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做任何事都要考慮别人對自己的看法,考慮别人會不會生氣、會不會因此對自己有不好的看法,事事都從别人的角度出發,與人交往中處于被動和讨好的位置。
不懂得拒絕别人,可是需要别人幫忙的時候又難以啟齒,甚至開口之後得到的也隻是别人的拒絕。可是下次仍然是不自覺的去讨好。
别人對自己稍微冷淡一點就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出了問題惹别人不高興,然後明明都不知道錯在哪還想着要不要道歉。這樣的人格真痛苦!!!
讨好者其實沒有解決問題
人們意見不合,情緒激動,放一個讨好者進去事态就平靜下來了。其實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隻是讨好者設法分散了人的注意力,把大家的注意力轉移到别的事情上。
讨好者其實害怕沖突,他們沒有解決問題,隻是轉移了話題,讓沖突平息,卻絲毫沒有解決沖突發生的根本。
在邁克.貝克特爾的《停止讨好》一書中,他提到了5種讓讨好型人格陷入恐懼的因素,
邁克提出,如果不采取措施去應對這些恐懼,那就好像我們的地下室裡有蟑螂一樣,我們可以把地下室的門關上,密封起來,這樣它們就不會跑進廚房了,我們打掃,布置房子,舉辦晚宴,但我們知道,在黑暗的地下室裡,蟑螂家族也在歌舞升平,我們一直擔心它們會找到其他通道鑽進房子。
唯一有效的辦法是,首先處理真正的問題,也就是理解并擺脫那些使我們陷入困境的恐懼,這是我們的逃生之路。
沖突往往是讨好者可能遇到的最糟糕的事情沖突意味着風險,它威脅着讨好者的自我認同和價值,所以他們要盡力避免。
以下就是這種模式背後的想法:
讨好者渴望親密的關系,但是他們往往将親密定義為無沖突。讨好者認為沖突是破壞關系最快的方式,所以沖突是不可以接受的。
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回避沖突,在短期内讓人舒服,感情快速升溫,但是這就像整天吃糖一樣,很美味,久而久之,卻會損害健康。
不存在沒有沖突的健康關系,沒有沖突的關系,隻能是那些隐瞞了真實想法和意見的關系(或者彼此根本不在乎)。
邁克在《停止讨好》中提出,區别看待沖突和人們對沖突和反應。
如果你提起某個話題,若人怒氣沖沖的回應,那并不意味着你們的關系不好,這隻是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認識沖突是正常的。
鍛煉自己勇于直面沖突,而不是逃避。
當遇到問題時,想要深思熟慮,等到機會成熟,再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是很自然的,但是最好是盡早提出來,不要過多的糾結,說出實情,言簡意赅,這申明觀點不做辯解。
記住,你不一定要赢得争論,你隻是在嘗試面對沖突。
害怕自己不夠好。為什麼我們拍照的時候都會微笑?如果一個攝影師說把你現在真實的感受展現出來,你會做什麼樣的表情呢?
有很多人喜歡在朋友圈裡曬自己的日常,有的人上傳了他們外出度假的照片;也有在曬自己減肥前後對比照的;還有一些自己家裡人裝修之後的照片。
但是久而久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個問題,越來越多的人不太喜歡發朋友圈,有的人甚至關閉了朋友圈這個功能。
在内心深處,我們明白朋友圈不過是精心粉飾的幻想,但是我們仍舊不可避免的感受到了沖擊。
感覺自己不夠好,這是個問題,我們要解決,因為他我們對自己感到不滿意的時候,讨好别人就變得“有毒”。
以下的兩個建議,希望能幫助到你
1、當你在攀比的時候,要意識到你在做什麼?
如果攀比讓你覺得自己不夠好,那是因為你把情緒的控制權交給了别人,你看不到自身的價值,反而讓别人來決定你的價值,甚至對方可能都沒有察覺,因為他們隻是過着自己的生活,而你卻在一邊觀察一邊觀察一邊自我折磨。
你想要的是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的可靠關系,但是當我們和他人攀比時,比較就取代了陪伴,而這樣的關系也是無法成長的,也沒有任何的希望。
2、專注于你自己的生活
尋找适合自己的領域,并以此為基礎點亮你人生的明燈,這盞明燈會照亮你人生的方向,讓你不再需要攀比,因為害怕自己不夠好,所以自己總想着要比别人做的更好,但是還過周圍的人,你總是覺得要超過他們才能維持自我價值,與其做到最好,不如做最好的自己。
當然了,對于一個讨好者來說,說不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隻要脾氣的思考,并且計劃一下,如果你覺得隻說一個不實在,太簡單粗暴了。可以試着這樣說
聽起來很棒,多好的機會呀,真希望有一天能夠多出幾個小時,可是如果我這會兒答應了,那就要打亂我原來的計劃,定下來的目标就完不成了,不過還是要謝謝你的邀請,我真的很感激你會想到我。
最後,請記住,這是你的生活,而不是他們的用責任感替代原來的愧疚感,是你未來需要自我任何事情的基礎,這就是改變自己的起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