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時習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時習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7 23:07:26

歡迎關注咪小坨,每天10分鐘,與您一起品讀古文名篇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時習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1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今天,我們學習的短文,就是關于學習的,其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選自西漢劉向編纂的小說集《說苑》中的一篇。

原文如下:

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翻譯:

晉平公對師曠說:"我年齡七十歲,想要學習,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說:"為什麼不把燭燈點燃呢?"

晉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人戲弄國君的行為呢?"

師曠說:"雙目失明的我怎麼敢戲弄君主呢?我聽說,少年時喜好學習,如同初升太陽的陽光一樣燦爛;中年時喜好學習,如同正午太陽的陽光一樣強烈;晚年時喜好學習,如同拿着蠟燭照明,點上蠟燭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個更好呢?"

晉平公說:"說得真好啊!"

師曠,名曠,字子野,春秋時代晉國的主樂大師,是個盲人。晉平公老而歎“暮”,師曠勸他“炳燭”,進而又正色說出一番“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的道理。

暮夜燭火雖則黯淡昏黃,畢竟強于摸黑走路的“昧行”,老而好學同樣能夠啟開昏聩壅塞的心智,這一層意義無疑是積極的。

不過和“日出之陽”、“日中之光”的輝煌絢麗相比,燭火實在不足以觀,“少而好學”、“壯而好學”的精力與效果老年人往往難以企及,這似乎把“老而好學”貶為一種收效甚微的努力了。

事實不盡其然,而師曠“炳燭”的本意也不盡如此。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時習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2

人生步入晚境,肌體的衰朽是必然的,記憶衰退,視聽不濟,這都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但老年人積聚了豐富的人生經驗,磨練出深刻的洞察能力。在這裡,年齡本身就成為智慧和優越感的象征。

青年有青年的朝氣,老人有老人的持重,“老而好學”并非不切實際地向生理能力挑戰,而是在經驗和閱曆的基礎上“化”和“用”,使經驗上升到理性高度,融為一種更完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始于學也終于學,但七十歲的孔子為之自豪的不是學識的累積而是人格的完善,可以說這才是“學”的真正意義和歸宿吧。

所謂“炳燭之明”的深意也在于此:燭光黯弱,卻可以洞幽察微;老而好學,更顯得明智通達。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時習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3

人老了,往往流于保守,這其實是對經驗的盲目信奉和不負責任的濫用。大凡老而不保守的,總是那些老而好學、樂于反省自身的智者。

可以這麼說,老者最忌的就是“不學”二字,尤其對于晉平公這樣一位人君,在國家興亡系于一人的時代,他的“學”真正關系到了整個邦國的盛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