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作戰篇,作戰一篇旨于廟堂之上定下戰略決策後的戰争前準備與出戰要領。
《老子》第六十三章中提出'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所以《孫子兵法》作戰這一篇就是着重分析戰前準備的細節跟作戰的要領。按照作戰邏輯廟算大計已定,接着就是做好修繕車馬、準備器械、籌集糧草、征收費用等戰争準備,然後軍隊才能出國作戰,隻有戰前做好了充分的物資準備一旦開戰才可能速戰速決,實現廟算既定的戰略決策,否則人力,物力不足貿然出兵,縱然有周密的作戰計劃也難以取得勝利。按照這一邏輯思路作戰篇大緻講了四個方面的要點:一是分析十萬之師出國作戰的物資準備規模和要求;二是分析曠日持久的戰争的巨大危害,反襯出速戰速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是分析軍隊出國作戰的後勤保障的幾種基礎方法及後果;四是強調速戰速勝的關鍵是在于将領的能力素質。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驷,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裡饋糧,則内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孫子說:凡興兵作戰的一般情形是,輕型戰車千輛,重型戰車千輛,全副武裝的士兵十萬,并且向千裡之外運輸糧食,且全軍内外的開支,招待賓客用于外交的費用,用于武器維修的膠漆等材料費用,戰車、甲胄的支出,每天的消耗支出需要千金,然後十萬大軍才能出軍征戰。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殚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因此,用如此大軍作戰隻能要求速勝,一旦戰争拖延下去軍隊必定陷入疲憊,挫傷銳氣,在此情況下攻城,就會因士兵的戰鬥力下降而受挫,軍隊長期在外作戰必然會導緻國家财政空虛供給不足。如果因為久戰導緻士兵疲憊不堪,銳氣挫敗,軍隊戰鬥力下降,國内物資枯竭,就會引起諸侯乘虛而入,向我方發起進攻,即使有智謀之士也無法善後。所以,在實際作戰中隻有聽聞将領指揮笨拙求取速勝的,卻從未見過講究指揮巧妙而戰争久拖不勝的。戰争曠日持久而有利于國家的事,從未有過。所以,将領如果不能全面了解用兵帶來的危害,就不能全面知道用兵的益處了。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于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财竭,财竭則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善于用兵的人,不用再次征召士兵,不用多次征集軍糧。作戰的武器裝備由國内提供,從敵人那裡奪取糧食,這樣軍隊的糧食供給就充足了。國家因作戰而貧困,是因為軍隊遠征糧食進行長途運輸,長途運輸就會導緻百姓貧苦,軍隊駐紮的附件物價必然飛漲,物價飛漲就會導緻百姓物資枯竭,物資枯竭從而導緻賦稅和勞役加重。在戰場上軍力耗盡,物資枯竭,在國内财政空虛。百姓的财産耗費十分之七,國家的财産,由于戰車破損,馬匹疲憊,盔甲、箭矢、矛戟、盾牌、牛車的損失,耗去十分之六。
故智将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芑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所以明智的将軍,會在敵人那裡解決糧食的問題,取得敵軍一鐘的糧食,相當于從國内運輸而是鐘糧食。取得一石的飼料,相當于國内運輸二十石的飼料。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所以,想要士兵拼死殺敵,就必須激發士兵對敵人的憤怒。要使士兵奮勇奪取敵軍的财物物資,就必須用奪取來的财物物資作為獎賞。所以,在車戰中,奪取十輛戰車以上的,就獎賞最先奪得戰車的士兵,要立即更換上我軍的旗幟,并把戰車編入我方戰車中。要善待俘虜,好好的供養他們使他們歸順我們,為我方效力,這就是戰勝敵人而是我們更加強大的方法。
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所以,作戰最重要的就是速戰速勝,最忌諱的就是戰争曠日持久。所以真正懂得用兵之道的将軍,掌握民衆的生死,主宰着國家的安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