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抔運河邊廢棄的淤泥,可以用來做什麼?
90後福建小夥張圭景,開了20多個小時車來到江蘇鎮江取泥,用運河泥捏出3600多個零件,耗時半個月複原了趙州橋。
就連橋上的石柱、橋身的腰鐵都一一細緻地複原,許多網友直呼“請收下我的膝蓋”。
“希望這些廢棄的運河泥能擁有新價值,續寫運河新故事。”張圭景說。
驅車20多小時,他專程到鎮江取泥
張圭景是一名全職的手工區UP主,今年31歲。
在他的主頁,你可以看到廢棄紙箱變身故宮角樓、黃鶴樓、千年石窟,朱紅色的窗棂、風沙拂過的溝壑都細緻呈現,中國古建築的美在方寸之間盡展無遺。
用紙箱複原的黃鶴樓
變廢為寶,是張圭景擅長的事情。這一次,他把目光投向了運河泥。
“我了解到,為了河水源源不竭,大運河每隔幾年就要清淤,我就想用這些廢棄的泥土,做一個好看的東西。”今年年初,張圭景在網上看到,大運河鎮江段正在清淤,就專程從福建甯德開了20多個小時的車來取運河泥。在鎮江丹徒的棄土區,張圭景挖了滿滿一袋運河泥,滿載而歸。
張圭景在大運河鎮江段取泥
用這些運河泥做什麼呢?張圭景想到了趙州橋。
人教版三年級的語文書裡,就有一篇《趙州橋》。趙州橋是一座世界聞名的石拱橋,橫跨在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已經有1400多年的曆史了。
它有一個大橋洞和四個小橋洞。平時,河水從大橋洞流過,發大水的時候,河水還可以從四個小橋洞流過。這種設計既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沖擊力,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
浩浩大運河,至今千裡賴通波。巍巍趙州橋,屹立千年仍不倒。“趙州橋和大運河一樣,都是隋代留給我們的奇迹。”
想好做什麼之後,張圭景查找了很多資料,根據趙州橋各個角度的圖片開始畫平面設計圖,“用CAD确定尺寸,等比例縮小,然後再将平面設計圖拆解成各式各樣的零件。”張圭景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最難的是要計算出橋拱部分每塊零件的傾斜角度,哪怕差之毫厘,可能最後都無法完整地拼出橋拱。而這些專業的操作,都是張圭景自學的。
3600個零件做到手腫,趙州橋神複原
萬事俱備,張圭景開工了。他首先要做的,是各種零件的模具。
“模具也是我親手做的,用的是木頭。”張圭景說,光模具,就做了很多個,“橋拱的零件帶缺口,橋基的零件是長方形的,還有石柱、地磚長條、欄杆、樓梯,形狀都不一樣。”
做好了模具,張圭景将運河泥加水攪拌成泥漿,待沙石沉澱,用紗布濾出多餘水分,就得到了柔軟的泥料。
運河泥制作的各種零件
泥料塞進中空的模具,刮平,再用另一個合槽的模具一按,拇指蓋大小的零件就完美脫模了。
“運河泥幹了以後會有硬度,硬度取決于按壓的力度,沒有壓實的零件會開裂。”張圭景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按出來的零件尺寸、大小、用泥量都要一樣,有瑕疵的都不能用,合格率隻有80%左右,所以實際上做了更多。“制作過程中絕大多數時間,就像流水線上的工人一樣,不停地按,兩個大拇指都按腫了。
各種零件
每天加班加點地做十幾個小時,半個月間,橋基逐漸壘高,橋拱逐漸成型,細節逐漸精緻。
現代快報記者看到,帶有弧度的橋拱上,零件之間都有兩個缺口,一塊塊牙簽粗細的“腰鐵”将它們緊密銜接。
橋拱部分的零件
而在真實的趙州橋上,也有這種起連接作用的“腰鐵”,在主孔兩側外券相鄰拱石之間,使相鄰拱石緊密貼合。
“腰鐵是我用木頭做的,因為實在是太小了,沒有辦法用泥來呈現。它也算是中國傳統建築中榫卯結構的一種,叫做燕尾榫。”張圭景介紹說。
橋拱上的“腰鐵”清晰可見
不僅“腰鐵”的細節完美複原,就連橋上的石柱、橋邊的花壇,都精心呈現,讓人驚呼“神還原”。
“希望我的作品能讓更多人關注到運河泥,讓廢棄的運河泥産生更多價值。”身處福建的張圭景雖然不在運河畔,但他也希望運河能和更多城市的人産生關聯,讓人們更加了解奔流不息的大運河。
現代快報 記者:張然
受訪者提供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