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疆大頭魚誕生在3億年之前,與大熊貓同一時期,素有“活化石”、“水中熊貓”之稱,是世界裂腹魚中的珍貴物種。然而新疆大頭魚卻經曆了一個“慘痛時期”,幾近滅絕,如今為保證它的生存、繁衍,更是投入巨額資金,人力、物力。那麼在新疆大魚身上都發生了什麼,本文一探究竟。
新疆大頭魚又名虎魚,頭部碩大,嘴巴略尖且凸出,與鲢鳙魚的口型相似。不過和鲢鳙濾食性不同,新疆大頭魚偏好肉食,河裡的魚、蟲都是它的口下之物,屬于典型的掠食性魚種,口腔裡的3行柱狀、尖端帶鈎的下咽齒,則充分暴露了它的攝食偏好。一般成年的新疆大頭魚體長80-90公分,體重13公斤左右,目前已發現的最大一條超過了60公斤。50年代這種體積大、生性兇猛的大頭魚,會悄悄潛伏在小木船下,偶爾還沖撞漁網、木船,稱它“虎魚”一點不過。
新疆大頭魚活躍在海拔800-1200米的塔裡木水系,其中的塔裡木河全長2400多公裡,我國最大的内陸河,支流衆多,活躍着150多個特有魚種。另外像阿克蘇河、車爾臣河、都河也都有新疆大頭魚的身影,曾是這類水域的重要經濟魚種之一,據說古時當地的居民并不以糧食為食,絕大多數時間将大魚頭作為食物充饑。大頭魚沖擊力強,古代捕魚裝備簡陋、技術落後,所以塔裡木水系裡的大頭魚數量穩定,但一場意外徹底打破了這個平衡。
上世紀60年代初我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然災害,辛苦種植的農作物因幹旱、蟲災,糧食幾乎絕産。整個中國物質匮乏,像一些偏遠地帶,甚至有啃食樹皮、草根的情況。所以臨近湖泊、河流的地方,把矛頭指向水裡的魚也不奇怪了。
青海湖短短3年捕撈了20萬噸湟魚,便發生在這一時期,解救了數萬人民的生命。1958年駐紮新疆的建設兵團在阿克蘇上遊成了捕撈隊,盡快、盡多的捕撈塔裡木水域裡的魚群資源,其中新疆大頭魚是主要的目标魚。新疆大頭魚肉質白嫩如豆腐,熬制的魚湯鮮味十足,果腹效果顯著,這在食物緊缺的年代,簡直是一道人間佳品。
1958-1965年,塔裡木水系裡博斯騰湖每年貢獻140-260噸的新疆大頭魚,占到了總産量的20%,這些漁獲順利幫助當地百姓度過了難關,但此時的新疆大頭魚也達到了産量的峰值。頻繁的捕撈,新疆大頭魚的交配、繁殖、生長難以為繼,活躍在湖中的大頭魚個頭逐漸減小。
1968-1971年,新疆大頭魚的年産量迅速降至30噸,超過20斤或接近30斤的大頭魚成了稀缺魚。1974年之後博斯騰湖處在了滅絕的邊緣,已很難再發現新疆大頭魚活動的痕迹。直至2017年當地漁民捕撈作業時,才偶爾發現一條長40厘米、重840克的新疆大頭魚,這時自1998年後博斯騰湖再次發現的唯一條自然水域下成活的野生大頭魚。
但将大規模的捕撈看成新疆大頭魚瀕臨滅絕的原因,恐怕也不準确,這時塔裡木水系發生的兩個變化,也影響了大頭魚的正常繁衍。1965年之後,塔裡木水系裡的多個河流陸續啟動了大型水利設施的建設,大量的水庫、水閘、大壩、水電站拔地而起,阻擋了大頭魚的洄遊産卵,隻有極少部分完成整個交配過程,幼苗的減少注定大頭魚隻能越來越少。
另外鑒于當時國家物種侵犯學科的不健全,一味追求經濟利益,從1968年至1970年實施了大規模的“北魚南上”行動。原本塔裡木水系裡僅有大頭魚、條鳅魚等幾個魚種,突然湧入十幾個其他魚種,比如青、草、鯉、鲫、鳊等常見的長江魚,直至最後擠滿了30多個魚種,此時原有的魚種結果、食物鍊條瞬時崩潰,新的生态鍊下許多魚種因不能适宜,數量不斷萎縮。
新疆大頭魚掠食小魚,原處在食物鍊的塔尖位置,但是更加兇猛的赤鲈、貝加爾雅羅魚,這種同屬以吞食小魚為生的掠食魚的加入,與大頭魚的食物、空間争奪日趨激烈,整體而言大頭魚始終處于劣勢。
1988年盡快保護新疆大頭魚的報道不時出現在報端,也正是這一年,新疆大頭魚正式列入了《瀕危野生動物紅皮書》,除了大頭魚外,裡面還有中華鲟、大熊貓,大頭魚的珍貴程度不言而喻。
2、雙管齊下。新疆大頭魚不同其他魚種,它的自然産卵、交配的成活率并不高,所以選用更為科學的人工選育成了首先。2000年我國農業部劃撥200萬元建立起了專業的大頭魚幼苗繁育基地。經過幾年的人工授精、流水孵化、選育,2005年取得突破性成功,并将首次孵化的1萬尾幼苗投放至克孜爾水庫。等到2009年,大頭魚原種場成功繁育了140萬尾大頭魚幼苗,這時新疆大頭魚的滅絕危機得到極大緩解。
2013年人工繁育的數萬尾大頭魚再次在在拜城縣克孜爾水庫集中放流。目前整個孜爾水庫大約活躍在80萬尾大頭魚。大頭魚對環境要求苛刻,而目前塔裡水系裡的衆多河流、湖泊,還不足以保證自然水域下較高的成活率,所以幾乎所有的大頭魚幼苗依然依賴人工繁育的。不過這種方法,畢竟不是長久之計,采取措施,恢複各地水域的生态環境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原創:老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