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三國時期的一代枭雄,曹操雖然在人才的選用上打破傳統,唯才是舉,但在确定接班人這件事上,還是接受了賈诩等人的建議,遵守了“立嫡以長”的舊制。當時除了英年早逝的曹沖外,曹植是曹操最有才華的一個兒子,曹丕成功接班後,怎麼能放心留曹植這個隐患在身邊呢?
其實曹丕的擔心不無道理,不僅在曹操未确定繼承人時,曹植有大量的支持者,甚至在多年之後,曹植的這種威望依舊存在。就在曹丕的兒子曹叡繼位的第三年,一次曹叡去了長安,在洛陽就傳出了曹叡駕崩,群臣要擁立曹植為帝的謠言。可以說如果曹叡沒有及時返回洛陽,真就有可能出現群臣擁立曹植的情況,而且當曹叡返回洛陽後,由于傳謠言的人太多了,以至于無法找出源頭降罪。這些都說明了曹植的存在,确實是對曹丕和曹叡父子倆的統治地位産生了一定的威脅。
這樣看來,《三國演義》中曹植為了躲過曹丕的迫害,在大殿之上七步成詩也是合情合理的。但《七步詩》最早是出現在南朝時期成書的《世說新語》中,其原文為:“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其中描述的過程和我們熟知的典故大緻相同,而根據諸多史料記載,曹操死後,曹丕想找借口除掉曹植也确有其事。
可曹丕和曹植之間是否真的有“七步成詩”這樣驚心動魄的對峙,還有待考證。僅從《世說新語》中,我們也可以找出其破綻,曆史上曹丕想要除掉曹植,發生在曹操剛剛去世不久。而曹植被封為東阿王則是在太和三年(229),當時曹丕已經去世三年了。由此可以看出,《世說新語》所記錄的曹植“七步成詩”的這段曆史是不嚴謹的。想來也是,如果曹丕真的想要置曹植于死地,又怎會用曹植最擅長的作詩來為難他呢?
《七步詩》之所以被當做曹植所作流傳至今,也并不是沒有原因的。其描繪的曆史場景是禁得起推敲的,詩中所寫的“煮豆燃萁”和當時曹氏兄弟的實際情況也十分吻合。真真假假混在一起,加上兄弟阋牆的噱頭,就很容易被人所接受。《世說新語》之後,曹植和七步詩的故事逐漸成為小說的重要素材,也由此在民間廣為流傳。
而成書更早,取材更嚴謹的《三國志》對曹氏兄弟之間的故事是這樣記載的:“黃初二年,監國谒者灌均希旨意,奏‘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有司請治罪,帝以太後故,貶爵安鄉侯。其年改封鄄城侯。”可見兄弟二人的沖突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不是《七步詩》,而是曹氏兄弟二人的生母——卞皇後。
卞皇後是曹操的第二任妻子,曹操的原配夫人因曹昂之死與曹操決裂後,其成為曹操的正室,有魏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陳思王曹植、蕭懷王曹熊四個兒子。在《三國志》的記載中,正是在卞皇後的庇護下,曹植才逃過一劫。
逃過一劫的曹植并沒有按照其自己的想法施展他的抱負,而是被不斷貶遷到各地。兩漢時期,諸侯叛亂、外戚專政、宦官專權走馬觀花般上演,曹魏作為崛起于東漢末年的政權,對于諸侯的管理十分重視,不但不給兵權,還頻繁遷都。黃初二年(221)曹植被貶為安鄉侯,當年又改封鄄城侯。第二年被封為鄄城王。第三年就又被徙封雍丘王。曹叡即位後,太和元年(227)曹植徙封浚儀。太和二年(228)返回雍丘。太和三年(229)徙封東阿。當然,在曹操和曹丕制定的諸侯政策下,這些諸侯“名為藩王,實則囚徒”,頻繁的徙封也不僅僅是針對曹植個人。
自從曹植被人陷害後,就始終遠離政治中心,曹丕和曹叡父子甯願相信外臣,也不給曹植能夠掌權的機會。黃初四年(223),曹植見曹丕屢次攻打東吳失敗,就想将功補過,向曹丕上書自薦,想要去征讨吳國,但沒有得到曹丕的同意。從曹植所著的《白馬篇》、《與楊德祖書》、《求自試表》等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曹植的理想是做一名征戰疆場、慷慨赴死的将軍,由于始終沒有機會,最終在太和六年(232)郁郁而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