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人才華橫溢不拘細節,個性潇灑而充滿浪漫情懷;其詩頗具風骨,尤其七絕,堪稱神品。光輝燦爛的大唐詩壇因為他的加入而煥發出奇異的色彩,邊塞風光、閨閣情怨、離别閑愁似乎都因此有了别樣的味道。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盛唐邊塞詩人。因曾任江甯丞、龍标尉等職,又被稱為詩家夫子王江甯、王龍标等。擅長七言,後人譽之為“七絕聖手”。
王昌齡生于河東晉陽(山西太原)一個耕讀之家,其時正是武則天時代。其家庭條件雖不優渥,但尚能接受教育,并在半耕半讀中逐漸成長。23歲左右,王昌齡前往嵩山學道一段時間,這與一般人中年之後才信奉道家學說有所不同。
26歲的時候,王昌齡在河東并州、潞州一帶漫遊。第二年,又奔赴河隴、玉門關,來到了邊塞,并觸景生情,寫下了大量的邊塞詩。
王昌齡30歲時才決定去參加科舉考試,在人才濟濟錄取率極低的唐朝,王昌齡幸運地考中了進士,并授秘書省校書郎。王昌齡并不滿足于此,4年後,又去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結果又考中了。雖然科場順利,官場并未見得意,隻是由校書郎改任河南汜水縣尉,幾乎就是平級調動,都是九品官員。
公元738年,王昌齡41歲,因事獲罪,被貶谪到嶺南,相當于流放了。幸好第二年就遇赦,王昌齡北歸途中,在巴陵(嶽陽)遇到比自己小3歲的李白。雙方意氣相投,王昌齡還賦詩一首送給李白,題為《巴陵送李十二》,其中有句為“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表達了内心的孤獨及對李白離去的不舍。
送别李白後,王昌齡繼續北還,路過襄陽時,專程拜訪比自己大9歲的孟浩然,其時孟浩然正患背疽數年,将要痊愈了。也許是賓主相見太過高興,盡興暢飲,加之一些海鮮食物的原因,孟浩然竟然因此舊病複發,很快去世。王昌齡也沒有料到事情會變得如此糟糕,一方面感于孟浩然對朋友的真心,另一方面恐怕更多的是自責與痛苦吧。
不久,朝廷任命王昌齡為江甯縣丞,與此前的縣尉一個級别。從出仕以來,王昌齡在官場已經混了十數年,從第一個職務到最後一個職務,居然都是一個級别,這種情況非常罕見。面對自己的遭遇,才華過人的王昌齡自然不滿意,加之這些年的閱曆和在官場的見聞,王昌齡對江甯丞一職也就興趣缺缺了。從長安赴任江甯,他遲遲不去報到,其間在洛陽一住就是半年,或者飲酒宴樂,或者以詩會友,與綦毋潛、李颀等詩人郊遊。好不容易到了江甯,也是消極怠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還跑到太湖、浙江一帶遊玩。這種帶着孩子氣的做法自然授人以柄,遭到不少謗議。面對各種攻讦,王昌齡的親朋都免不了擔心。為了安慰他們,王昌齡借送别友人辛漸時,賦詩表明自己的心迹: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此段時間,王昌齡還與王維、岑參等有交往,岑參曾賦詩《送王大昌齡赴江甯》相贈。
51歲的時候,王昌齡職務非但沒有升遷,反而被貶為龍标尉。龍标是貴州下轄的一個縣,位置非常偏僻,王昌齡被貶的原因也是因為自己寫的詩。據說他在江甯任上,不知怎麼得罪了國舅楊國忠,楊國忠找到王昌齡寫的《梨花賦》,說王昌齡借歌頌梨花的潔白來反諷朝廷的腐敗。當朝宰相李林甫又翻出王昌齡曾經寫的《長信怨》,說“玉顔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等句子,表明王昌齡對朝廷有怨恨之心等等,想置王昌齡于死地。唐玄宗知道後卻說:朕觀昌齡之錯,止于不護細行,切勿以重刑處之。王昌齡遂被貶為龍标尉。李白其時正在揚州,得知消息後,專門寫了一首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表達了對王昌齡同情和關切。其中“我寄愁心與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等句已成為表達友情的千古名句。
遭貶後,王昌齡從江甯溯江而上,前往龍标,順道遊蕪湖南陵,并賦詩《至南陵答皇甫嶽》等。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入蜀,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在甯夏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面對天下大亂的局面,王昌齡去職離開龍标,過辰溪,經武陵,前往江東一帶,後準備轉道亳州前往家鄉太原,結果被亳州刺史闾丘曉殺害,其理由是“以刀火之際歸鄉裡”,意思是戰火紛飛時刻私自離職回家。
時人多為王昌齡鳴不平,認為闾丘曉因嫉賢妒能而濫殺無辜。第二年,宰相張鎬奉命平定安史之亂,為解宋州(河南商丘)之圍,令亳州刺史闾丘曉率兵救援。闾丘曉按兵不動,緻使宋州陷落。張鎬遂以贻誤軍機罪處判處闾丘曉死刑,行刑時,闾丘曉以家有老人需要贍養為由乞求放他一條生路,張鎬斥之道:“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遂将之斬殺。
對于王昌齡離職歸家的說法,有人提出異議。說當時太原一帶正被安史叛軍所占,王昌齡有家難回。王昌齡其實是準備投奔在江東一帶招兵買馬的永王李璘,其時李白也正在李璘幕府。李璘因不服其兄李亨擅自即位,調兵東巡,最後與朝廷沖突,兵敗被殺。李白也曾因此事件被系獄中。
無論如何,59歲的王昌齡的逝去,頓時使大唐詩壇的光芒暗淡不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