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這個名字,在近兩年國内的精品咖啡行業近乎人人皆知 —— 一個紮根雲南孟連做雲南精品咖啡的男人 —— 瘦而高,皮膚黝黑,笑時眼角露出的皺紋仿佛土地的溝壑,看上去全然是一個雲南人了。他的大名叫陳單奇,鮮有人知,以至于稱呼他「陳單奇」時,大家都會摸不着頭腦。總之,阿奇這個人成了雲南奇人。一個城市人在中緬邊境的村莊做着以「十年」為周期的事件,的确讓人好奇,他是如何邁出這一步并将這一切延伸至廣的?
阿奇生命裡有兩個愛好,一個是摩托車,一個是咖啡 —— 自由與踏實,在他身上達到某種微妙的平衡。
在阿奇以财務管理專業畢業後,曾躊躇滿志地在互聯網浪潮裡撲騰過一陣兒,然而運氣不佳,變成了巨浪後的泡沫。創業失敗後的半年,他基本處于躺平狀态。看書、看電影,自得其樂。然而躺着躺着,他覺出一絲不安。當心情起伏不定,我們往往習慣将最熟悉、最着迷的事物當作線頭,借以厘清一截柔順的毛線,編成團、織成花。阿奇找到了他的線頭 —— 小時候,他喝過許多玻璃罐裝的速溶咖啡,黑蓋的雀巢,藍蓋的麥斯威爾;成年後,他對手沖、虹吸的沖煮器具展現出無限的興趣,喜歡曼特甯的醇厚,也欣賞耶加雪菲的花果香。
阿奇教咖農使用無人機。
順着線頭拽出來的是本土精品咖啡品牌 Seesaw。2013 年 Seesaw 在上海創立不滿一年,阿奇先跟着初創團隊的一位烘焙師學習,通過近距離觀摩和大量實踐,積累下了不少真才實學。從助理到轉正,再到以咖啡尋豆師、後置師的身份,探訪世界範圍内主要的咖啡原産地,阿奇過手的豆子、接觸的咖農越來越多。
直到 2014 年,阿奇與雲南初次見面。那次他去雲南最主要的目的是探訪供應商,做采購豆子的準備,途徑甯洱磨黑鎮、保山潞江壩的幾個咖啡莊園,阿奇受到很大的震動 —— 眼前的景象與預期存在巨大落差 —— 與非洲、中南美洲的咖啡莊園相比,雲南的咖農認知、基建設備、處理加工方式,都停留在非常原始的階段。當地百姓種植咖啡,與種稻谷、玉米、甘蔗這類經濟作物沒什麼區别,什麼掙錢就種什麼。采收完咖啡鮮果,統一交到水洗處理站,經過簡單加工,生産出咖啡豆,然後被星巴克、雀巢這樣的商業咖啡收購商采購。
檢測咖啡豆的甜度。
回到上海,阿奇烘焙雲南豆時,總覺得不對,不對到他想必須做點什麼——雲南的咖啡莊園明明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問題隻是沒有人把正确的資訊和知識帶進來。咖啡要做得好,種植至少四年;投産後到産出好品質咖啡豆,又要三、四年;剩下兩年,處理方式上再做些改進,差不多,就定在十年吧。很快,他做出方案 ——「Seesaw」 十年雲南計劃|順利啟動。
作為項目負責人,阿奇經常在上海、雲南兩地往返。有一次,他去到一個陌生村寨做培訓,對象是一群完全沒接觸過精細化種植采摘的咖農。因為農忙,等把大家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已經是晚上 9 點多,加上方言造成的溝通障礙,培訓結束後阿奇感覺很不好,恐怕自己又做了無用功。沒成想第二天 6 點多天蒙蒙亮的時候,有人敲響了阿奇的門 —— 張華來了 —— 他是前一晚來上課的咖農,興奮地講述了自己從未接觸過這種咖啡豆處理的知識,并邀請阿奇去看地裡看他采摘的方式是否正确。
這件事兒,在阿奇後來無數次感到無力、挫敗,幾乎要打退堂鼓的時候,都會回想起來,有這樣一個人在一個清晨給予了他鼓舞,并為他做了一個明确的注腳:你做的事是有意義的,是真正可以影響到一些人的。
等待被采收的成熟咖啡果實。
2020 年底,Seesaw 内部将「十年雲南計劃」從一個産區項目轉為市場項目,這也意味着它的投入會從産區傾斜至市場營銷。然而,在這個節點上,出了一個意外,張華不在了。收到噩耗的那個晚上,阿奇躺在床上很久沒能睡着,腦子裡亂糟糟一鍋粥。一時想,給予他原動力的這個人不在了,公司不支持了,項目走到這個時間點好像也差不多可以了,那是不是應該要舍棄它。一時又想,不行,人走了,不代表事情要結束,說出來的話得兌現,對那麼多個「張華」說「十年雲南計劃」,就得正兒八經的幹十年呀。淩晨,在幾番思考之後,阿奇打開軟件釘釘,提交了離職申請。
一周之後,離職申請批複,阿奇背上行囊就去了雲南。一進去,就徹底紮根了兩年。
在雲南原産地做咖啡教育,早就是阿奇身上最鮮明的标簽之一。過去他身上還挂着一個品牌标簽,受益也受限,因為 Seesaw 在業内的影響力,阿奇曾經牽頭組織過數次行業團,邀請同行一起探訪雲南咖啡莊園,了解真實的産地現狀。但局限性在于,如果想讓其他咖啡品牌在雲南做更多事情,而不僅僅是采購一些咖啡豆,以他當時的身份是行不通的。隻有當他作為一個相對獨立又中立的個體,才可以推動更多真正利好産區的項目,雲南精品咖啡社群(YSCC)—— 一個完全利他的非營利性公益項目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誕生了。
普洱的孩童在林間爬樹。
以 2022 年為例,YSCC 的非營利性子項目有 23 個,其中就包括由 Oatly 給予支持的氣象項目、由聯勸基金會給予支持的田間工具包項目等。這些大大小小的項目,是構成 YSCC 自我運轉的重要部分。另一個部分,是由 YSCC 與數家核心咖啡莊園共同經營的農民合作社 —— 莊園聯社 —— 通過把非營利性項目的實踐成果應用到莊園主體中,生産咖啡銷售給合作夥伴,在這個過程中産生的公益金,又被反向捐助給非營利性項目,形成一個可持續的閉環。
阿奇由此正式成為「新雲南人」。按他的話說,孟連村寨的生活一切都好,唯一不能适應的是吃不到日料以及麥辣雞腿堡,而他喜歡的摩托車可以想怎麼騎就怎麼騎。現在他不常常做大批量的咖啡後置處理,因為需要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咖農和孩子身上,但這兩年他又幾乎無時無刻不在關注着咖啡豆的處理法。
雲南孟連咖啡的傳統處理方式是水洗,連日曬和蜜處理都很少人做,因為認知偏差,即使做出來也不好賣。2014 年,國際咖啡市場開始流行厭氧處理法,Ninety Plus 的咖啡豆屢獲大獎就得益于此。但這種厭氧豆的處理成本很高,僅一個發酵桶就需要六、七萬的前期投入。
位于普洱孟連的咖啡莊園正在曬咖啡豆。
阿奇很清楚,恰當的處理法可以在短時間内提升咖啡豆的品質。相較而言,雖然在種植、大田管理上 YSCC 也做很多工作,但它們的生效周期比較長,對那些剛剛踏上精品咖啡之路的莊園來說,壓力太大。以往積累的職業經驗幫助阿奇順利地摸索出一種特别的處理法,通過将鮮果紮在厚實的袋子中,模拟厭氧發酵,做出一批有風味特點的咖啡豆。但他不得不承認,這種處理法存在一個緻命缺陷 —— 厭氧處理法會掩蓋咖啡豆本身的地域特點。也就是說,用哥倫比亞或雲南的咖啡豆,風味趨同,沒有産地特色。
精品咖啡在 1978 年的定義是「在特别氣候與地理條件下培育出具有獨特風味的咖啡豆」,強調咖啡種植環境、風土條件與微氣候反應到風味上,就是所謂的地域之味。提到埃塞俄比亞會想到花香,提到肯尼亞會想到莓果,危地馬拉是煙熏尾調,巴拿馬是瑰夏…… 但到了雲南,人們腦子裡是蹦不出任何一個詞彙的。阿奇覺得,他很有必要去找一找,這個屬于雲南的形容詞。
發酵處理咖啡豆。
在 YSCC 的莊園聯社裡有幾個莊園既做咖啡又做普洱茶。阿奇看到老師傅處理茶葉 —— 曬青、渥堆,茶葉由「生」轉「熟」,發酵完成的同時,普洱茶特有的風味也就成形了。看到這裡,他有一種奇異的豁然開朗的感覺。用茶葉的發酵方法來發酵咖啡,沿着這個思路,就有了後面的「茶系列」。茶香、茶感,或許可以說是阿奇為雲南精品咖啡「找到」的特征,但有一點不可否認 —— 在雲南種植的所有咖啡,隻要處理得足夠幹淨,尾調上或多或少都會呈現出類似于茶的回甘。
阿奇近來常常跟人打一個比喻 —— 你要開一家咖啡館,要做一個單品手沖菜單,埃塞豆要上一支吧,巴拿馬瑰夏要上一支吧,肯尼亞也很不錯,巴西呢,可有可無,哥倫比亞,可以考慮一下……我希望,在這樣的考慮過程中,當人們想到雲南豆,會說,一定要上。而且這種「一定要上」,并不是因為民族自豪感或者政治正确,而是因為雲南咖啡真正走入了大衆視野,并且擁有優秀的品質 —— 這就是他對雲南咖啡的期待和他一直以來的終極目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