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連麥有什麼話題

連麥有什麼話題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8 11:20:48

關于“來”和“麥”二字,我們可能還不知道它們最初的來源與造字理據,深挖下去我們發現二者竟然是一場喧賓奪主的鬧劇,“來”之本義當是麥,而“麥”為後來另造之字。

為何這樣說呢?下面我們從字形和用法來慢慢分析,以便破獲這起來自遠古時期的案子。

“來”字字形如下:

連麥有什麼話題(來和麥)1

甲骨文“來”

連麥有什麼話題(來和麥)2

甲骨文“來”2

連麥有什麼話題(來和麥)3

金文“來”

連麥有什麼話題(來和麥)4

篆書“來”

從以上字形特别是甲骨文金文字形可見,“來”為典型的象形字。其形恰似一株麥子,有根有葉有穗。甲骨文金文中亦有字形突出“麥穗”之字,甲骨文第二個“來”字,便在上部加一橫線,以突出“麥穗”。至篆書則更加線條化,根部過于寬大突出,葉子也已經不像甲骨文和金文那樣逼真了。

《說文·來部》曰:“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像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為行來之來。凡來之屬皆從來。”

從許氏所釋可以看出,當時“麥”和“來”共同出現,且二者都有表示“麥子”之意。“來”字應該有段時間同時兼有“麥”和“往來”之意。那麼,許老先生的話是何含義呢?我們大緻做一下翻譯,“來”這種麥子啊,是周地接收到的優質麥子,這種麥子一根麥稈生長兩顆麥穗,形如麥芒麥刺之形。許慎又說“來”是上天所賜,所以又用作“往來”之來。許慎告訴我們“來”的“往來”之意的理據來源,雖說不可信,但至少說明麥子源于外邦。

在古文獻中,我們可以見到“來”為麥之意的例子。如甲骨蔔辭:“辛亥蔔貞:或刈來”;《詩·商頌·思文》曰:“诒我來麰”。這兩處“來”均指稱麥子。“刈來”即為割麥之意,“诒我來麰”即是“把麥種賜給我們”,此處“來”為小麥,而“麰”為大麥。

但是,在甲骨蔔辭之中“來”字之意已經不單純指稱“麥子”,“來”有意思為“返回”、“出”、“下一個”(表示時間,為即将到來之意)的例子。如:“往來亡X”;“來”即為返回之意。“隹王來正八方”,“來”為出之意。蔔辭“來歲”,“來”為下一個,“來歲”即為下一年之意。原本一個“來”字專司其職表“麥”意,為什麼又去表示“往來”之意呢?

原來是因為這當時的“麥”不是當地所産,許慎解釋說是上天所賜,其實就是從别處而來。因此這“來”又有表示“行來”“往來”之意的職責了。

因此,從以上讨論可知,“來”字有一段時間同時肩負着“麥”和“往來”兩方面的意思。

後來,人們發現這“來”字指稱兩個意義容易發生混淆,不能總是兩者兼而有之,又因為本表示麥子之意的“來”更多地則使用為“往來”之意。因此,古人就把“來”之字形借走表示“往來”之意,這樣也就把“來”固定了下來,不再表示“麥子”之意了。

那問題又來了,表示“麥子”之意的“來”被搶走之後,用什麼來表示“麥子”呢?古人的聰明之處就在于善于添加部件另造新字。于是,我們的祖先就在“來”的基礎上增加部件以表示“麥子”。

增加什麼部件好呢?我們的祖先上思考再三,終于找到了再造“麥”字的理據。“麥子”乃從天降,别處而來,于是便在“來”下加一“夂”字。為什麼增加“夂”字呢?因為“夂”字本義為“腳”,凡有“夂”之字基本都與“腳”有關,如各(本有走意)、舞、夏、降等字。這“來”下有腳正說明“麥子”從别處而來。古文字“夂”像腳跟兒朝上,腳趾朝下的一隻腳的形狀。篆書字形如下:

連麥有什麼話題(來和麥)5

篆文“夂”

“來”與“夂”兩相結合便構成如今固定表示小麥的“麥”字,“麥”字古文字形如下:

連麥有什麼話題(來和麥)6

甲骨文”麥“

連麥有什麼話題(來和麥)7

金文“麥”

連麥有什麼話題(來和麥)8

篆書“麥”

由以上字形清晰可見,“麥”字為“來” “夂”字構成,隻不過這個形狀為腳的部件其方向有所變化,但是從甲骨至篆書“夂”字皆清晰可見。

“來”與“麥”字的關系之前有些學者卻把它們想得過于複雜了,認為“來”和“麥”搶了各自的飯碗,“來”本義為麥,“麥”本義為“來”。這種說法完全違背了語言使用約定俗成的基本常識,亦未遵從文獻資料的事實。

試想如果古人已經明确使用“來”為麥,“麥”為來,并且已經通行一段時間了,突然決定把二者調換,這豈不是為語言交流增加負擔,違背了語言約定俗成的規律?無緣無故調換二者的崗位真是不可理解!

另外,文獻未見“麥”字為往來之意的例子。以下文獻之“麥”皆為麥子之意。

《說文》曰:“麥,芒谷也。”《詩·鄘風·載馳》:“芃芃其麥。”《詩·鄘風·桑中》:“爰采麥矣,沫之北矣。”

“來”字被借用表示往來之意之後,先人再依據原字形結合“麥子”的特點造出新字,這種推測是最符合邏輯的。

“小麥”對中原來說當是外來物種已經被考古所證實,直到今天我們仍沒有發現黃河流域有東周以前的小麥遺存。而最早的小麥遺存卻被發現在新疆孔雀河一帶,已經有三千八百年的曆史。戰國的《穆天子傳》也記載周穆王西遊得到了當時新疆和青海部落饋贈的小麥。這些都說明,小麥從他處傳入中原一帶的。

最後,我們再看一下“來”和“麥”的演變軌迹:

連麥有什麼話題(來和麥)9

“來”的演變軌迹(注1)

連麥有什麼話題(來和麥)10

“麥”的演變軌迹(注2)

結語

來”本義表示小麥,為象形字,根、葉、穗皆可見;後來,“來”因有從他處而來之意,便引申為“往來”之意,“來”便有“麥”和“往來”兩個義項。但是,“來”字表示兩個義項負擔較大,容易造成混淆,又因“來”的往來之意使用頻繁,故“來”被固定表示“往來”意。“麥子”之意的字形缺失,先人便結合“來”字和麥的特點(外來之植物)另造一字。因此,“麥”字便由“來”和“夂”複合而成,以“外來的麥子”來固定指稱“麥子”。

很多人認為是一種音同或音近假借,隻是音近并無關系,這種說法是偷懶的一種說法。其實,假借也是有理據和理由可循的,并不是無緣無故的借去,而逼得本義再造一字。下一講我們可以探讨一下有争議的“假借造字”。

說到這裡,我們也明白為什麼“麥”字有表示腳的“夂”字,從字形上解釋成了“行走的小麥”,而“來”最初卻是指稱靜止的“小麥”。

您的點贊、關注、轉發是對我的最大鼓勵!期待與您交流國學,非常感謝!

參考文獻:注1、2原圖源于國學大師網站,侵權請告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