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打工的總是嫌工資低

為什麼打工的總是嫌工資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15:08:38

勞動力價值勞動力的價值由生産從而再生産勞動力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決定。它可以歸結為一定量生活資料的價值。

剩餘價值産品價值超過消耗掉的産品形成要素即生産資料和勞動力的價值而形成的餘額。

不變資本:轉變為生産資料即原料、輔助材料、勞動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産過程中并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馬克思把它稱為不變資本部分,簡稱不變資本。

可變資本:轉變為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産過程中改變自己的價值量,這部分資本不斷從不變量轉化為可變量,馬克思把它稱為可變資本部分,簡稱可變資本。

剩餘價值率:剩餘價值的相對量,即可變資本價值增殖的比率。由剩餘價值同可變資本的比率來決定。馬克思把可變資本的這種相對的價值增殖或剩餘價值的相對量,稱為剩餘價值率。

必要勞動時間和必要勞動:用新創造的價值來補償可變資本的價值,也就是再生産勞動力價值,馬克思把進行這種再生産的工作日部分稱為必要勞動時間,把在這部分時間内耗費的勞動稱為必要勞動。

剩餘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工人超出必要勞動的界限做工的時間,并不為工人形成任何價值,這段時間形成剩餘價值,馬克思把工作日的這部分稱為剩餘勞動時間,把這段時間内耗費的勞動稱為剩餘勞動。剩餘勞動并不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現象,但是隻有在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下剩餘勞動才表現為剩餘價值。

剩餘産品:代表剩餘價值的那部分産品稱為剩餘産品。

絕對剩餘價值:通過延長工作日而生産的剩餘價值叫作絕對剩餘價值。

相對剩餘價值: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地改變工作日的兩個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産的剩餘價值叫作相對剩餘價值。

為什麼打工的總是嫌工資低(為什麼打工人的收入沒有資本家高)1

1 剩餘價值的生産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有錢人,有一些人的富裕程度簡直讓人難以想象。與此同時,還有着數量龐大得多的窮人。比如在中國,不論國家統計局還是一些研究機構公布的基尼系數,都早就遠遠超過了國際上通用的警戒水平0.4。這十多年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貧富差距都在快速擴大。2016年瑞信研究院發布的《2016年全球财富報告》顯示,占全球10%的那部份最富裕人口控制着全球86%的财富;而世界上大約73%處于底層的人口隻擁有全球财富的2.4%。

根據印度官方的統計數據,四分之一的印度人,大約2億5千萬,每天的生活費不到1美元。根據2010年3月花旗私人銀行公布的《2010财富報告》,2009年中國的百萬富翁數量,名列全球第四;同年6月美國波士頓顧問集團的研究報告又指出,2009年中國百萬富翁數目增加31%排名世界各國第四位。2016年淨資産超過5000萬美元的富豪中,中國人數已經排名世界第二。

看看那些有錢人,就會發現,他們發财的方式各有不同,有靠做生意的,有靠礦山的,有炒房炒地皮的,有靠專利的,有靠證券投資的,等等,當然也有靠貪污的,但是絕對沒有一個靠工資的。

于是就又遇到了一個老問題,為什麼資本的收入會比勞動的收入高?在這一章裡,我們先不去考慮地租等等收入。在這裡,我們就隻考慮資本與勞動。

為什麼打工的總是嫌工資低(為什麼打工人的收入沒有資本家高)2

關于資本家收入的經濟學觀點有很多,經濟學家絞盡腦汁為資本家的高收入辯護。

有一種很古老的說法,說資本家的收入實際上是一種工資,就是資本家管理企業的勞動所得。這種說法看起來也很有道理,通常資本家為了維持企業的經營殚精竭慮,确實很辛勞。可是,亞當·斯密就已經指出了這種說法的不正确:管理兩百萬的資産耗費的勞動和管理一百萬資産是沒有什麼區别的,但是前者的收入一般都是後者的兩倍。也就是說,資本家的收入是和他擁有或者管理的資本數量成比例的,而和他付出的勞動量沒有什麼關系。而且,如果資本家的收入是管理企業的勞動收入的話,那麼這筆工資也未免太高了,與正常的勞動收入完全不相稱。

第二種說法是,資本家獲得收入,是因為他沒有把自己的資本揮霍掉或者消費掉,而是用于生産了;他應當因此受到補償。這種說法也站不住腳。如馬克思說的,資本家這麼做得到的不是後悔,而是商品。他還說,節欲論是“用阿谀的詞句來替換經濟學的範疇”。沒有理由認為資本家因為“節欲”會得到那麼大的回報,而且收入也決不會僅僅因為“節欲”就會自動産生。很多老百姓一輩子節衣縮食,也沒有因為他們的“節欲”而得到任何獎賞。況且資本家們也并非總是在“節欲”,他們揮霍起來也是很大手筆的。比如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每年要購買大量的名貴跑車、遊艇、手表、珠寶、高檔服裝等等。

第三種說法,就是資本家是承擔風險的,他得到的報酬是對他承擔的風險的補償。可是,勞動者通常都是先為老闆工作,然後才拿到薪水,也承擔了拿不到工資的風險,而且也确實有很多人因此沒有拿到工資。即使是在光景好的時候,農民工被拖欠薪水也是很常見的事情,而且一直是勞動糾紛的主要内容。那麼,勞動者為什麼沒有得到補償呢?資本家也不是特别愛冒險,他肯承擔風險多半是因為他看到了赢利的希望。資本家不是因為承擔風險而獲得利潤,而是為了追求利潤而去承擔風險。隻不過有些資本家風險偏好大一些,有些小一些。這就好比賭博:一個賭棍冒着巨大的傾家蕩産的風險去賭博,當然是因為他相信自己能賺大錢。

而且,風險本身并不能創造任何财富,經濟學中,風險隻是不确定性。在投資學中,把某項投資取得各種可能的收益(包括虧損)分布的算數平均數稱為預期收入,把分布的标準差稱為風險。顯而易見,不論冒多大的風險,最終平均收入是不受影響的。而且實際收入是高過還是低于平均收入,完全是偶然的。

為什麼打工的總是嫌工資低(為什麼打工人的收入沒有資本家高)3

按照微觀經濟學的價值理論,有四種生産要素,分别是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家才能,這四種生産要素分别為商品生産做出貢獻,從而獲得各自的收入,就是工資,利息,地租和利潤。這種說法看似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卻是站不住腳的。獲得收入的不是生産要素,而是生産素要的所有者;生産要素長存,但是占有生産要素的方式卻是不同的。而且按照一些經濟學家的計算,如果不考慮其它生産要素,在生産函數中,資本的貢獻為四分之一,勞動的貢獻為四分之三。實際上勞動得到的份額遠沒有那麼多。

例如,在我國GDP中,勞動者報酬(其中還包括了支付給資産階級的報酬)隻占全部收入的40%左右。如果按照全部社會價值(GDP是增值部分)計算,那勞動者報酬隻有16.5%(2012年中國投入産出表)。

資本主義生産真實的過程是,社會分裂成了兩個對立的階級,一個階級除了 己的勞動力,沒有别的用來謀生的手段。這個階級有人身自由,用馬克思的話說是“自由的一無所有”,成為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工人階級。另一個階級掌握了生産資料,稱為資産階級。

為什麼打工的總是嫌工資低(為什麼打工人的收入沒有資本家高)4

勞動與生産資料的分離在曆史上是通過暴力實現的,這個過程被馬克思稱為“資本的原始積累”,最典型的就是發生在英國的“圈地運動”。馬克思之所以說是“資本的原始積累”,是因為“這種積累不是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結果,而是它的起點。”同時馬克思指出對貧民的暴力在“原始積累”過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現在有人強調“原始積累”解放了生産力是社會的進步雲雲,其實無非就是用這種口實來為“原始積累”過程中的暴力做辯護。馬克思并沒有說“原始積累”的後果不是進步,馬克思隻是指出了所謂資産階級勤勞至富的傳說是不真實的。

工人階級又稱為無産階級,其實應該是無産者階級。無産者這個稱呼來自于古代羅馬,指的是古羅馬的一個低下的社會階層,這個階層沒有财産,依靠社會的救濟生活,但他們是自由人。在19世紀,常常用來形容當時的工人,因為工人也是自由人,同樣沒有财産。不同的是,如法國經濟學家西斯蒙第曾經指出過的那樣,古代無産階級靠社會生活,而現代社會靠無産階級生活。

為什麼打工的總是嫌工資低(為什麼打工人的收入沒有資本家高)5

工人和資本家在勞動力市場上相遇,談妥一定的條件,工人就被資本家雇傭,而資本家支付給工人工資。馬克思說,在勞動力買賣市場上,“占統治地位的隻是自由、平等、所有權和邊沁。自由!因為商品例如勞動力的買者和賣者,隻取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他們是作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締結契約的。契約是他們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現的最後結果。平等!因為他們彼此隻是作為商品占有者發生關系,用等價物交換等價物。所有權!因為每一個人都隻支配自己的東西。邊沁!因為雙方都隻顧自己。”

邊沁是英國哲學家,是功利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經濟學中的效用理論和他就有一定的理論聯系。馬克思對他的評價甚低,稱他為“庸人的鼻祖”,“19世紀資産階級平庸理智的鼓噪乏味的、迂腐不堪的、誇誇其談的聖哲”,“資産階級蠢才中的一個天才”。資本家與工人在交易市場上成交之後,就來到工廠,開始了勞動力的消費過程,也就是商品生産過程。

我們介紹過,商品的價值取決于生産該商品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資本主義商品的生産過程中,通過勞動,原料被制造成新商品,原料的價值轉移到了新商品之中。勞動用的工具、使用的機器以及設備、廠房等等的價值,以折舊的方式一部分一部分轉移到新商品之中,因為它們的壽命很長,并不是一次消耗掉的。此外,還有就是新增加的勞動。工人的勞動形成了新商品的一部分價值,所以新商品的總的價值比原料、勞動工具等等的價值總合要高,這就是資本家利潤的來源。

但是新生成的價值并非全部屬于資本家。新生成的價值中有一部分用來支付勞動力的價值。資本家購買勞動力,勞動力這種商品的價值,在數量上等于生産和再生産勞動力所需要的商品的價值。勞動力的價值,小于使用勞動力的勞動過程新創造的價值。如果勞動力的價值比使用它創造的價值還高,那就是賠本的生意,這種生意沒人會做。

為什麼打工的總是嫌工資低(為什麼打工人的收入沒有資本家高)6

所以,生産過程中,勞動新創造的價值,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來支付勞動力的價值,表現為工資;剩下的部分,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剩餘價值。利潤、地租、利息等等各種收入都來源于剩餘價值。

剩餘價值的概念非常重要,這是馬克思最重要的經濟學發現。在馬克思之前,經濟學家們總是被剩餘價值各種具體的表現,比如利息、利潤、地租等等所迷惑,所以在解釋各種收入的時候總是陷入混亂。馬克思指出,利息、利潤和地租都來源于剩餘價值,所以,首先要研究剩餘價值的規律,然後才能正确解釋利息、利潤和地租的規律。

在資本家的全部資本中,用來支付原料、輔助材料、勞動資料等等的生産資料的部分,馬克思稱為不變資本,因為這部分資本在生産過程中并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因為勞動會創造新價值,所以這部分資本在生産過程中會帶來新的價值量,馬克思稱為可變資本

馬克思說,“資本的這兩個組成部分,從勞動過程的角度看,是作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作為生産資料和勞動力相區别的;從價值增殖過程的角度看,則是作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相區别的。”也就是說,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劃分是從價值增殖的角度,以資本在價值增殖中起的不同作用為标準。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劃分是馬克思做出的,在馬克思之前,經濟學家隻區分了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劃分科學地說明了剩餘價值來自何處,并對平均利潤率形成的理論起着決定性的作用。至于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的區别則将在後邊章節講到,這個區分對認識經濟周期有着重要的意義。

2 剩餘價值率

因為工人出售勞動力,隻獲得勞動力價值,所以很顯然,靠工資是不會發财緻富的。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工資水平會有所不同。現在發達國家的工人的生存狀況,已經不像19世紀那樣悲慘了。但是即便如此,發達國家的工人也隻不過能保證自己過體面的生活而已。一遇到經濟危機,他們的生活還是要受到嚴重影響。比如,在次貸金融危機中,2009年10月美國的失業率高達10.2%,到了2011年仍然在10%左右徘徊。大批美國人喪失了住房,還背負着沉重的信用卡債務。

在發展中國家,工人的生活水平還是相當低的。比如,2015年,我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月工資隻有5170元,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則隻有3299元。雖然有一些高收入的工作崗位,但是這些崗位在總的就業崗位中占的比例小,而且對從業者的要求非常高。一到經濟不景氣,就有很多人在打居民儲蓄的主意,說中國人儲蓄太多了,應該多消費。隻要中國人多消費,就可以拉動内需,促進經濟增長。可是,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曾說,中國居民的儲蓄實際上比較穩定,最近幾年中國的儲蓄增加較快,主要是企業儲蓄增加了。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在2008年12月發布的《浙江居民收入差距對消費需求影響實證分析》中,幹脆地說,“近年來浙江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是造成居民消費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重要原因”其實是一種官方的委婉說法,實際上應該是“主要原因”。其實即使在經濟發達地區,普通勞動者的收入其實也不算高。

為什麼打工的總是嫌工資低(為什麼打工人的收入沒有資本家高)7

馬克思用字母c代表不變資本價值,字母v代表可變資本價值,字母m代表剩餘價值。m/v,也就是剩餘價值量與可變資本量的比例,稱為剩餘價值率。在工人每天的勞動中,用來生産自己工資的那部分勞動時間,馬克思叫作必要勞動時間;生産剩餘價值的勞動時間,馬克思叫作剩餘勞動時間。因為價值是勞動時間,所以剩餘價值率也等于剩餘勞動/必要勞動。

剩餘勞動是一直存在的,農民交給地主的租子也是剩餘勞動,但是隻有在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下剩餘勞動才成為剩餘價值。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剩餘價值率體現了社會富裕的程度,剩餘價值率越高,剩餘勞動或者剩餘産品就越多,從而占有剩餘價值的人就越富裕。馬克思說,“富的程度不是由産品的絕對量來計算,而是由剩餘産品的相對量來計算。”現代社會貧富差距的迅速擴大,體現了剩餘價值率的提高。

剩餘價值率從根本上體現了資本家的剝削程度。工資和剩餘價值分别占新價值的比例是多少呢?這實在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盡量回避和剝削有關的話題,所以也就缺少這方面的統計資料。不過,我們可以借助一些數據粗略地估算一下。

根據2012年中國投入産出表,如果總産出的價值是100%,那麼,其中物質投入占了66.5%,新增價值為33.5%;在這33.5%中,用來補償雇員的部分是16.5%,其餘17%形成了利潤、稅收、折舊等等。也就是說,剩餘價值率為103%(17%/16.5%)。如果計算剩餘價值與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百分比,就隻有20.5%(17%/83%),這就是利潤率。

這裡需要說明一點,就是不同行業的剩餘價值率不一定是相同的。在2012年的這份投入産出表中,不同經濟部門的剩餘價值率從14.9%到2024%不等。因為不同行業的生産條件不一樣,勞動強度不一樣,資本結構也不一樣。

3 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

馬克思在分析剩餘價值的時候,提出了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的概念。所謂絕對剩餘價值,就是在工人工資不變的前提下,延長工人的工作時間,從而增加剩餘價值量。

在19世紀的英國,工人的工作時間最長曾經達到每天20小時,以至于1860年1月17日的倫敦《每日電訊》報道說,“如果一個城市竟舉行公衆集會,請求把男子每天的勞動時間限制為18小時,那我們将作何感想呢!”從1850年英國的《十小時工作法》起,各國開始陸續公布了一系列的勞動立法,來限制工作日。經過歐美工人階級的長期鬥争,才有了現在通行的8小時工作制。蘇聯成立後,在20年代施行了7小時工作制,後來法國也施行了7小時工作制。不過現在法國的7小時工作制名存實亡了。

日本政府從20世紀80年代起實施研修制度,供發展中國家人員學習技術,但是近年來曾經多次出現中國研修生指責受雇企業剝削的事情。日本“國際研修協力機構”調查顯示在日外國研修生因大腦和心髒疾病死亡的比例比同齡日本人高出一倍。2009年6月22日,3名來自中國的研修生在日本外國研修生問題律師聯絡會代表的陪同之下,在記者會上指控雇用他們的日本企業剝削勞動力。一名研修生說,他曾經被迫每個月加班120小時,工資卻折合不到8千元人民币,而且企業安排他的住處竟是一個集裝箱。企業還在去年年底突然解雇他。另外一名研修生則說,原先對方告訴他到日本是從事木匠工作,實際上卻從事對健康傷害極大的石棉清除工作。

我國是8小時工作制,實際上很多單位是早上8點半到下午5點半,或者早上9點到下午6點,事實上是9小時。午餐和休息時間本來就應該是包括在8小時工作時間之内的。我們也知道,特别是在大量雇傭農民工的工廠,工人勞動時間特别長,工作環境特别惡劣。在一些“血汗工廠”,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是很常見的事情。

根據國家統計局農村司公布的《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09年以受雇形式從業的外出農民工平均每個月工作26天,每周工作58.4小時。這大體上相當于每周休息1天,每天平均工作時間在9.7小時以上。其中,每周工作時間多于《勞動法》規定的44小時的占89.8%。2016年的這一檢測調查報告顯示情況有所好轉,外出農民工月從業時間平均為24.9天,日從業時間平均為8.5個小時。但是日從業時間超過8小時的農民工占64.4%,周從業時間超過44小時的農民工占78.4%,仍然很高。2009年平均勞動時間最長的是住宿餐飲業的農民工,他們每周的工作時間超過60小時,而他們的月均收入隻有1264元,是農民工就業的幾個主要行業中收入最低的。2016年報告沒有這方面的數字。

為什麼打工的總是嫌工資低(為什麼打工人的收入沒有資本家高)8

相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工作日不變的前提下,通過增加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等等方法,使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剩餘勞動時間延長,從而增加剩餘價值量。在講述分工的部分已經提到了分工和機器怎樣提高工作效率。方法其實還不隻通過加強分工和改善設備。

舉一個最近的例子。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出現了大量裁員的現象。2009年6月4日,美國勞工部報告說,第一季度生産率提高了1.6%。勞工部的這份報告還提到,工人工作時間數減少了9個百分點,而同時産出下降的幅度隻有7.6個百分點。這說明,雖然在經濟危機期間,美國企業裁員的幅度還是過高了,仍然就業的員工不得不完成更多的工作。事實上,在整個2009年,美國勞動生産率上升了2.5%,工時減少了5.1% 。不但工人的收入沒有随勞動生産率上升而提高,美國的雇傭成本反而出現了顯著下降。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就算是經濟危機,資本家也還是有辦法撈一筆的。

4 階級鬥争

生産過程中新生成的價值,被分割成工資和剩餘價值兩塊,所以很明顯,如果總量不變,那麼哪一塊增加了,另外一塊就減少了。正因此,人階級與資産階級的根本利益是對立的,不可調和的。這就是階級鬥争的經濟基礎。現在一講對立、鬥争,有些人就會緊張,其實世界上到處都是矛盾,到處都是鬥争。階級鬥争也是很平常的事情,完全不值得大驚小怪。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要求過漲工資,要求過增加福利,要求過改善工作環境。而我們的老闆們都想辦法不漲或者少漲工資,給我們分派越來越多的任務和指标,工作場所錄像,有時候還搞電話錄音,限制上網,當然還有禁止辦公室戀愛等等,這些說穿了,都是階級鬥争的體現。階級鬥争有時候是那種疾風驟雨、你死我活式的,甚至會發展成為大規模的社會暴力,但是多數情況下,雖然并沒有那麼暴烈的行動,但是階級鬥争仍然滲透入日常生活之中,體現在哪怕是最常見的小事,它在根本上是不同階級之間利益的對立。

這種對立體現在方方面面,經濟的,政治的,意識形态的。2009年4月有報道說,法國失業率經突破8%,達到兩年來的最高水平。僅2009年頭兩個月,就有将近17萬人失去工作。與此同時使法國人感到憤怒的是,不斷有公司高管領取巨額獎金以及離任高管獲得高額離職金的報道。于是(在該報道的)幾個星期以來,法國各地有6家公司在裁員之後,發生了心懷不滿的工人們拘禁公司主管的事件。這些主管不是被押在巴士底獄,而是被囚禁在四星級以下的旅館裡。綁架老闆的過程是禮貌的,涉及綁架事件的一名雇員說,情況并不那麼糟糕,老闆們吃得很好。

民意調查機構IFOP公司的調查結果顯示,大約三分之一接受調查的人支持“綁架老闆”的行動,65%的人對此表示理解。隻有7%的法國人譴責這種行為。綁架行動很有效果,在絕大部分案例中,公司都同意重新進行有關工人工資的談判,或者增加了被解雇員工的遣散費。這種行動甚至在向其他國家擴散。在比利時,菲亞特汽車公司的憤怒員工2009年4月9日把三名公司主管扣押在他們的辦公室,要求重新談判拟議中的裁員條件。

在美國,也發生了工人占廠的行動,後來還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占領華爾街”運動。該運動席卷整個美國,并在一些城市中爆發了警民沖突。

為什麼打工的總是嫌工資低(為什麼打工人的收入沒有資本家高)9

有一些人,總想抹煞階級對立和鬥争。他們硬說老闆與員工的利益是一緻的。事實上,我認識的大大小小的老闆也不算少了,他們中卻沒有一個是這麼想的。老闆們都很坦率,他們都認為是他們是養活員工,員工是占了他們的便宜。多數企業在完成壓縮成本的指标時,首先想到的辦法就是凍結甚至降低工資水平,或者通過裁員以減少工資總額。

因為利益關系的對立,所以一旦出現危機,一方就會想辦法把損失轉嫁給另一方。這本身就是一種鬥争。在發達國家圍繞着養老金和醫療保險、削減赤字與增加就業崗位等等展開的政府、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各種錯綜複雜的鬥争,從根本上講都是階級鬥争。

按照馬克思的觀念,階級鬥争是階級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消滅了從前的各種複雜的社會階層,使社會分裂為簡單對立的土地所有者、資本家和工人三個階級。同時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内在矛盾,使徹底消滅階級與階級差别,進而消滅階級鬥争成為直接的社會任務。工人階級必須承擔起消滅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曆史責任,馬克思說,“無産階級如果不是革命的,那它就什麼都不是。”工人階級消滅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曆史責任,是通過階級鬥争來實現的。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也是通過階級鬥争形成的。列甯引用過一句話,“每一次罷工的後邊都隐藏着社會主義革命的九頭蛇。”

為什麼打工的總是嫌工資低(為什麼打工人的收入沒有資本家高)10

馬克思說,“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生産過程是商品生産過程;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生産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産過程,是商品生産的資本主義形式。”剩餘價值理論是馬克思經濟學的核心内容,必須緊緊抓住這個核心,才能領會到馬克思經濟學的實質,并掌握其它相關内容。

經濟學決不僅僅是一門技術科學,它的核心是現實的利益。實際上,在馬克思之前的經濟學家已經以這樣或者那樣的方式意識到了剩餘價值的存在,并對剩餘價值進行了或多或少的說明。但是,隻有馬克思第一次科學的說明了剩餘價值具體的産生過程。恩格斯曾經舉過一個化學史上的例子來說明馬克思的貢獻。在拉瓦錫之前,已經有化學家事實上從空氣中分離出氧氣,但是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得到了什麼,還在用當時流行的“燃素”來解釋。隻有拉瓦錫真正意識到了不但不能用“燃素”說來解釋這種氣體,相反,這種氣體徹底駁倒了“燃素”說,從而引發了化學理論上的革命。

資本的天性就是追逐剩餘價值。資本的本質是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生産關系。“資本自行增殖的秘密歸結為資本對别人的一定數量的無酬勞動的支配權。”(馬克思)

為什麼打工的總是嫌工資低(為什麼打工人的收入沒有資本家高)11

剩餘價值理論是馬克思最主要的理論貢獻,和唯物史觀一起被恩格斯稱為馬克思的兩大主要科學發現。如果說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礎,那麼剩餘價值理論就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核心。

馬克思關于資本的學說,都是建立在剩餘價值理論之上的。所以一定要深入了解剩餘價值理論。這部分内容請見《資本論》第一卷第三篇《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産》,第四篇《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産》和第五篇《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産》。

來源:公衆号“科學的曆史觀”

原标題:《為什麼資本比勞動的收入高——剩餘價值》

為什麼打工的總是嫌工資低(為什麼打工人的收入沒有資本家高)12

●和老爸同時學哲學的好處是撕起來六親不認

●澎湃專訪 | 人類學家項飚談内卷:一種不允許失敗和退出的競争

●為什麼民哲顯得多餘?

●生而為人,卻并不理解“什麼是人”

●哲學說唱 | 一首《蘇格拉底之死》,獻給不死的哲學

哲學帆布袋首發,限時折扣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