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一向比較重視手工業的發展,現在好多的非遺項目,都是手工業。手工業基本上是祖輩流傳下來的,而且基本上是副業,有的是工廠工人,有的是種田的農民,他們利用業餘時間,憑借一技之長,手工制作,貼補家用。手工業是社會經濟的必要補充,也是社會分工的必要補充,如過去的釘鞋匠、配鑰匙、編個籃子、籮筐等。這些手工業者現在比較自由,但在過去必須納入社會主義集體經濟中,這就要講到社會主義三大改造之一的手工業改造。
手工業改造始于50年代,與農業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同步。合稱社會主義三大改造。通過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讓個體手工業者走上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但由于個體手工業者是私有者,又是勞動者,所以必須從實際出發,不能采用剝奪的辦法,必須堅持自願原則,通過說服教育,讓個體手工業者走合作化的道路。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3年11月開始至1956年底結束,主要是分三步走,(一)手工業供銷生産小組。(二)手工業供銷生産合作社。(三)手工業生産合作社。到1956年,全國90%以上的手工業者加入了合作社。
當時,全國各地根據當地手工業的特色,成立各種不分大小的行業合作社,例如北京的順義區(後改順義縣)在1952年,根據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指示,創辦了鐵業、麻業和服裝三個手工業生産合作社。在村裡也有合作社,廊坊的南小營村 1953年初,由161戶家庭手工業者成立了葦業生産合作社。通過成立合作社,手工業生産效益明顯增長,手工業者的社會主義覺悟有了很大提高,大家紛紛寫申請、表決心、積極要求入社。
編織籮筐合作社
建國初期,手工業是供應城鄉人民生活資料和生産資料的重要來源,農村生産資料的90%,生活資料的70%靠手工業,城市居民也需要大量的手工業品,許多手工業品還是傳統的出口商品,如刺繡、紅木雕刻等。但是,手工業一直以一家一戶為一個經營單位,工具簡陋,生産規模狹小,技術落後,勞動生産率低,限制生産力的發展。為了解放生産力,克服個體生産的自發性和落後狀态,國家很有必要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這不僅有利于手工業自身的發展,而且有利于豐富城鄉居民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