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也稱上元節”。在這個節日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習俗就是吃一種特制的“美食”。在北方地區,這種食物叫做“元宵”,而在南方地區,叫做“湯圓”。這種近似糯米團子的食物,雖然名稱不同,但在形象上都符合了“圓”的寓意。
江南的湯圓,起源于北宋朝時期的明州府,也就是現在的甯波。早期的湯圓很簡單,就是用糯米和糖混合以後,搓成“圓形”的小食。這個小食在烹饪的過程中,會随着鍋中的水汽上浮下沉,所以也叫做浮元子。
所以說甯波是湯圓最為正宗的發源地。江南人好食甜食,到了明朝,糯米加糖這種簡單的湯圓,已經無法滿足食客的口味了。這個時候湯圓餡料開始出現了。因為芝麻、豆沙這一類“甜餡”與糯米融合度高,且取材容易,很快成為了湯圓餡料的标配。而甯波更是出現了一種特有的豬油湯圓,它具有香、甜、鮮、滑、糯的特點,咬開皮子,油香四溢。
甯波的豬油湯圓有自身的一套傳承做法:先取用上好的糯米,在淘洗後,用清水浸泡一周,然後再細細水磨,入布袋榨幹。豬闆油剝皮,絞爛;取優質黑芝麻淘洗淨炒熟,舂碎,篩去殼,與白糖粉,闆油揉和,搓成小核桃大小的丸作為餡料。放入糯米粉中,搓成梅子大小的湯團,入沸水鍋中煮熟盛碗,再放白糖、桂花。這樣一碗豬油湯圓就完成了。
早年間,會做湯圓是甯波人家的“标配”,而且手藝都不差。在1900年的時候,甯波有一個人叫江定法,小名“阿狗”。因為家境貧寒,自小就在漁船上做幫工。
在阿狗18歲時,母親認為繼續在漁船上做幫工不是辦法,還是需要有一門吃飯的本事。于是阿狗到三北的順和祥當學徒。順和祥是一家賣南貨的鋪子,當學徒的日子其實也不好過,但很鍛煉人。阿狗聰明勤快,眼頭活絡,三年的學徒生活讓他掌握了許多做生意的竅門。特别是誠信,吃得小虧,才能有大的進賬。順和祥的掌櫃十分賞識他,想留他在鋪子裡,但阿狗有自己的想法。
回到家後,阿狗與母親商量,能否将制作湯圓的方法教于他,因為從小到大,街坊鄰裡對母親包的湯圓稱贊有嘉。如果能将湯圓作為賣點來開店,以後生意一定會大過順和祥。于是一家人合計了一下,将老宅置換,盤下一間位于城隍廟附近的攤檔,正式開始做起湯圓的生意。
阿狗為人和善,對做生意頗有天賦,将豬油湯團作為主打商品,再以酒釀丸子、豆沙丸子作為輔助産品一起銷售,還開發了荠菜、豬肉等其他餡料的湯圓。正是依靠着豐富的湯圓品種,到他攤檔吃湯圓的客人絡繹不絕。
大約過了5年的光景,阿狗的湯圓攤檔已經小有名氣了。他用攢下的錢,在開明街又盤了一間更大的店面,因為阿狗沒讀過書,也不會起名,于是直接用“江阿狗”作為了店名。雖然說名詞有些俗氣,但叫得響亮,且直指主題。
有一天,店裡來的一個老道士,一口氣吃了好幾碗湯圓,最後要結賬的時候發現錢不夠。阿狗見了說“四方讨生活的道爺也不容易,能到小店吃東西,也是看得起我阿狗,錢就算了吧。”
對此老道士很是感動。于是說“承蒙小掌櫃擡舉,這次我們也是有緣,貧道就送你一個店名吧。”于是拿出筆墨紙硯,直接寫了“缸鴨狗”三個字。這三個字正是取了取“江阿狗”在甯波話裡的諧音,“缸”同“江”,“鴨”同“阿”,通俗易懂。
最後老道士還畫了一幅畫,贈與阿狗。畫上為一狗一鴨,各站左右,當中畫有一巨大的米缸。
“此缸為聚寶盆是也,将此畫放于店鋪正堂之上,必能财源廣進”。老道士将畫交于阿狗之後,就飄然而去。至此,這個一狗一鴨一米缸的形象成為了店鋪的招牌。直到如今,如果在甯波的街邊看見這個标識,也就表示“缸鴨狗”就在旁邊。
從此,甯波開始流行起這樣一段俗語唱段:三更四更半夜頭,要吃湯團缸鴨狗。一碗落肚勿肯走,兩碗三碗上瘾頭。一摸銅钿還勿夠,脫落布衫當押頭。這正表明了甯波人對“缸鴨狗”的喜愛之情。而第一代掌櫃江定法從一介布衣,逆襲成為湯圓之王的故事,也成為了甯波的一個傳奇。
缸鴨狗這家老字号的店鋪,如今已然成為了一個連鎖店鋪,雖然說現在一些超市,還可以買到“缸鴨狗”的速凍湯圓,但還是那句話,中國的美食小吃,講究的是新鮮現做,想吃到最棒的湯圓,感受美食曆史的厚重,還是要去發源地的老店品嘗一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