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丹心》即将迎來大結局,最令人好奇的無疑是結局的走向,還有一些對情節的誤解與疑問。
繼續從鏡頭語言給出的線索讨論:
1、預測大結局是HE還是BE?
2、操控大妃的李泰是暴君嗎?
3、十月之死的真正作用是?
首先,導演講究細節,隐藏了許多有用信息,容易忽略,比如背景畫面——屏風上寫的詩句有什麼特别含義?
之所以注意到屏風,也是導演故意為之,調度光影明暗突出了主次,原本該是視覺中心的人物隐于黑暗,而來自下方的光源讓屏風上的字變得顯眼,吸引注意力。
屏風的詩句出自中國古代《詩經》中的一首<大雅·桑柔>。是一首勸谏詩,主題大意是勸谏君王要“安民保民”。
全詩十六章,先講了國家因暴君産生禍亂的背景,而屏風上截取的是第五至第八章,勸谏的具體内容主要有幾點:
1、君主本身要謀慮周到,做事慎重,任用賢良。
2、體恤民情,愛護人民,是為政的首要大事。
3、為政昏亂行暴政,上天感念百姓之苦,降下天災、土地荒蕪,是天之懲戒。
4、再次強調“用人”,賢明的國君明于治道,順情達理選用賢能。反之任用小人則百姓受苦。
這樣看來,并非是毫無意義的道具,而是符合劇情、暗含主題的重要提示!
結合前面劇情,李泰讓農人在宮中耕種,為幹涸土地祈雨,在劉貞的引導下意識到成為聖君的關鍵是體察百姓。
大妃成暴君,任用小人宦官,百姓生靈塗炭,樸掌令上疏勸谏(樸掌令是左相兒子,深受父親影響,剛正不阿的性格是左相本質的展現和延續)。
顯然都對應到了詩句的内容。
按照本劇主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丹心,各自想要守護的事物。
除了愛情,已知劉貞的丹心引導她走上父親的老路,讓李泰成為聖君。
左相是一片丹心向國家,演員張赫在采訪中曾說左相這個人物“表面上是鄭道傳,實際上是鄭夢周”。
鄭道傳是改革派,講求推翻、革新的權臣;鄭夢周是穩健派,忠心耿耿,希望維護現有體制的基礎上改善。鄭夢周寫過一首《丹心歌》:
此身死了死了
一百番更死了
白骨為塵土
魂魄有也無
向主一片丹心
甯有改理也欤
意思是身體即使死亡一百次,白骨成塵土,靈魂也消散了,忠于主上的一片丹心也不會有改變。
左相的丹心就是對國家赤誠的忠心。但是他強硬激烈的手段讓李泰感到壓迫窒息,劇中解釋為左相對暴君的深層恐懼,讓他習慣以他人性命威脅操控事态發展。
可以說左相很懂李泰,李泰并不完全懂左相,而左相和劉貞表面牽制,本質上對于“聖君的需求”卻是志同道合的。
可以發現全劇的人物都圍繞着“聖君”這個主題,劉貞、左相都追求聖君,大妃走向聖君的反面成為暴君,又反過來體現了聖君的必要性。
雖然部分主要角色可以考究到其曆史原型,但編劇仍強調是虛構、架空的意義,我認為正是對真實曆史中難以存在的“聖君”的理想化追求!
尤其,編劇将聖君品質寄予女性形象——劉貞,符合當下時代的審美需求。
上圖兩人對坐、談政事的畫面一分為二,展現了兩人權力地位旗鼓相當、相互尊重與平等的理想化情境。
因此,從主題、人物塑造、鏡頭線索,編劇導演有意建構一個美好的烏托邦盛世!
劉貞和左相一柔一剛輔佐李泰成為聖君的happy ending,在這個架空的故事中,充分有理由實現!
李泰能成為符合劉貞和左相期待的聖君嗎?
在背後操縱大妃、間接制造出暴君的李泰,是否才是真正的暴君?
當然不是!
說到暴君,全劇最有發言權的自然還是左相。
聰明的左相很快就知道那扇門背後是李泰了。
順便說,如果本劇中常出現的意象“橋”的作用是“連接”,“門”的作用就是“阻隔”。
細分來看,“門框”(通過改變景框構圖)表示分割、限制、壓抑。
推開一扇門的動作意味着突破、打破、揭曉。
通過城門則是過關,通向安全或危險。
被釘死的門無疑是斷絕生路,指向死亡。
回到左相得知門後是李泰這件事,左相在知情後,都做了什麼?
得知劉貞懷孕,提醒她對外聲張有危險,表示隻要殿下回宮,無謂的騷亂就會結束。
和劉貞後面一樣,左相也強力質疑了李泰的做法:“為了鞏固王權令國家生靈塗炭,與廢主又有何區别?”
估計這點也是許多觀衆覺得李泰可是暴君的原因。
後來,左相親眼見到自己的同僚被殺害後懸挂在城門口,他憤怒地把劍架上大妃的脖子。
如果眼前不是深愛過的女人,他一定就像上一次那樣撥亂反正、親手除掉暴君了。
注意“劍”的作用。
對比,當李泰回宮、引入士林勢力,功臣們又聚在左相家,左相拿着劍沉默地端詳了一會兒,然後鏡頭特寫他把劍放下的樣子。
拿起還是放下?就是左相的表态。
簡單說,如果左相認為大妃背後的李泰是真正的暴君,就會像上一次撥亂反正那樣推翻暴君,或在朝廷上揭發真相把李泰變成廢君。
不可能說出“我想幫助殿下得償所願”這種話,還聯手兵判故意讓大妃拿走假的發兵符。
左相猜透了李泰的詭計,然後還幫助了他。
退一步說,左相覺得還好,但觀衆覺得不好。
理由是李泰布局時棋盤上消失的棋子,是不是說明李泰有操縱殺人的暴君潛質?
第14集開頭李泰和他最信任的鄭尚傳讨論了,李泰是要挑撥離間大妃和功臣,奪回實權,何況權謀沒有不流血的,但他根本沒想到大妃會發展成暴君。
他的想法多半受所處環境和自身經驗影響,從小在宮裡被四面八方牽制、威脅、操縱,幾乎寸步難行,習慣受法度、名分、孝道等體制約束。他以為法度之類也能約束大妃。
而真的暴君行為是跳出框架的肆意妄為。
管他什麼法度、名分?法度名分都是我定的!禦道我想走就走,殺生簿我說了算,你三司大提學敢反對?兒子不要了?能拉攏的就拉攏,不能拉攏的就殺,内宮懷孕?暗殺,殿下率兵回宮?發兵!
大妃的殘暴是遠遠超乎李泰預料的。
上帝視角看,大妃是被李泰設計了沒錯,但是大妃的角度,暴君就是她的自我意識展現,是她由愛生恨的因種下的果。
因此不能說這都是李泰害的,左相深知這一切。
下面這個鏡頭絕妙,畫面被分隔成兩半,右邊是大妃以前的世界——溫室裡的花朵,被“框”在狹窄深宮但花香萦繞的生活。
右邊是她現在選擇的世界——黯淡的光、脖子上被深愛之人劃的傷,兩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還有一點證明李泰不是暴君,就是他是一個“有情之人”。最明顯的例子,是和劉貞的愛情。
他原本布的局是要和劉貞出宮的,但是劉貞被攔截、懷孕、東琴都是變數,不在他預料之類(确實布局不夠周全,沒想到的事兒多了點······)
還有李泰對他人的共情能力,會去理解對方的立場感受,小時候他是不會的(踩雞蛋情節),後來受到劉貞和母親的影響,變得很“多情”。
比如總是眼含熱淚;半夢半醒的幻象中(潛意識)也沒有怨恨母親,委屈巴巴但很乖巧;懂得鄭尚傳對十月的真心;劉貞提起東琴之死時,他滿滿愧疚的表情······
李泰已經很善良了,在劉貞幫助下,未來有資質成為體察百姓的聖君。
第三個問題,關于十月之死,并不是無謂的“送人頭”,而是本來就必須“犧牲”一個人,才能完成這個局!
就像汽油已經鋪好了,隻差一個點火的動作,才能燃燒起來。
但李泰有情,不忍心讓十月去送死。可十月還是自己選擇去了。
光化門的含義不必多說,原意喻“光照四方,教化四方”,仰角鏡頭拍是贊頌他大義凜然,明知兇多吉少,還是毅然決然。
鄭尚傳所謂“引起混亂”指的就是要對大妃說這些話。必須有人傳這個話才行,而且要快。
故意放走的探子回報大妃殿下醒了,隻是李泰他們的planB,用迂回的方式,會浪費更多時間,大妃的暴政也會持續更久!
十月的話目的是煽動大妃拿假的發兵符發兵,這樣一來李泰就有了明明白白的大妃逆謀證據——說大妃僞造發兵符,物證有了,就有了廢黜大妃的切實理由。
李泰等的就是這個時機還宮!
目前為止,人物行事的邏輯都能自洽,也符合人物自身性格和信念。
尤其在十月、東琴的死亡背後,我們看到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信念感,兩個人都被拷打、死在同一個黑屋,但都有光照耀在他們臉上,象征為了想要守護之人甯死不屈的精神。
而且兩人死後,他們所守護的那個人都真心地為他們哀恸、擁抱着他們。
特别是東琴這條線,一開始劉貞從死人堆裡救出她,她報恩,最終方式就是成為劉貞的“替身”,換她活着出宮。死亡這裡是“以樂景寫哀情”,回憶中的幸福模樣讓如今的悲傷氛圍加倍。
還有尚宮也是抱着必死的決心,要送劉貞出宮,這裡用傾斜鏡頭配上壯烈的音樂,讓這個行禮看起來仿佛是最後一次。
編劇筆下留情,尚宮和宮女還活着,劉貞的人沒有被趕盡殺絕。
可以看作為後面劉貞和李泰的矛盾留下了緩和、和解的餘地。
劉貞作為李泰棋盤上最大的變數,把已經結束、清空的棋局,又重新擺回來的用意,似乎是另一個層面上的“撥亂反正”。
首先,以棋喻人的轉場出現了很多次,前面幾次都是真實的場景,然而這一次因為是還原,這裡是一個“情境再現”,并非真實地站在朝堂上對峙。
劉貞提出她的質疑,關于操控大妃讓國家陷入混亂、間接害死東琴種種,李泰雖然不是暴君,顯然也還沒成為聖君,因為他的局有太多意料之外的變數,導緻無辜的人受害。
參考《管子·任法》中對聖君的定義——“聖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數而不任說,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然後身佚而天下治。”
意思是“聖明君主依靠法度而不依靠智謀,依靠政策而不依靠議論,依靠公而不依靠私,依靠大道而不依靠小事,結果是自身安閑而天下太平。”
我猜劉貞可能會在精神層面“撥亂反正”,讓李泰反省和成長為真正的聖君吧!
《紅丹心》11-12集鏡頭語言分析,十月暗藏玄機,大妃的深層悲劇 《紅丹心》9-10集鏡頭語言分析,新棋局隐藏信息?成為聖君的關鍵 《紅丹心》7-8集鏡頭語言分析,影子揭左相目的,姜漢娜逆轉局勢 《紅丹心》5-6集鏡頭語言分析,權力還是戀心?張赫會是忠臣嗎? 《紅丹心》3-4集鏡頭語言分析,巧用對比,看懂博弈中“自充手” 《紅丹心》電影質感細節隐喻,鏡頭語言分析,214預言驚豔落花秀
公衆号霧風誌,歡迎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