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涵
2022年第19屆亞運會會徽
8月6日,2022年第19屆杭州亞運會會徽正式發布。中國美術學院袁由敏教授的設計作品“潮湧”被确定為會徽設計方案。會徽“潮湧”由扇面、錢塘江、錢江潮頭、賽道、互聯網符号及象征亞奧理事會的太陽圖形六個元素組成。扇面造型反映江南人文意蘊,賽道代表體育競技,互聯網符号契合杭州城市特色,太陽圖形是亞奧理事會的象征符号。
據了解,今年初,杭州亞組委面向海内外征集2022年杭州亞運會會徽設計方案,共收到作品4263件。通過專家組多輪評審論證,及一系列嚴密的工作程序,最終選定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袁由敏教授設計的作品“潮湧”,并得到中國奧委會和亞奧理事會允準。
袁由敏
袁由敏來自安徽,1991年考入中國美術學院,直到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教。他曾負責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生命主題館的館内視覺設計,設計過2015年全國青年運動會的會标和G20杭州峰會标志。袁由敏表示,“在設計此次亞運會會徽時,我們想把它和G20杭州峰會的标志做成姊妹篇,一橋、一潮共同體現杭州城市的水文化,變成杭州及杭州人民整體文化記憶的一部分。”
G20杭州峰會LOGO
随着杭亞運會徽的揭曉,距離今年雅加達亞運會開幕也越來越近,中國美術報網帶您一起回顧曆屆亞運會的會徽,從會徽設計看時代變化。
曆屆亞運會會徽
1951年新德裡亞運會會徽
第一屆亞運會會徽的主體是一個放射出16道火焰光芒的紅色太陽,代表了亞洲是世界東方的日出之地,太陽下是11個相連的圓環,代表了首屆亞運會的11個參賽國家和地區。
1954年馬尼拉亞運會會徽
1954年馬尼拉亞運會會徽同樣以太陽為中心,隻是下方的圓環增加到了20個,并形成半圓圍繞太陽;太陽上方為亞運會口号:EVER ONWARD(永遠向前)。在外環分别為屆次、舉辦城市、時間。
1958年東京亞運會會徽
1958年東京亞運會會徽除亞奧理事會會徽圖案中的太陽光芒外,上方是亞奧理事會“EVER ONWARD(永遠向前)”的口号,下方有代表20個參賽國的20個圓環,圓環下方寫明了舉辦地。
1962年雅加達亞運會會徽
1962年雅加達亞運會會徽在前三屆的基礎上,加上了印度尼西亞國徽上的鷹,表現了舉辦國的文化特色。
1966年曼谷亞運會會徽
1966年曼谷亞運會會徽設計和第2、3屆相差無幾,整個圖案表示在亞奧理事會的光芒照耀下,亞洲人民團結、友誼,共同進步。
1970年曼谷亞運會會徽
1970年曼谷亞運會會徽設計簡單明了,除規定的亞奧理事會會徽中的太陽光芒外,标注了舉辦地、舉辦屆數和亞奧理事會的口号。
1974年德黑蘭亞運會會徽
1974年德黑蘭亞運會會徽除了在屆次、舉辦城市、時間與圓環數上有所不同外,還加入了古波斯文字“第7屆亞運會”構成的圖案,展現了舉辦國悠久的曆史傳統。
1978年曼谷亞運會會徽
1978年曼谷亞運會會徽用兩個既似手臂、又似泰國國鳥孔雀頭部的圖案,拱衛着太陽,既展現了泰國的文化精神,又形象地表達出亞運會茁壯成長、欣欣向榮的景象。
1982年新德裡亞運會會徽
1982年新德裡亞運會會徽主體為印度古迹曼探天台,并形成一個“A”字,代表亞洲,襯托着上方的太陽标志,代表奧林匹克之光照耀亞洲。
1986年漢城亞運會會徽
1986年漢城亞運會會徽以水珠為主體,代表韓國是一個被水包圍的國度。結合在一起的水珠也代表了亞洲人民緊密團結,共迎美好明天。
1990年北京亞運會會徽
1990年北京亞運會會徽圖案中除亞奧理事會會徽中的太陽光芒外,以雄偉的長城組成“A”字。長城是中國古老文明的象征,“A”是英文Asia的縮寫,二者結合,代表在北京舉行的亞洲運動會将成為聯合亞洲各國人民的紐帶。長城圖案還構成“Ⅺ”字,表示本屆亞運會是第11屆。
1994年廣島亞運會會徽
1994年廣島亞運會會徽主體以“H”(廣島英文首字母)變形而成翅膀的圖案,與太陽共同組成了抽象的和平鴿,代表着亞洲人民和平、友誼的共同願望。
1998年曼谷亞運會會徽
1998年12月6日-12月20日,第13屆亞運會在泰國首都曼谷舉行。本屆亞運會的口号是:友誼不分國界。會徽主體為泰國尖頂佛塔,設計和第9屆亞運會異曲同工,都是形成一個“A”字,并襯托着太陽标志,代表亞洲人民親如一家。
2002年釜山亞運會會徽
釜山亞運會會徽是以太極圖案和藍色海水為主題。藍色的海水聚成一幅太極圖案,圖案上方是代表亞奧理事會的紅色太陽,而太極圖案和藍色海水分别象征着韓國和釜山。該會徽代表全體亞洲人民緊密團結、共同發展的精神。
2006年多哈亞運會會徽
多哈亞運會會徽由阿爾-安沙利設計,以藍色基調為主,展現了東道主卡塔爾所處海灣地區的優美風情。會徽設計抓住了“阿拉伯半島的精髓”,勾勒出主辦城市的環境,凸顯其自然風貌。會徽形狀看上去就像一個奔跑中的運動員。會徽的顔色符合卡塔爾當地民俗,黃色代表沙漠中的月牙狀沙丘,藍色代表阿拉伯灣平靜的碧海,而太陽則取自于亞奧理事會的标志,代表亞運會的精粹,即亞洲人民親如一家。
2010年廣州亞運會會徽
廣州亞運會會徽以柔美上升的線條,構成了一個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輪廓,構圖以抽象和具象相結合,靈動飄逸不失穩重,象征着亞運會的聖火熊熊燃燒、永不熄滅。既體現了廣州的城市象征,也表達了廣州人民的美好願望,還表現了運動會應有的動感。
2014年仁川亞運會會徽
會徽主體為ASIA(亞洲)的第一個英文字母“A”的大寫,像一個巨大的翅膀,其左上方是一個光芒四射的太陽,象征着全亞洲人民手拉手一起飛翔的主題。
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會徽
作為2018年亞運會東道主的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推出了該屆賽事的會徽和吉祥物,不料卻因為這隻鳥太醜而遭到吐槽。無奈之下印尼青年和體育部發言人布羅托表示将重新設計。全新的會徽靈感來自于始建于1962年的雅加達格羅拉蓬卡諾體育場的橢圓外形,同時圖形的中間融入了放射16道光芒的亞奧理事會紅日LOGO。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