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盧潘尚書之靈武》-韋蟾 〔唐代〕
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
水木萬家朱戶暗,弓刀千隊鐵衣鳴。
心源落落堪為将,膽氣堂堂合用兵。
卻使六番諸子弟,馬前不信是書生。
在古代“北”可改作“上”。所以,“塞北江南”其實就是指“塞上江南”。很多人都知道,唐代大詩人韋蟾的這首詩是在贊美甯夏,更稱贊盧潘是一位好官。
直到現在,人們還喜歡引用這首詩的第一句“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來比喻甯夏的風光秀美,不是江南賽江南。
其實,“塞上江南”這四個字,就是一部辛酸的甯夏開發史。
壹
吳明徹沒有想到,“塞北江南”這四個字竟然是因他而得來的。
吳明徹是誰?乃南北朝時期陳朝名将,一生戰功赫赫,謀略和勇猛在同時代人物中也是翹楚。但也功譽褒貶不一。
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顔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陳司空南平公吳明徹”。
及至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将設廟,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吳明徹。
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将傳》中,吳明徹亦位列其中。
據史載:南北朝時,北朝周武帝宣政二年、南朝陳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吳明徹奉陳宣帝诏令,率軍十萬北伐,攻打北周的呂梁,結果因病,為北周所擒,吳明徹以下3萬餘衆及大量辎重器械為周所俘獲。周武帝封吳明徹為懷德郡公,官拜大将軍。但吳明徹因憂憤加重病情,于一年後,死于長安。
他死後,北周不可能放他的部衆回陳朝,這些都是人才啊,放虎歸山怎麼行,正好甯夏缺人。于是,便将吳明徹餘部遷往靈州(今吳忠和靈武大部)。
在當時,因為陳朝都城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市),位于長江之左岸(即江東),為經濟、文化發達之區,這些遷到靈州的江東人平時的生活習慣自然也是尚禮好學,受孔儒熏陶頗深,他們到了塞上,那是三萬人啊,在日常交往融合中,逐漸改變了當地羌戎那些遊牧粗魯和不拘小節的習俗,于是,人人都變得文質彬彬講禮儀了,因而這裡被稱為“塞北江南”。
“塞北江南”的原來意思是指生活習慣和風俗禮儀等方面和江南一帶沒什麼區别的意思。三萬人回不了故鄉,成為了塞上的一份子,這裡無論是氣候還是地理條件,和江南的富庶秀美當然沒法比。
他們隻有改造!把江南的種稻和養蠶等先進的農耕生産技術用在甯夏發展。給甯夏帶來了新風尚。有首詩說得好:
《塞上江南》
北周遷國到靈州,種稻養蠶生計優。
塞上江南得名始,黃河富庶此中遊。”
當然了,其中的辛酸隻有他們自己知道和體會得到了,如今的人隻是看到了“田開沃野千渠潤,屯列平原百井稠”的成果,一個美麗新甯夏的模樣!誰還記得他們的付出?
貳
其實,甯夏地區(包括銀川)的大規模開發,從秦朝的時候就開始了。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蒙恬率大軍北伐匈奴,修秦直道取河套地,然後順道左拐,直穿甯夏而來,他們看上了甯夏平原的優越地理自然條件,于是在此屯田戍邊。
那時候,甯夏地區基本是沒有平民百姓的,都是戍邊的将士們,他們上馬打仗,下馬種田。修渠(秦渠)沒辦法啊,糧草千裡迢迢運過來,有時候黃花菜都涼了,不如自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自給自足。
這樣不被動,也能安定邊地!隻是戍邊将士們的辛酸有誰能懂?隻有那連綿亘橫的賀蘭山和茫茫大漠黃沙,還有潺潺北往的黃河水見證了他們揮灑的熱血和汗水,還有青春,直到垂垂老矣,至死方休!那一副忠骨,長埋甯夏這片地上!
到了漢朝,漢武大帝也沒有忘記這片土地,幾十萬的戍邊将士前赴後繼,為這片土地的美麗而努力,漢渠的修挖,典農城的修築,進一步擴大了“遠近人家四路連,風光誰信是窮邊”。塞上的美麗進一步得到提升!
到了唐代,唐徕渠的修挖,更是最大程度地開發了甯夏平原,使得這裡“沃野千裡,谷稼殷積……牛馬銜尾,群羊塞道”。
宜耕宜牧之地,誰不喜歡呢?
叁
一直到韋蟾給盧潘送别贈詩,“塞上江南”和“塞北江南”已經完美地呈現在面前。面朝黃土背朝天也好,還是金戈鐵馬也好。總之,塞上明珠不可阻擋地冉冉升起。并在大約兩百年後,成功地吸引了黨項李繼遷的目光。
随後其兒子李德明遷都懷遠鎮,其孫子李元昊建都興慶府(銀川)。西夏的建立,讓甯夏,還有銀川,耀眼地照亮了曆史的天空。更照亮了塞上江南!而這一切,都是在無數的辛酸裡堆積起來的!
不知道你認同嗎?
這裡是銀川!發現銀川之美,感受銀川之美!#銀川頭條#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翻起塵封的記憶,記錄銀川的人文曆史!謝謝閱讀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