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蛉蟲又名草蜻蛉,幼蟲叫蚜虱。草蛉是一種捕食性昆蟲,可能在木頭、玻璃、鋁合金窗戶等任何地方産卵。我國常見的有大草蛉、麗草蛉(小草蛉)、中華草蛉(中華通草蛉)、葉色草蛉、亞非草蛉等。
除少數種類外,大部分的卵有一條長長的絲柄,柄基部固定在植物的枝條、葉片、樹皮等上面,而卵則高懸于絲柄的端部。草蛉成蟲和幼蟲的捕食能力都很強,主要捕食蚜蟲、介殼蟲、紅蜘蛛和多種昆蟲卵,也捕食蛾類幼蟲。如在棉鈴蟲産卵盛期,每畝棉田放出草蛉卵3萬至5萬粒,從卵裡孵出的草蛉幼蟲就能捕食害蟲,四天後效果就很顯著。
,翅緣的毛多為黃色。
草蛉蟲蟲卵
草蛉蟲蟲卵
繁殖
草蛉的卵,在昆蟲中是較特殊的,除少數種類外,大部分的卵都有一條長長的絲柄,柄基部固定在植物的枝條、葉片、樹皮等上面,而卵則高懸于絲柄的端部,因此草蛉的卵常可躲避其它昆蟲的侵襲。有的卵呈數十粒集中在一片,如大草蛉的卵,有的則單獨散産,如麗草蛉和白線草蛉;還有的種類呈十餘粒一束。卵一般經過3-4天後孵化,剛孵出的幼蟲在卵殼上停留半小時到2小時,等到身體在空氣中變硬、變結實後再敏捷、靈巧地順着那個細細的絲柄滑下來。雌性草蛉成蟲都是選擇在蚜蟲密集叢生的地方産卵,幼蟲一孵出來,就能立即在附近捕食。
如果周圍缺少或沒有蚜蟲,兇殘的幼蟲就會互相殘殺,所以在人工飼養草蛉的過程中要多加注意這個問題。幼蟲一般有三齡,大約經過10天就能生長成熟,成熟的老齡幼蟲在停止捕食後,由尾部抽絲做繭化蛹。結繭大多在植物葉子的背面、樹皮下、卷皺的葉片上、枝杈間以及牆縫處等。預蛹期有長有短,如果是在越冬期前做的蛹,越冬代的預蛹期就可長達半年之久。 蛹期僅約八九天,羽化時它們用頭部将繭頂部的一個圓蓋頂開,慢慢地爬出來,過2-5分鐘後,再脫去體外的一層透明膠質膜。大約10-15分鐘後,經過一陣全身的扭動、爬行,那透明的大翅膀才慢慢地伸展開來。草嶺幼蟲消化道與直腸不相通,糞便都積存在體内沒有排出。當它們羽化後,第一件事就是排除體内積累的糞便。成蟲取食,主要是為性成熟補充營養。補充營養的食物,可以是動物性的,也可以是植物性的。當成蟲性成熟後,雌、雄間就開始進行交配。草蛉一生僅交配1次,但可以多次産卵。總産卵量相當可觀,例如一頭雌性中華草蛉在5天中可産卵1237粒,麗草蛉可産卵892粒。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的草蛉,如果延長光照,還可進一步使産卵量增加。夏季草蛉身體多呈嫩綠色,但少數以成蟲越冬的種類中,冬季時身體常變成黃色,當天氣逐漸轉暖後,體色又會變成綠色,這并非種類之不同,而僅是季節不同造成的。草蛉成蟲有着很強的趨光性,對光照長度變化的反應極為敏感,一個已經産卵的成蟲,如果處在短光照情況下,就會出現停止産卵的滞育現象。如果不改變條件,這種滞育就能維持長達2個月以上,但一等光照加長,馬上可恢複産卵。反過來,如成蟲處于長光照條件下時就不會出現滞育現象。所以在人工飼養草蛉時,常利用草蛉這一生活特性,給成蟲每天以16-18小時的長光照,這就使得草蛉在一年四季中都能不停地産卵繁殖。
一年可繁殖3代,以老熟幼蟲在繭内越冬。卵有長絲柄,十多粒集在一處象一叢花蕊。幼蟲稱為大蚜獅,頭部有3塊大黑斑,體長達12毫米。捕食棉蚜、桃蚜、麥蚜等多種蚜蟲以及棉鈴蟲的卵和小幼蟲等。是有益的昆蟲。已用于生物防治。
夏天,人們在田間漫步時,常可看到一類有着綠色而柔軟的身體,長着四個大而透明的翅膀的昆蟲,緩慢地飛翔于空中,這就是著名的滅蟲能手——草蛉。草蛉是一類捕食性昆蟲,屬于昆蟲綱的脈翅目。在全世界已知有86屬共1350種,據調查我國有記載的就有15屬約近百種,它們分布在我國南北各地。由于草蛉能夠有效而大量地捕食多種重要的農業害蟲,所以人們廣泛地開展了人工利用草蛉消滅害蟲的工作。例如河北省某果園, 1975年開始試驗用中華草蛉防治果樹紅蜘蛛為害,幾年來一直堅持不斷地進行室内人工飼養和野外釋放工作,至1977年就将防治面積擴大到100畝。通過釋放草蛉卵,有效地控制了果樹紅蜘蛛的為害,不但減少了農藥使用次數,節省了開支和勞力,而且提高了防治效果和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草蛉不但适于在野外進行人工釋放,就是在溫室和暖棚内,它們同樣有着明顯的治蟲效果。
例如1977年,在北京四季青公社試驗站,利用人工飼養的中華草蛉防治溫室内為害黃瓜的瓜白粉虱,就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草蛉種類雖多,但在我國常見的和目前已開展試驗做生物防治的隻有下列十種,即大草蛉、麗草蛉、葉色草蛉、多斑草蛉、粘蛉草蛉、黃褐草蛉、亞非草蛉、白線草蛉、普通草蛉和中華草蛉。那麼,這些草蛉都能捕食、消滅哪些害蟲呢?據初步統計有粉虱、紅蜘蛛、棉蚜、菜蚜、煙蚜、麥蚜、豆蚜、桃蚜、蘋果蚜、紅花蚜等多種蚜蟲,另外它們還喜歡吃很多種害蟲的卵,象棉鈴蟲、地老虎、銀紋夜蛾、甘蘭組蛾、麥蛾和小造橋蟲等的卵,都很适合草蛉的口味。草蛉是全變态昆蟲,每頭蚜獅一天可以吸食百十頭蚜蟲。有趣的是有的種類象亞非草蛉等,每當把害蟲吃盡吸光後,還把吸空的害蟲體殼背在背上,不停地行走。據統計,一頭蚜獅在整個幼蟲期消滅的蚜蟲平均可在七八百頭以上!
随着地理位置的不同,南北地區的蛉種組成多有不同,而且各地區的草蛉總發生量也有差異,黃河流域明顯多于長江流域和南方各省。每個蛉種在各地區蛉種組成中所占的比重各有不同,如東北三省的蛉種組成相同,其中以葉色草蛉占優勢,達47%~94%,中華通草蛉占36%以下。在黃河流域各省,以葉色草蛉、麗草蛉和中華通草蛉為優勢種,共占草蛉總量87%左右,其中以葉色草蛉為主,其次是麗草蛉。長江流域一帶,農田主要以中華通草蛉和大草蛉為優勢種,在湖北、湖南兩省,晉草蛉亦為常見種。而北方地區的常見優勢種葉色草蛉,除安徽、湖北兩省部分地區曾有報道之外,長江流域其他各省及華南地區至今未見報道。
我國南方沿海省區常見蛉種與内地區别頗大。廣州地區,其中以八斑絹草蛉、白臉草蛉(Anisochrysa sp. )為差草蛉屬之一種,目前僅在廣東省發現)和亞非草蛉等三種為優勢種,分别占所采标本總數(8998頭)的49.04%、20.17%和14.51%,其餘種類各占比例均在7%以下(魏潮生等,1980, 1987)。
草蛉蟲捕食蚜蟲
草蛉蟲是全變态昆蟲,一生中有卵、幼蟲、蛹和成蟲四種不同的形态,在卵期和蛹期的草蛉不能取食,捕食主要是在幼蟲和成蟲時期,其中尤以幼蟲期捕食量大,是消滅害蟲的主要時期。草蛉幼蟲長得醜陋,捕食兇猛,人們把幼蟲期的草蛉又叫做蚜獅。蚜獅十分活躍,雖然沒有翅膀,不能随意飛翔,但卻能不停地在植物上爬行,到處尋找害蟲捕食。蚜獅捕食害蟲或蟲卵,每頭蚜獅一天可以吸食百十頭蚜蟲。蚜獅主要的武器是生在頭前方的上、下颚,每當它們發現目标後,就張開上、下颚,把目标緊緊地夾住。上、下颚上生有可以使消化液流到害蟲體上的細溝,能溶解害蟲身體的液體順着颚上的細溝流到害蟲體上,害蟲身體的組織就會被溶解,而溶解的液體又馬上被蚜獅吸到肚子裡。就這樣,一頭害蟲最後隻剩下了一張空殼。草蛉的成蟲食性有所變化,像中華草蛉、亞非草蛉等就改肉食性為植食性,它們象蜜蜂和蝴蝶一樣,飛舞在花叢之中,吸食植物的花粉和蜜露。這時它們失去了消滅害蟲的能力,而另一些種類的草蛉則堅持肉食習性,仍以害蟲為食,像大草蛉、麗草蛉等,平均一天仍能吃一百多頭蚜蟲。
應用
1975年開始試驗用中華草蛉防治果樹紅蜘蛛為害,幾年來一直堅持不斷地進行室内人工飼養和野外釋放工作,至1977年就将防治面積擴大到90餘公頃。通過釋放草蛉卵,有效地控制了果樹紅蜘蛛的為害,不但減少了農藥使用次數,節省了開支和勞力,而且提高了防治效果和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 草蛉不但适于在野外進行人工釋放,就是在溫室和暖棚内,它們同樣有着明顯的治蟲效果。例如1977年,在北京四季青公社試驗站,利用人工飼養的中華草蛉防治溫室内為害黃瓜的瓜白粉虱,就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