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舟山日報-舟山網】
新鄉村市集的時尚韻味(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雙橋與展茅兩地鄉村市集(本版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後備箱攤位(本版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田間的微風、樹間的蟬鳴、山間的溪水,都是童年關于鄉村的夏日記憶。但如今随着新農村建設、文旅融合發展,舟山新農村不僅越發美麗宜居,而且越發顯得年輕時尚。
既要留得下青山綠水,又要記得住鄉愁,帶有各種文化元素的“新鄉村集市”紛至沓來,引動年輕一代願意去鄉村“湊熱鬧、嘗新鮮”。展茅街道的“路下市集”、雙橋街道的“去山腳”露營咖啡農夫市集,馬岙街道的“莫懊·好市”,嵊泗五龍鄉的咖啡露營……這些海島鄉間的市集用鄉村創意裝點了島城熱情的夏季,也豐富了鄉村文化。
“通過市集,我看到農村可以是帶着瓜果味的樸實,也可以有書香的浪漫。”漢服愛好者芊落說。她是路下市集的一位攤主,是市集讓她更了解新農村,也讓和她一樣的年輕人更願意走進新農村。
鄉村微旅遊的一把“火”
90後媽媽許瑛瑛喜歡帶着孩子四處去“趕集”,在她看來,這是讓孩子了解家鄉的一種好方式。“走,去路下徐逛逛。”周五的晚上,卸下一周的工作疲憊,她帶上孩子,叫上姐妹一起來到了展茅街道黃楊尖村的路下市集。
路下集市現場共設置70餘個攤位,有20多種業态,融合舟山特色文創手作、鄉野特産、咖啡美食、特色小點、非遺文化、潮玩展示等,再配以露天電影、傳統木偶戲、皮影戲、說書、露天音樂會等形式多樣的配套活動,吸引了衆多舟山本地遊客。其中,不乏驅車從定海“跨越半個城市來趕集”的年輕人。
沿街的車輛長龍彰顯市集的火爆程度,夜幕中,這裡的燈火通明、人聲鼎沸,與周邊村落的靜谧形成鮮明對比。攤主中,展銷老唱片的文藝青年在遊客的詢問中探出腦袋;中古飾品攤位的時尚小姐姐科普着中古文化;展茅的農婦将田地間剛摘的蓮蓬在攤位前随意一插,便是最好的攬客廣告。遊客中,有拿着微單四處拍照取景的情侶,有穿着靓麗一同逛街的閨蜜,也有搖着蒲扇四處打量的村民。“時尚感”和“煙火氣”,在這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許瑛瑛給孩子買了個糖人,給自己來了杯手打檸檬茶。在汽車後備箱攤位上,她看到了火爆社交媒體的小吃“露楚”。一旁,有正在聚光燈下彈着吉他的歌手,也有不怯場的小朋友站在舞台中央,接過話筒為大家表演一首《孤勇者》。
吹着晚風,聽着歌曲,看着懷中的孩子搖着剛買的玩具,許瑛瑛覺得這場景像極了小時候媽媽帶着自己在院落中和鄰居們吃着西瓜聊着天的納涼場景,一旁的收音機“咿呀咿呀”放着音樂,媽媽搖着扇子為自己驅趕着蚊子。隻是相較從前,現在的鄉村新市集,有了更多種類的文化、創意選擇,新業态的加入,讓鄉村更鮮活、有趣了起來。
與路下市集相比,雙橋街道“去山腳”露營咖啡農夫市集是一個截然不同的市集。這個位于街道新開發景點“紫微莊”邊的市集,有更豐富的地理特征。田野、池塘、草坪……孩子可以在這裡釣小龍蝦、玩水槍、搭帳篷。為了給遊客帶去更好的體驗感,街道對周邊環境進行了整體優化。溪坑兩側鋪設了幹淨圓潤的鵝卵石,邊上做了悠長的小徑,亭台樓閣,孩童可以戲水,家長可以歇腳。看着在水中撒歡的孩子,許瑛瑛感慨說:“這是我記憶中的無憂無慮的童年。”
那天,一同在市集的還有蘭慕花店定海店負責人黃超男,她是位土生土長的雙橋姑娘,長大後離開鄉村,定居城市。這次集市,讓她停下腳步看到了不一樣的家鄉。
“見到市集的第一眼,我覺得家鄉變時尚了。”這樣的家鄉讓她忍不住想要炫耀。她尤為喜歡街道為各位攤主準備的“紫微驿站”貼紙,就像一處文化印記,印在了這個雙橋姑娘的心裡。
曾幾何時,創意市集還隻是小衆範圍内的“亞文化集合”,常常與音樂節、生活節等相伴而生。近兩年,空間的阻隔讓人們對于線下活動和社交有着更深切的渴望,市集開始在這個城市開花。其中,鄉村新型創意市集的興起,打破了人們對鄉村市集的固有印象,它們的出圈也打造了島城多個“夏日限定”網紅打卡地。
年輕攤主成為鄉村創意市集主力軍
傳統市集強化的是商品屬性,新型市集則突出了文化和創意屬性。這正是年輕人的“主場”。市集風潮下,一些在城裡創業的年輕人選擇“下沉”到鄉村,為鄉村帶去朝氣與活力,也為自己的産品帶來了很多關注度。
芊落的漢服攤位是路下市集中備受歡迎的攤位之一,每晚保底營業額在1000元左右,生意好的時候可以接近2000元。因為“漢服掌櫃”的稀缺性,這個夏季,芊落收到了諸多市集主辦方的邀約,大部分邀約來自于東港商圈、如心小鎮等城市市集,路下市集是她第一次參與的鄉村市集。
根據芊落的直觀感受,城市和鄉村的市集在暢銷品上有所差别。得益于城市生活中很多孩子穿漢服,因此兒童漢服在城市市集備受歡迎,而鄉村市集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發簪等發飾産品更為暢銷。除此之外,城鄉兩種市集在人流量上相差無幾,而且她感覺,路下市集進行到第二期時,人流量明顯比第一期有所上升。“随着市集效應的形成,相信鄉村會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歡。”芊落表示。
有着同樣感受的還有中古飾品攤位的攤主何潔瓊。她之前在杭州工作,參加過多次杭州、甯波的城市市集。相較于大城市的地域分散,她覺得,在小而精緻的海島城市舟山,市集更能體現“一呼百應”的效果。雖然自己在剛接觸鄉村市集時也有過懷疑,擔心鄉村受衆對中古首飾的接受度不高。但真正來設攤後,她發現,雙休日挑個鄉村逛市集已在年輕人群體中成為一種風尚,客單價150元左右的中古飾品在鄉村市集備受歡迎,平均一個周末的營業額可以在3000元左右。
參與市集讓經營寵物店鋪的蔣海川走出“舒适圈”,邁向更大的平台。第一次參加市集的蔣海川沒有經驗,帶去了蜥蜴、小蛇等吸引人的爬行類動物,雖然有了良好的引流效果,然而單品700-2000元的售價讓他的首次出攤慘淡收場。賺了人氣卻沒賺到錢的蔣海川,在第二天帶上了通心粉鼠、花枝鼠、蘆丁雞、金絲熊、小鹦鹉等客單價在30-80元不等的小動物,情況瞬間改觀。
對于這些店主來說,市集最重要的不是成交量,而是客源的拓展。根據《2020上海市集發展白皮書》顯示,逛市集的人群年齡集中在19-35歲,年齡結構重合度較高。有了經驗的蔣海川就在後面幾期的市集中,分發自家店鋪的體驗券,做到實實在在的引流。芊落和何潔瓊平日裡以線上銷售為主,市集後,她們的微信通訊錄裡增加了許多顧客名單。何潔瓊還留意到很多年輕人選擇在黃楊尖村開店創業,披薩店、漢堡店、咖啡店等都是年輕人喜歡的業态。“一群年輕人開着年輕人喜歡的店,我覺得這樣的氛圍、這樣的鄉村,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前來。”何潔瓊說。
文化反哺帶去鄉村共富
鄉村為創意市集提供了微風蟬鳴的良好環境,市集也在反哺着鄉村經濟。據統計,前三期的路下市集共計收入150餘萬元,吸引遊客超過2.8萬人次,帶動周邊旅遊收入超200萬元。
“這麼快收攤了?”“是啊,準備了50串鱿魚,沒想到1個小時就賣完了,明天多備點。”展茅老兵客棧的徐舟娜邊收攤邊回答熟人的疑惑。她說,自己也沒想到一個市集能帶來這麼大的客流量。
老兵客棧就建在市集所在地的馬路對面。平日裡,客棧的晚上沒有太多的客流,但每到市集開辦的周五周六晚上,客棧的海鮮面就供不應求。16個包廂幾乎沒有空閑的時候。“客棧主要我弟弟負責的,我就來擺攤賣點魚鲞、番薯糖、番薯幹,一個晚上賣幾百元,對我們老百姓來說是很不錯的收入。”徐舟娜笑着說。
68歲的村民王松女得知村裡面要設市集的時候,她批發了許多玩具來售賣,銷量也不錯。“市集的舉辦,讓我們老太婆都有事情可以做了。”她爽朗地笑着說。
展茅星雲農場的負責人包巧巧則直言:“希望這樣的市集可以多擺點。”市集,是星雲農場從批發走向零售的一個标志性轉折點,她感謝市集,給自己帶來了龐大的客戶群體,這意味着她的農産品不再依賴批發,有了更多的銷售渠道,日後她也有了無畏疫情等外來因素影響的勇氣。“有地方擺攤,生意不錯,我不怕了。”她說。
前幾期的市集,包巧巧帶來了自家農場出産的西瓜、玉米、冰淇淋甜瓜和蓮蓬。第一期的市集持續了3天,她的攤位西瓜賣了1500公斤,平均每天可以賣出100個西瓜;12元一公斤的玉米,一天就賣了兩三百公斤;幾十個冰激淩甜瓜1個小時就售罄了。這個零售量和零售速度,在之前她想都不敢想。
市集效益還在發酵,現場年輕人加了她的微信,年長些的要了她的電話。市集結束後,訂購信息接踵而至,她開始了送貨上門的配送服務。一個星期,單是通過微信、電話産生的營業額就有三四千元。
包巧巧說,市集帶來的推廣效應讓她更堅定地走在農業這條路上。曾經,她是一名水果店店主,為了能吃到新鮮的本地産水果,她選擇自己開農場。去年,她在展茅街道租下了一片荒地。當時,地裡荒草及腰,是街道工作人員幫着她一起開荒,又主動幫她在農場口設置零售攤位。這次,又是街道主動對接她,給她機會在市集這個平台上宣傳農場,打開知名度。她相信,這樣的鄉村會越來越好。
市集也為包巧巧的星雲農場指明了明年的發展方向。她計劃,明年将市集上備受歡迎的冰激淩甜瓜擴大種植規模,從一個大棚拓展到多個大棚,并在小番茄、西瓜等采摘的基礎上,開辟蓮蓬親子采摘項目。這些都是她從市集中獲得的創意。
鄉村創意市集吸引了衆多年輕人來到鄉村設攤、逛街,為鄉村帶去活力的同時,也讓大家看到了鄉村巨大的文旅開發潛力。那麼,如何留住這些年輕人?怎樣讓鄉村市集帶去的,不隻是“夏日限定”的鄉村旅遊?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本文來自【舟山日報-舟山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