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體育精神?它可以有無限解讀。
是拼搏、是奮鬥、是進取;是民族凝聚力、身份認同感、國家實力。
赢了,它振奮人心,鼓舞士氣;
輸了,它也讓人學會很多道理——如何看待勝負,如何選擇人生,如何面對不确定的未來。
幾乎所有的處世哲學、價值觀念,無論是微小的個體的,還是宏大的集體的,都能在競技體育裡管中窺豹,能在變化莫測的比賽中、汗水揮灑的訓練中、哭哭笑笑的花絮裡,有所感悟和啟迪。
而本屆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健兒的精彩表現,超出想象。奧運會在互聯網時代掀起的話題和讨論之熱烈,也讓自信、多元、從容、謙和、包容等風采,有了全方位的生動展現。
沒有得到獎牌的蘇炳添,受歡迎程度不亞于奪冠選手。大家對英雄、對勝利的定義有了更豐富的理解。我們已經不需要用獎牌去證明太多。
真正的文化自信,無須豪言壯語,可以笑對輸赢,重在享受比賽。這一點,“Z世代”的運動健兒大多已經做到。
那麼,放到今天,體育精神對我們的特别啟發,還有什麼嗎?
拍攝上海體育人4年來備戰奧運曆程的紀錄片《走出榮耀》總導演潘德祥說了一個很有趣的回答:挫折教育。
人們公認,體育激勵人心,十分積極。但其實,體育也是不斷試錯,無數次失敗再嘗試的過程。運動健兒比同齡人更成熟,或許是因為他們在成長中,經曆了更多失敗與挫折。
讓潘德祥印象深刻的一位“90後”運動員周敏,在2017年全運會中為上海遊泳隊拿下一塊金牌,但此後受傷病困擾,狀态下滑,諸多方面出現狀況。拍攝時,周敏的成績始終處于低谷。她為此困惑、煩惱、焦慮。
然而,過了一段時間,潘德祥再次見到從國家隊訓練回來的周敏時,詫異地發現,她的價值觀變了,“變得成熟了”。
她開始坦然接受自己的狀态,接受自己付出努力也未必取得成績。她還笑着對導演說,小時候是别人要她練,現在她自己想練,目标依然重要,但攀登目标的過程也很幸福。
這些體育人其實沒有主角和配角之分,他們的身影托起了中國體育的榮耀,他們的真實故事也彙聚成了體育精神之所在。
總撰稿鄒佳骐在《走出榮耀》中有一段叙述:
對榮耀的追逐和向往,或許是寫入生物底層代碼的基因。但是努力未必一定能收獲勝利,奮鬥也未必一定能成功,真正能被榮耀褒獎的成功者隻是極少數,而更多的人,可能一直在為了未知的結果而付出,為了最終的榮耀做基石。
所以,攝制組給紀錄片取名為《走出榮耀》。
實際上,奮鬥、拼搏過後,失敗、迷茫、傷痛、無奈,為夢想而掙紮,也是每個人将面對的人生境遇。隻是競技體育把人生的喜怒哀樂進行了幾何級的壓縮。
從這個意義上理解,體育是典型的挫折教育,磨煉心智,催人思考。通過體育,我們學會看待勝利、看待英雄;未來,通過體育,我們更應該學會看待挫折、看待失敗。
體育的這一面,對今天提倡全民運動的社會而言,彌足珍貴。
我們采訪了紀錄片團隊,一起聊了聊奧運健兒的故事和這個時代的體育精神,更多詳細内容請看報道
《看哭!奧運健兒4年來如何備戰?鏡頭背後的真實,更令人動容》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龔丹韻 題圖來源:紀錄片截圖 潘德祥提供
來源:作者:龔丹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