号。在師承的基礎上,不斷吸取各派内畫藝術之長,兼收并蓄其它姊妹藝術營養,勇于探索求新,首創如今被内畫界廣泛使用的“金屬杆勾毛筆”,并開創“油彩内畫技法”先河,被海外視為“當代最傑出的内畫藝術大師”。

他與兒子王又三還将個人的千餘件内畫煙壺收藏分享給大衆,希望通過内畫煙壺的收藏和展覽,能給世人展現這門藝術的發展脈絡。他們共同撰寫的《中國内畫圖典》成為内畫藝術第一部權威性參考文獻。

北京本地琺琅畫工藝技術(千裡江山内畫琺琅屏)8

王習三父子創辦了當時中國唯一一家内畫煙壺博物館。2003年2月,一座建築面積1732平方米的專業鼻煙壺展覽藝術館建成了。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專門展示内畫藝術的博物館。

北京本地琺琅畫工藝技術(千裡江山内畫琺琅屏)9

《千裡江山》内畫琺琅屏是由景泰藍泰鬥巨匠劉永森、中國内畫第一人王習三首次巅峰聯袂,以皇家第一山水、帝王龍袍元素巅峰合璧,采用皇家絕技景泰藍、内畫工藝最高規格巅峰打造千裡江山第一屏!

北京本地琺琅畫工藝技術(千裡江山内畫琺琅屏)10

插屏兩面為水晶内畫《千裡江山圖》局部,王習三取《千裡江山圖》最精美、最難畫山水亭橋部分,雙面正看反畫、完美銜接,分别再現國寶原作亭橋、平橋兩岸山水風光、絕美景緻。

北京本地琺琅畫工藝技術(千裡江山内畫琺琅屏)11

900年前的少年穿越時空與近90歲的老人相遇,少年永遠不會老去,老人也将永遠年輕。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相遇,讓《千裡江山》内畫琺琅屏有了永不磨滅的生命力。

北京本地琺琅畫工藝技術(千裡江山内畫琺琅屏)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