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obesity)是一組常見的代謝性症候群。WHO早就将肥胖列入疾病名單,并認為是全球最大的成年人慢性健康問題、是心腦血管等重大慢性疾病的危險因素。全球每年因肥胖症死亡的人數高達400萬,故如何科學體重管理顯得尤為重要。《中華精準健康傳播專家共識》中指出:“面對當今醫學科學的深入發展與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令健康傳播工作者難以以專概全;面對當今多元化信息和健康傳媒的紛繁複雜,令廣大民衆難以準确獲取且無所适從;面對當今生态環境的變化莫測,令社會人文健康難以适應而提速更新。”因此,對于體重管理的傳播也需要從精準健康傳播入手,即要在空間位置上、時間感念中、世間變幻下精煉準确地定位體重管理目标,聚焦機體生理、精神心理、社會倫理的靶點,進行以深耕健康傳播資源、細作健康傳播途徑、感染健康傳播受衆為内容,建立生命全過程、全方位、全周期、立體式、全鍊環地體重健康管理傳播系統。摘取《中國研究型醫院雜志》發布的——中華精準健康傳播專家共識》之公民體重管理指南,今日首篇分享《上防體重“未重”管理上篇》。
上防體重“未重”管理是指:對體重超重管理的關口前移,從治病為中心向健康為中心轉化。“未重”包括體重過輕和在正常範圍内的群體,即為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24.0 kg/m2,但存在對肥胖的認知不到位、知識儲備不完整、生活作息不科學等潛在引發肥胖的高危因素。故針對引起體重超重的潛在高危因素精準發力,強調一個“預”字,主要從“預識、預警、預防”三方面着手。
(一)預識“三識”
“預識”針對可能發生超重或者肥胖的高危因素進行預先性識别。肥胖的高危因素主要有膳食不均衡、飲食不規律、活動量不足、睡眠不夠、家族肥胖史、代謝相關疾病等,針對上述因素及時采取可能的幹預措施,預防體重超重或者盡早開始體重管理。
1.溯源性預識:溯源性預識即抓住超重或肥胖的病原和病因,明确高危患者存在的危險因素,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例如遺傳性、藥物等因素,當發現有諸類傾向後應當及早預防,注意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提高警惕。肥胖症可分為單純性和繼發性兩大類[9]。根據發病年齡及脂肪組織病理又可分2型。(1)體質性肥胖症(幼年發病型肥胖症),特點:①有肥胖家族史;②自幼肥胖,一般從半歲左右開始由于營養過度而肥胖直至成年;③呈全身性分布,脂肪細胞呈增生肥大;④限制飲食及加強運動療效差,對胰島素較不敏感。(2)獲得性肥胖症(成年發病型肥胖症),特點為:①于20~25歲發病,由于營養過度及遺傳因素而肥胖;②以四肢肥胖為主,脂肪細胞單純肥大而無明顯增生;③飲食控制和運動的療效較好,胰島素的敏感性經治療可恢複正常。
2.動态性預識:動态性預識是對體重進行長期觀察、監測的重要方法。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養成堅持動态、連續和反複地監測自身體重的習慣,當發現體重短時間内增加或減少較多時,應及時分析原因。對已經被識别具有肥胖傾向的患者,經過管理後還應持續地嚴密監測和觀察,評價管理效果,直至體重穩定。
3.即時性預識:肥胖正成為諸多慢病的“罪魁禍首”,有研究[11-12]顯示25~34歲的肥胖男性的病死率比普通人群高12倍;病死率升高的幅度随年齡增長而降低,這說明年輕人肥胖的危險性更大。但直到65~74歲肥胖者的病病亡率仍為正常體重者的2倍,提示在醫療過程中應提升對體重管理必要性的認識,特别要重視對無明顯不适症狀肥胖人群的管理。
(二)預警“三警”
“預警”是基于遺傳學為依據與肥胖相關的家族史、基于現代醫學檢測篩查的高危個體,通過現代醫學大數據分析而得出高危數值的預警模式。通過有效、規範地實施可能發生肥胖個體的“精準定位”,而發出預先警告信息,達到防患未然的目的。健康生活作息,定期體檢監測如血脂、血糖、血壓、同型半胱氨酸、肝功能、糖化血紅蛋白、血尿酸等指标,積極的生活态度。
1.指标性預警:(1)BMI:國内外不同組織機構根據BMI大小對體重等級提出了不同标準[13],表1。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調查結果顯示:BMI≥24 kg/m2者與體重正常者(BMI:18.5~23.9 kg/m2)相比,患高血壓的危險是其的3~4倍、患糖尿病的危險是其的2~3倍,具有2項及2項以上危險因素(即危險因素聚集,主要包括血壓高、血糖高、血清總膽固醇高、血清三酰甘油高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的危險是其的3~4倍。BMI≥28 kg/m2的肥胖者中90%以上患有上述疾病或有危險因素聚集。(2)腰圍(waist circumference,WC):《中國成人超重和和肥胖症預防和控制指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成人體重判定》對成年人中心性肥胖的定義直接用腰圍判定,見表2。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調查結果顯示男性腰圍控制到85 cm以下,女性腰圍控制到80 cm以下,可能防止約47%~58%的危險因素聚集。(3)腰臀比(waist to hip ratio,WHR):以腰臀比為依據,可以對肥胖人群進行如下界定,見表3。研究表明,腰臀比可作為獨立客觀反映身體脂肪分布特征的體成分指标。(4)體脂率(body fat percentage,BF%):體脂率是指身體内所有脂肪組織的質量與體重的比值(主要為皮下脂肪和内髒脂肪)。WHO和美國減肥專科醫學會(ASBP)均提出了不同的标準,見表4。我國常采用WHO标準。成年人的BF%正常範圍:女性20%~25%,男性15%~18%,若BF%過高,體重超過正常值的20%以上均可視為肥胖。
表1 成人體重分級建議(kg/m2)
BMI分類 |
中國标準 |
亞洲标準 |
WHO标準 |
相關疾病發病的危險性 |
體重過低 |
BMI<18.5 |
BMI<18.5 |
BMI<18.5 |
低(但其他疾病危險性增加) |
正常範圍 |
18.5≤BMI<24 |
18.5≤BMI<23 |
18.5≤BMI<25 |
平均水平 |
超重 |
24≤BMI<28 |
23≤BMI<25 |
25≤BMI<30 |
增加 |
Ⅰ度肥胖 |
28≤BMI<30 |
25≤BMI<30 |
30≤BMI<35 |
中度增加 |
Ⅱ度肥胖 |
30≤BMI<40 |
30≤BMI<40 |
35≤BMI<40 |
嚴重增加 |
Ⅲ度肥胖 |
BMI≥40.0 |
BMI≥40.0 |
BMI≥40.0 |
非常嚴重增加 |
注:BMI為體質量指數
表2 成人中心型肥胖分類
分類 |
腰圍(cm) | |
男性 |
女性 | |
中心型肥胖前期 |
85~90 |
80~85 |
中心型肥胖 |
≥90 |
≥85 |
表3 成人腰臀比分類
分類 |
男性 |
女性 |
正常 |
WHR<0.9 |
WHR<0.8 |
臀部型肥胖 |
0.9≤WHR<1.0 |
0.8≤WHR<0.85 |
腰部型肥胖 |
WHR≥1.0 |
WHR≥0.85 |
注:WHR為腰臀比
表4 成人體脂率肥胖标準
分類 |
WHO标準 |
ASBP标準 | ||
男性 |
女性 |
男性 |
女性 | |
肥胖 |
BF%≥25% |
BF%≥35% |
BF%≥25% |
BF%≥30% |
注:ASBP為美國減肥專科醫學會,BF%為體脂率
2.行為性預警:從相關行為視角,超重肥胖居民主要不良健康行為包括:(1)飲食不均衡:飲食紊亂主要包含缺食、偏食、快食、零食、夜食、飽食等方面。(2)鍛煉不持續:經常運動可以将身體中多餘熱量與脂肪進行消耗,使身體更加健康。機體有着一定的适應能力,鍛煉不持續會造成機體的适應紊亂,不僅起不到減肥的效果,有時反而會造成體重增加。在堅持鍛煉的同時,也要注意身體的承受情況,鍛煉過量同樣會對機體造成損害。(3)作息不規律:近些年來很多年輕人的生活作息不規律,熬夜、久坐、不運動、暴飲暴食等不良生活習慣,是肥胖症高發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提高年輕人對肥胖症的重視,防患于未然,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晝夜節律參與體内脂質平衡,許多代謝因素包括酶、轉運蛋白和激素也顯示出晝夜節律性。睡眠不足會降低體内瘦素的釋放,導緻攝食量增多,引起内分泌失調肥胖症。熬夜易形成生物鐘節奏的破壞,導緻肝髒不能及時排除血液中毒素,從而形成廢棄物在身體内部積聚,引起肥胖。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引導我們走向超重或肥胖,因此,我們應在内心敲響警鐘,克服“三不”生活習慣。
3.心境性預警:心理因素不可忽視,喜、怒、哀、思、悲、恐、驚、精神因素等與體重亦息息相關。根據研究發現,肥胖者遇到焦慮情景時進食量比平時多,故長期處于焦慮狀态亦是引發肥胖的一個警示信号。相關研究表明,肥胖症和抑郁症之間存在着一種雙向關系,它們之間可以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個體肥胖可以預測其抑郁症狀的發生;反之,個體抑郁也可以預測肥胖的發生。肥胖症引發抑郁症發生率約55%,抑郁症患者中肥胖發生率可達58%。流行病學調查表明,精神症狀與女性肥胖及腹部脂肪分布有關;中年男性的WHR與抑郁、焦慮、睡眠障礙等因素有關。
(三)預防“三防”
“預防”是指預先做好事物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偏離主觀預期軌道或客觀普遍規律的應對措施。首要是建立涵蓋從個人—家庭—社會的多維立體預防體系,強調建立個人預防、家庭預防、社會預防的“三位一體”肥胖預防新模式。“預”強調的是意識,“防”側重的是措施。具體而言,首先應樹立正确觀念,必須堅持預防為主,從兒童、青少年開始,從預防超重入手,并要終生堅持。
1.飲食性預防:依據能量守恒定律,超重或肥胖的根源在于能量的攝入和消耗之間的不平衡,飲食性預防就是要把住能量入口關。鼓勵攝入低能量、低脂肪、适量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富含膳食纖維、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膳食。WHO和營養學界對膳食纖維的攝入給出了統一的建議,即每人每天攝入量在25~35 g之間。中國于2016年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纖維攝入白皮書》中指出,中國居民膳食纖維攝入量普遍不足,每日人均膳食纖維總攝入量約為13 g;這與《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中膳食纖維的推薦量(25~35 g/d)相比,能達到适宜攝入量的人群不足5%,故營養學者均提倡絕大多數人每日應補充一定量的水溶性膳食纖維。
2.活動性預防:在維持體重期間,增加運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必須同時防治肥胖相關的疾病,将防治肥胖作為防治相關慢性病的重要環節。控制膳食與增加運動相結合以克服因單純減少膳食能量所産生的不利因素。兩者相結合可使基礎代謝率不緻因攝入能量過低而下降,達到更好的減肥效果。短時間大強度的運動是一種無氧運動,主要由糖酵解提供能量,中等強度長時間的運動主要由脂肪提供能量,為有氧運動。因此,要使脂肪消耗增加,體内脂肪貯存量減少,需進行中等強度、較長時間的運動,即耐力性運動。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每天運動6 000步,建議每天累計各種活動,達到相當于6 000步的活動量,每周大約相當于4萬步。
3.情緒性預防:有研究表明,肥胖會造成認知功能和運動功能的損害。同樣,情緒狀态會對認知過程産生影響,消極情緒如悲傷、厭惡、恐懼、憤怒、焦慮、抑郁能導緻體重增加。肥胖與情緒問題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不容小觑,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研究顯示肥胖會使并發阿爾茨海默病、抑郁症的風險增高。《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将喜、怒、憂、思、悲、恐、驚正式列為緻病内因。但在正常情況下,七情活動對機體生理功能起着協調作用,不會緻病。一方面,預防肥胖不僅要關注飲食與鍛煉,還要關注家庭環境的建設。另一方面,對肥胖兒童的幹預不僅要注重飲食與鍛煉,還要幫助兒童及其家人提高情緒調節能力,共同構建和諧家庭。
作者:
王貴強 北京大學感染疾病控制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健康科普專家,獲2020“中國好書”獎《免疫力就是好醫生》主編。
王立祥 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原急診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健康科普專家,獲2020“中國好書”獎《免疫力就是好醫生》共同主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