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學常識
孟子,名轲,字子輿,戰國時鄒人。思想家、教育家。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闡明“性善說” 即人性裡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所謂“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二、朗讀節奏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4.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5.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6.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7.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理解性默寫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2)體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3)孟子認為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原因是:
(4)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
(5)文中與“嗟來之食”的意思相一緻的句子是:
(6)《魚我所欲也》中出現的成語有: ;由此我們可聯想到與本文觀點相關的孟子曾說過的三句話:
。
2.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
本文先以 設喻,得出 這一中心論點。接着進行邏輯推理進行論證。第一步推理進行因果論證,由因推出果:因為 ,所以, 。第二部推理是假設推理,從反面逆證
。接着孟子還舉 、 為例,從正面論證 。最後用 論證方法指出有些人為了私利而抛棄原則,接受了萬鐘厚祿,這就是失去了本心,從反面加以證明。
課内外對比閱讀
(一)【甲】一箪食,……此之謂失其本心。
【乙】孔子謂顔回①曰:“回,來!家貧居卑,胡不仕②乎?”顔回對曰:“不願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粥;郭内之田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之道者足以自樂也。回不願仕。”孔子愀然變容,曰:“善哉,回之意!丘聞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于内者,無為而不怍。”丘誦之久矣,今于回而後見之,是丘之得也。”(選自《莊子》)[注釋]①顔回:孔子的學生。 ②仕:做官
1.解釋下列加點字(4分)
(1)鄉為身死而不受( ) (2)是亦不可以已乎( )
(3)胡不仕乎( ) (4)孔子愀然容 ( )
2.找出與乙文“失之而不懼”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項( )(2分)
A行道之人弗受 B辍耕之壟上 C學而時習之 D宋何罪之有
3.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2)善哉,回之意!
4.回答下列問題。(5分)
(1)甲文多處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請舉出其中一例。(3分)
(2)甲乙兩文都強調做人要有所堅守,請談談兩文分别要堅守什麼。(3分)
(二)【甲】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此之謂失其本心。(《魚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④!’以順為正者,妾婦⑤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⑥,立天下之正位⑦,行天下之大道⑧;得志與民由⑨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節選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釋]①丈夫:成年男子。②冠:古時男子20歲稱作成年,要舉行加冠禮。③命:教導。 ④夫子:丈夫。⑤妾婦:這裡泛指婦女。⑥:廣居:寬大的房子,孟子用來比喻“仁”。⑦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比喻“禮”。⑧大道:大路,孟子用來比喻“義”。⑨由:遵循大道走。
1.解釋下列句中加線字的意思。
① 所識窮乏者得我欤( ) ② 是亦不可以已乎? ( )
③ 往之女家 ( ) ④ 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
2.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①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來源:Zxxk.Com]
②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3.甲、乙兩文中,孟子各闡述了怎樣的主張?
4.甲、乙兩文中,孟子論述的觀點一緻的地方是什麼?這其中又有何差異?
1.理解性默寫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體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3)孟子認為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原因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4)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為宮室之美而受之;為妻妾之奉受之;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5)文中與“嗟來之食”的意思相一緻的句子是: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6)《魚我所欲也》中出現的成語有:舍生取義、嗟來之食;由此我們可聯想到與本文觀點相關的孟子曾說過的三句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梳理行文思路
本文先以魚和熊掌設喻,得出“生”與“義”不可得兼則“舍生取義”這一中心論點。接着進行邏輯推理進行論證。第一步推理進行因果論證,由因推出果:因為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因為我所厭惡的東西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導緻死亡的禍患也不避開它。第二部推理是假設推理,從反面逆證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生),所惡有甚于死者(不義)。接着孟子還舉行路之人、乞人不食嗟來之食為例,從正面論證義重于生,舍生取義,不失本心。最後一對比的方式指出有些人為了私利而抛棄原則,接受了萬鐘厚祿,這就是失去了本心,從反面加以證明。
課内外對比閱讀 (一)
1.解釋下列加點字(4分)
(1)鄉( 通“向”,從前 ) (2)已( 停止,放棄 )
(3)胡(為什麼 ) (4)愀然不容 ( ......的樣子 )
2.找出與乙文“失之而不懼”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項( C )(2分)
A行道之人弗受 B辍耕之壟上
C學而時習之 D宋何罪之有
3.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
(2)顔回的志趣很好呀。
4.回答下列問題。(5分)
(1)甲文多處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請舉出其中一例。(3分)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而為之;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不食嗟來之食,不辨禮義而受萬鐘對比。
(2)甲乙兩文都強調做人要有所堅守,請談談兩文分别要堅守什麼。(3分)
甲文強調做人要堅守禮義,有羞惡之心,不為名利所動,乙文強調做人要堅守自己的志趣,不因為貧窮而改變。
(二)1.①得:通“德”,感激(或恩德、恩惠)。②已:停止。③之:到……去。④順:順從。
2.①優厚的俸祿不分辨是否合乎禮儀就接受了它,優厚的俸祿對我們有什麼益處呢!②富貴不能惑亂我的心,貧賤不能改變我的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這就是所說的大丈夫。
3.甲文:義重于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舍生取義(或任何情況下人都不能“失去本心”)。乙文:大丈夫應該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氣,要堅守仁、義、禮(或人要堅守仁、義、禮)。
4.為人處世應該講求“義”。兩文都表達了大丈夫要有追求“義”的骨氣,但乙文中還體現了孟子“仁”“禮”的主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