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尤其愛綠茶,可能是審美的關系,更加偏愛這種自然的顔色,和清香爽口的口感,古代也曾一度成為文人追捧的雅緻之物。西湖龍井、碧螺春、黃山毛峰、安吉白茶、恩施玉露,這些都是曆史上就有名的綠茶(安吉白茶雖然名字有誤導,但是綠茶類,主要是葉片在早春白化而得名)。可它們的味道都不盡相同,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工藝的不同。按照工藝我們可将綠茶分為4類,各位看官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對号入座。
1、蒸青綠茶我們開始有成型綠茶制作技藝,就是從蒸青綠茶開始,現在非常少了,能看得到名字的,也就是湖北恩施的恩施玉露了,有茶綠、湯綠、葉底綠的特點,香氣純粹清香,口感極為鮮甜。還有就是現在日本的抹茶,是按照蒸青的制法制作的。
恩施玉露蒸青工藝
所謂蒸青,就是殺青的步驟,是用蒸汽的溫度實現的,就像蒸饅頭一樣,不是我們常規理解的下鍋炒制。陸羽的《茶經》中描述,“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至宋朝,又增加了“壓”的工序,讓茶汁擠出,有點像我們現在說的揉撚,這樣的茶經過烘焙之後苦澀味更低。此時影響日本大廣心禅師,在杭州徑山寺研究佛學,将茶宴、抹茶帶回日本,正是蒸青綠茶的制作技法,延續至今。
蒸青制作的抹茶
除了蒸青綠茶之外,以下三種都是最後的幹燥工序不同,殺青步驟都是下鍋炒制而成。
2、炒青綠茶顧名思義,炒幹的綠茶。茶葉殺青後稍加揉撚,或不揉撚在鍋中趁熱成型,炒至足幹。大家熟悉的西湖龍井、碧螺春、都勻毛尖、客家炒綠,都屬于炒青綠茶。
龍井炒青工藝
其實在唐朝時期就有炒青的制法,在劉禹錫的詩中還出現過,可當時并不受重視,蒸青綠茶才是主流,純粹的綠色更加受歡迎,炒青綠茶較暗的顔色,和太過直接的香氣,被認為是不夠上檔次。直到明朝朱元璋罷團茶興散茶政策出台,茶葉的多樣性被尊重,炒青綠茶才廣泛起來。
西湖龍井
炒青綠茶的口感會偏向豆香,一些炒制稍久的還會有炒瓜子香、闆栗香。口感相對濃重一些,這都是在鍋中反複翻炒的結果。炒幹的過程中師傅多變的手法,還能讓茶葉變成各種形狀,比如龍井的扁平狀,碧螺春的卷曲狀等等。
3、烘青綠茶烘幹的綠茶,可以經過炭火烘焙,也可熱風吹幹。人們學會鍋炒殺青後,順理成章直接用炭火烘幹,隻是容易吸附炭火味,而且香氣不如炒青綠茶,因此一度不被重視。人們學會窨制花茶之後,烘青綠茶一度成為茶底使用。直至清末黃山毛峰、六安瓜片等更新了烘幹工藝的徽茶,經過徽商的推廣後開始崛起。
黃山毛峰
烘青綠茶目前已成為比較主流的綠茶類别,很多茶廠使用電動的熱力烘幹機幹燥茶葉。香氣上烘青的會偏向花香,如蘭花香等,帶一點豆香,口感也較為清雅。高海拔的高品質烘青綠茶,鮮爽度很高,怎麼泡都不易苦澀。
4、曬青綠茶也就是曬幹的綠茶。可以說人們在還不怎麼會用火的時候,就知道太陽是熱量的唯一來源,因此人們也常制作一些曬幹的食物。當人們知道茶葉可以用來喝的時候,也就嘗試用曬得方式幹燥茶葉,這一點在日光充沛得雲南尤為明顯。
如今大家熟知得普洱茶中,生普其實嚴格意義上看工藝的話,和綠茶并沒有什麼分别,就是曬青綠茶得一種。殺青炒制後,稍加揉撚,曬幹即可。本身普洱在過去就有被叫做“滇綠”,慢慢的才叫普洱茶。其它的曬青綠茶在四川、陝西還有少量分布。
可曬幹對環境要求很高,除了雲南,其它地方得曬青綠茶少之又少。而且曬幹時間長,即使是暴曬,也得好五六個小時才能曬幹。還有就是在曬幹得過程中,茶葉中還是有水分的,會進行輕度的發酵。所以我們有時候看曬青綠茶有點微微泛紅或者泛黃,那個很難避免。
曬青架
曬青綠茶兼具烘青綠茶的花香,帶一點果香,以及炒青綠茶濃重的口感,此外還有因為日曬而形成的特殊味道,俗稱“太陽味”。
綠茶不是一種茶,下面會分很多種,可不能一個味道概括全部喲。茶葉豐富變化的味道,等着我們慢慢發現。
一或2015年至今,走訪22個茶葉原産地,32次深度尋茶,翻越200多座茶山,拜訪687家茶農,嚴選健康、高品質好茶。歡迎關注一或頭條号
今日頭條号:一或
一或
微博:一或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