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電子閱讀器的落幕華說國慶前夕,QQ閱讀電子書設備/口袋閱用戶收到了一種通知。通知說,QQ閱讀電子書設備/口袋閱将于 2022 年 10 月 26 日停止相關業務的運營,此後設備将不支持新書購買。不過,用戶可以繼續使用設備閱讀已下載的書籍,存儲在設備中的電子書及個人文檔不受影響。
圖片來自網絡
“關門大吉”的不唯“口袋閱”。數月之前,亞馬遜kindle服務号發布公告說,該公司将于一年後即2023年6月30日在中國停止Kindle電子書店的運營,并于即日起停止給經銷商供貨Kindle電子書閱讀器。對今年以來在亞馬遜中國授權經銷渠道購買的Kindle電子書閱讀器,亞馬遜将提供非質量問題退貨服務,退貨截止日期為2022年10月31日。
一葉知秋。電子閱讀器行業這兩片最大的“樹葉”的飄落,實際上也宣告着行業的整體落幕。
作為一種功能單一,專為閱讀圖書設計的電子終端設備,電子閱讀器以類紙化——具有類似傳統紙質媒介的質感,以及不傷眼——對眼睛傷害小,閱讀清楚舒服,适合于長時間閱讀,為主要的市場賣點。上市之初備受追捧,也引來無數的企業競相下注。但熱鬧的場景并沒有持續多久,數年之後市場出貨量便掉頭向下,一路下滑至于今日。“口袋閱”和Kindle的歇業公告,不過是行業的一聲喟歎罷了:“天涼好個秋”。
電子閱讀器的謝幕,那原因,其實也簡單:在各種替代品的競争下,其生存空間日益逼仄。這裡的關鍵和要害,是在替代品與電子閱讀器的競争中,前者能替代後者,後者卻無法替代前者。
最有競争力的替代品,不用說,是手機。過去三年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說,在數字化媒介中,成年國民人均每天手機接觸時間最長。2019年至2021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手機接觸時長分别是100.41分鐘、100.75分鐘和101.12分鐘。與此相對照,人均每天電子閱讀器閱讀時長分别為10.70分鐘、11.44分鐘和11.78分鐘。2019年至2021年,分别有76.1%、76.7%和77.4%成年國民進行過手機閱讀,而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的比例為24.8%、27.2%和27.3%。不論是從接觸時長還是從閱讀比例來看,手機均遠勝于電子閱讀器。
Pad(平闆電腦)是外在産品形态最為接近的替代品。Pad(平闆電腦)不僅屏幕遠比手機大(折疊手機興起和普及之後,這優勢将會削減),而且近年來不少廠家也針對電子閱讀,辦公等需求,推出墨水屏平闆,電子閱讀器聊以自傲的類紙化、不傷眼的優點,也因此而不複存在。
一般而言,書是用眼睛看的,但這些年來,一種新的閱讀方式悄然興起,那便是用耳朵聽。今年4月發布的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21年,我國有三成以上(32.7%)的成年國民有聽書習慣,較2020年的31.6%再進一步,其中城鎮成年居民的聽書率為34.6%,農村成年居民的聽書率為26.8%。“聽書”這一數字閱讀方式,是伴随着播客、音頻等模式的出現而出現的,并由此催生了一個新的行業:有聲書。有聲書雲雲,是指通過配音演員、專業錄音制作人員将圖書的文字内容轉化錄制為音頻,讀者依靠聽覺完成閱讀。有聲書的出現,令書的載體越發的多元和豐富,在手機、Pad之外,智能音箱、車載系統、智能穿戴等終端設備也成為電子閱讀器的競争者和替代品。
電子閱讀器作為一個硬件産品,當初受到讀者青睐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其背後的豐富的電子書資源。品牌電子閱讀器大抵有閱讀平台支撐,譬如說,亞馬遜有kindle,掌閱有iReader,口袋閱的背後,則有起點中文網海量網絡文學資源支持。然而,随着各類讀書APP如雨後春筍般的興起,其軟件優勢也消弭于無形。
這是說,從硬件到軟件,電子閱讀器面對競争者或者替代品越來越多,而作為一款專為閱讀圖書設計的電子終端設備,高舉免于娛樂、社交軟件幹擾旗幟的純粹閱讀工具,電子閱讀器所宣揚的優點,在面對競争時,恰恰是緻命的弱點:在與各類競品展開市場競争時,功能單一的電子閱讀器無法替代各類競品除閱讀之外其他任何功能,但各類競品卻能替代子閱讀器的閱讀功能!
正是這種不對稱的相互替代,令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離去,電子閱讀器日益困頓而無法自拔。表現于市場上,便是收入不能覆蓋成本,商業邏輯無法自洽。一言以蔽之,不能成市也。
2022年10月5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