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戰争、疫情、經濟壓力等導緻的心理問題日益凸顯,心理治療的需求在現代越來越多,很多人都會出現或輕或重的心理問題,當出現心理問題時,很多人不知道是去看精神科還是心理科,是從心理科開始還是精神科開始,許多人并不是那麼的了解。今天,心理專家、催眠師導師榮新奇教授帶大家來了解下精神科跟心理咨詢到底有什麼不一樣,該如何選擇。
精神科跟心理咨詢最大的差别的确是精神科可以開藥、心理咨詢不能開藥;雖然精神科專科醫生、尤其是小兒精神科醫生,雖然看起來都專攻藥物、生理學,其實絕對都有受過心理治療的訓練,隻是在衆多時間、金錢的限制之下,沒辦法給患者完整的心理治療,部分精神心理科醫生會在給患者開藥的時候推薦其去外面做心理咨詢。
而患者來看精神科的時候,通常會很希望醫生給一個“解決方法”,但問題并不是一天造成的,也不可能期望醫生在短短的初診30分鐘内(有時甚至不到30分鐘)就給出一個答案。所以對于精神科醫生來說,第一時間會先開藥解決患者的生理狀況,像是失眠、食欲不振等。
但是有些患者去精神科問診,想要的可能是一個傾吐的對象,自己也思考過很多問題産生的原因,所以可能會試圖想要跟醫生讨論,有時候患者自己想出的理由并不是真正的原因,有些人還會因為生理狀态不好,而降低思考的能力,以我的經驗來說,比如抑郁症的患者,很多人吃藥之後,原本想不通的點突然就想通了,這是之前的思考都沒辦法突破的點。
當然這些可能隻是表層的原因,但對于醫生來說,表層的原因解決了,才有辦法往下繼續挖,尤其是第一次,生理上的問題需要被解決,因為很多認為是心理上的問題,其實也脫離不了生理。
而心理咨詢受到的生理科學訓練比精神科醫生少,但是有更完整的時間可以對患者做心理評估,在心理咨詢的實戰上,部分經驗豐富心理咨詢師的心理咨詢、心理輔導會比精神科的心理醫生更專業、細緻、完善。不過心理治療需要的時間非常長,如果以做8~12次左右、每周一次、每次50分鐘的一套完整療程來說,前4次都還在“收集資料”,包含生理評估、病史、症狀、發作的頻率,還有患者口述的過去事件等等。
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心理咨詢師會運用一些方法,引導患者慢慢理清這些情緒、感受的問題可能的來源,比如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可能來自于小時候被主要照顧者不當對待的經驗,像是家暴、精神虐待,因為拿捏不準照顧者會怎麼樣對待自己,因此産生疏離、自虐、空虛跟認同困擾的感覺。
找到可能問題的源頭後,心理咨詢師會引導患者去面對問題,思考解決的方向,有些并不嚴重的可能12次後就可以解決來訪者的問題,但有些情緒困擾嚴重的人,可能要持續做好幾年以上,試圖找出影響心理狀态的原因。
榮新奇教授強調,心理問題很多來自心理狀态和生理狀态的障礙結合,因此在絕對開始治療前,如果出現了很明顯的生理變化,像是睡眠習慣改變、食欲改變,建議可以先從精神科開始入手,如果真的有需要做心理咨詢,可以跟醫生讨論,請他們協助轉介紹做心理咨詢,通過轉介紹的心理咨詢師,一般會比自己去找更靠譜,因為他們可能是和醫院有着緊密的關系、經驗更豐富。
本文原創自榮新奇教授心理堂,如需轉載,請取得許可并标明出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