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厥陰頭痛條文? 厥陰病是傷寒六經病證的最後階配厥者,極也,盡也厥陰有“陰極陽衰”、“陰盡陽生”的含義《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因此,病至厥陰,既有陰極陽衰、陰陽離絕的危重證候,又有陰盡陽生、陰證轉陽的機轉,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傷寒論厥陰頭痛條文?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厥陰病是傷寒六經病證的最後階配。厥者,極也,盡也。厥陰有“陰極陽衰”、“陰盡陽生”的含義。《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因此,病至厥陰,既有陰極陽衰、陰陽離絕的危重證候,又有陰盡陽生、陰證轉陽的機轉。
厥陰指足厥陰肝經、手厥陰心包經及其所絡屬的髒腑而言。足原陰之脈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側中線上行,環陰器,抵小度,扶胃屬肝絡膽,上貫席,布脅肋,上行連目系,出額與督脈會于巅頂。手厥陰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曆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上抵腋下,循上臂内側中間入肘中,下前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至中指出其端。足厥陰肝主藏血,寄相火,主疏洩,性喜條達而惡抑郁,與膽為表裡,對脾胃的受納、消化和氣機的升降起重要作用。手厥陰心包為心之外衛,代心用事。心包之火以三焦為通路而達于下焦,使腎水溫暖以養肝木。在生理情況下,肝膽疏洩條達,一身氣機和暢,肝火不亢,腎水不寒,膽木生發之機充盛,以維持人體各部分組織器官正常的功能活動。若病入厥陰,則肝失條達,氣機不利,陰陽失調。由于厥陰為六經中最後一經,具有陰盡陽生,極而複返的特性,故厥陰為病,在陰寒盛極之時,每有陽氣來複之機,其病往往是陰中有陽。正如《諸病源候論》所說“陰陽各趨其極,陽并于上則上熱,陰并于下則下冷。”故厥陰病的特征,以上熱下寒、寒熱錯雜為主。
厥陰病的形成,一般有三種途徑:其一,三陽誤治或失治,邪氣内陷。其中以少陽之邪最易陷入厥陰,以少陽與厥陰相表裡故也,此屬表裡經傳。其二,太陰、少陰病不愈,至使邪氣進一步内傳厥陰,此屬循經相傳。其三,本經發病,多因先天禀賦不足,髒氣虛弱,以緻邪氣直犯厥陰,此即外邪直中。根據臨床觀察,三種情況以前兩種較為多見。
厥陰為病,因肝失條達,木火上炎,脾虛不運,易形成上熱下寒的病理變化,本篇提綱證所論的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等上熱下寒證,反映了厥陰病寒熱錯雜的證候特點,故作為躍陰病的代表證。然厥陰受邪,陰陽失調,若邪氣從陰化寒,則為厥陰寒證;從陽化熱,則為厥陰熱證。病至厥陰,正邪相争,陰陽消長,而有陰陽勝複的特點。因陰勝則厥,陽複則熱,陰陽互有争勝,故表現為手足厥逆與發熱交替出現,則為厥熱勝複證。此證可根據厥逆與發熱時間的長短,程度的輕重,來判斷陰陽消長,病勢的進退及預後。若由于“陰陽氣不相順接”,表現為四肢厥冷者,則稱之厥逆證。邪犯厥陰,肝失疏洩,影響脾胃,升降失調,還可見嘔吐、哕、下利等證。此外,厥陰病篇中,還列舉了多種病因所緻的厥逆,以及嘔吐、哕、下利等證,這類病證并非皆屬厥陰,但應從鑒别角度,對比認識,以提高臨床辨證論治能力。
厥陰病的治法,因證而異,一般遵循“寒者溫之,熱者清之”的原則。上熱下寒證,宜清上溫下。厥陰寒證,有溫經散寒養血之法;熱證有涼肝解毒之法等等。但厥陰病比較複雜,臨證之時,還應根據具體病情,結合患者素體情況,“随證治之”。
厥陰病的預後及轉歸,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厥陰陽複,可出轉少陽;厥陰邪微正複,可有向愈之機;厥陰陽複太過,可發生癰膿、便血或喉痹;若陽亡陰竭者,則預後不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