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在中國詩歌中,早期隻從“綿綿瓜瓞”裡聯想到子孫綿延,後來提到瓜時,常聯想為隐士或仙人。秦末的召平不做東陵侯,就去種五色瓜,瓜味特别美,所以瓜就聯想為看破富貴的隐士。魏晉以來的神仙傳裡,和神仙一起吃東西,總是吃到馨香異常的“靈瓜”,西王母回憶前番吃“靈瓜”,已經是七千年前哩,所以瓜多少帶點兒仙氣。
不過中國詩裡提到的瓜,指西瓜的很少,元代以前,似乎隻有金人王可南的《詠西瓜》詩:“一片冷裁潭底月,六灣斜卷隴頭雲。”整個圓西瓜像一團冷冷的月亮,切開來的西瓜藍皮白花像六片斜卷的雲。所以有人說金代征西域時,洪皓才攜回西瓜好品種。
元代嘗西瓜詩就多起來,有潔癖的大畫家倪雲林就題過《仕女剖瓜圖》:“月彎削破翠團團,六月人間風露寒。”西瓜初剖時的脆裂甜香,那聲音、那氣味,在大暑天是何等誘人呀!
中國古老的植物藥學書《本草》中,的确沒提到西瓜,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引五代合陽令郭峤的《陷虜記》,說郭峤在征回纥時得到西瓜的種子,歸國後取名叫“西瓜”,那麼西瓜不是金代才傳入中國,是早在五代時由郭峤帶回中國來的,普遍的種植大概要到元代,所以古典詩裡詠西瓜的極少,明代李東陽的“香浮碧水清先透,片逐鸾刀巧更斜”脍炙人口。
元代方夔的《食西瓜》詩也不錯:
恨無纖手削駝峰,醉嚼寒瓜一百筩。
縷縷花衫粘唾碧,痕痕丹血掐膚紅。
春浮笑語牙生水,涼入衣襟骨有風。
從此安心師老圃,青門何處問窮通。
這首詩幾乎全用白描的手法來寫西瓜,西瓜引起敦煌西域一帶的聯想,切西瓜聯想為削駝峰,不能削駱駝脊峰的肉,就且來嚼西瓜的蜜箭,貪吃到一百箭還不過瘾。西瓜皮上的碧綠花紋像一件花衫,令人垂涎;西瓜的瓤汁,像一腔丹血,一掐就一個紅印。西瓜的清香氣味浮散開來,大家笑語不停,牙齒都生出津水啦!冰涼的味覺好像沁入衣襟中,全身的骨頭都感受到陣陣冷風了!
在這爽神解煩的享樂中,從此安心拜老圃為師,在青門外學召平種瓜,封侯的滋味還不如瓜味美呢!人生又何必去問怎樣算是“窮”,怎樣算是“通”?
明人支如玉在《半衲庵筆語》中寫了兩首西瓜詩,崇祯刊本很難見到,特錄出以供欣賞:
嘉種疑成碧玉團,晶熒滿腹貯琅。
劈開粉頰桃花嫩,嚼取冰芝玉浪寒。
神瀵能消醽醁醉,清泠偏稱水晶盤。
漢家最是相如渴,抱蔓黃台總未安。
這首詩幾乎句句經過雕球,後半全用了典故。好的西瓜品種栽成了,像一團碧玉,滿腹晶晶熒熒,細肌而密理,切開來時像剖冰切玉,粉頰般桃花的嬌嫩顔色,琅般一片寒馨。
古人說世上有三種芝;雲芝、水芝、土芝。西瓜就是吃後可以“忘困解酲”的土芝。吃那蔗漿冷汁,像湧出來的神瀵水,潛通地底,溫度冰涼,再甘美的酒醉都會醒來,清泠的瓊瓤置放在水晶盤裡,極為相稱。
這胡人品種的瓜最能消除漢家司馬相如的渴症,但是瓜太好吃了,一摘想再摘,乃至三摘四摘,隻管嘗瓜的甜,誰去問種瓜的苦?想起黃台邊那位種瓜的人在抱蔓歎息,總不免有些心不安啦!
函開混沌露丹鉛,萬顆瓊珠列軌躔。
漫剖赤衷看瀝血,怪來靈液自生泉。
一杯絕勝金莖露,十丈虛傳玉井蓮。
漫道召平曾種得,葡萄獨至笑張骞。
剖開一個西瓜,像剖開一個混沌的太極圖,露出紅丹般的瓜瓤,與鉛黑的瓜子。想象千顆萬顆瓊珠樣的西瓜,正像星辰般排列在宇宙的躔度軌道上。每個瓜猶如赤膽忠心的人,由衷地瀝着血。
真奇怪瓜汁如此多,像泉水般生出靈液來。一杯西瓜汁勝過漢代皇帝用高築的金莖盤在半空中搜集的甘露,十丈的蓮莖上坐着真人的蓮花玉井也不過是傳說,哪裡比得上眼前真實的西瓜更解渴呢?不要随便說秦末的召平已經種過西瓜,他種的不是西瓜,因為漢代張骞從西域歸來時,很可笑,隻曉得帶回來葡萄,竟不曉得帶回西瓜呢!
兩首詩的用典中,有意無意都與仙鄉有了些“瓜葛”,我覺得一首詠物詩,若隻用許多典故,環繞着西瓜去寫,或明寫或暗示,都像在“出謎語”,沒有詩的韻味。即使進入“繪聲繪影”的地步,能夠“體物得神”,也隻是為作詩而寫詩。
清人曹寅的《西瓜》詩,倒是白描的:“砌花才罷又镂燈,風景人間秋倍增。頗憶故園當暑月,綠沉初剖薦新冰。”(見《楝亭集》)吃西瓜瓤還玩西瓜皮,砌花镂燈憑添了秋日的人間美景,想起故園的大暑天,初剖這綠沉沉的瓜像薦進一塊新冰呢!甘美的味覺、冰寒的觸覺,初剖時瓜瓣脆裂的聽覺,以及甜香四溢的嗅覺,加上雕花美景的視覺,西瓜真可算人間樂事一樁。
可惜本詩詠懷不多,好的詠物詩應該是有所寄托,有所感觸,所詠的物品中,有詩人自身生命的投入,物質世界裡開辟出另一個心靈世界,這心靈世界如果觸及全民族的理想,成為全民族共通的理念,那就真是上乘的詠物詩了。
#原創詩詞##詩詞##唐詩宋詞##詩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