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花粉随風飄散,蜜蜂采花授粉,都是遺傳物質轉移的途徑。農業生産中,雜交技術是對雜交品種優勢的利用,它是人類較早掌握并得以推廣的實現遺傳物質轉移的有效技術之一。A、B雜交,可以讓A、B的遺傳物質重新組合,後代可能獲得A和B的優勢性狀而趨完美。水稻雜交将該技術的利用推向高峰。
雜交技術的操作對象是整個基因組,雜交過程會産生大量遺傳物質的不定向轉移,形成多種難以遇見的後代性狀表現。人們再在這些性狀表現中進行選擇,選出農業生産所需的有利性狀。所以雜交技術中遺傳物質轉移量大,目标性狀命中率低,後代表現遇見性差。
玉米A品鐘穗子大、籽粒飽滿,抗性也很好,但是植株太高,容易倒伏;而玉米B品種的産量性狀不突出,但植株很矮。将A、B品種雜交,後代中會出現各種性狀表現的個體,有的穗子大、植株矮,但抗性差;有的抗性好、植株矮,但籽粒癟....總是不盡如人意。而隻有穗子大、籽粒飽滿、抗性好且植株矮的個體C才是優勢雜交後代,但這種個體在後代中的出現幾率是相當低的。
傳統雜交育種技術其實,天然的雜交就是轉基因的一種。昆蟲在花叢中輾轉,它其實就是一個轉基因的媒體;錦鯉也是不同顔色的鯉魚雜交形成的;紫色的玉米棒子旁邊種着白色玉米棒子,如果紫玉米的花粉随風飄到白玉米上,便得到雜交玉米。
因此,本質上轉基因和雜交是同一回事。雜交技術是通過成千上萬個基因交彙融合成的,同時轉移了許多基因,從而産生各類不同的後代,科學家從中選出了具有我們需要的性狀的作物。雜交與轉基因技術都改變了作物的基因,隻不過轉基因更加準确和迅速,不會改變作物的其他基因。轉基因和雜交,本質上是一回事。
天然雜交為現代生物科技提供了發展思路,現在我們的轉基因技術越來越高超,不僅可以發生在同一個物種的不同個體之間,也可以發生在不同物種的不同個體之間。太空物種,火箭搭載的種子經過太空輻射産生變異。把不同細胞融合在一起能雜交出新的細胞。這是一個創造變異,讓世界變得更加豐富的過程。
但實際上這些育種方式産生的變異都是随機的,為了獲得更多有益的遺傳變異,便于我們篩選和培育優良的品種(如改善農産品的抗蟲性和抗病性等),我們現在通過最先進的生物技術可以精準地定位我們想要的基因,培育出沒有環斑病的番木瓜、能抗蟲的優質棉花。
@子慧生态美食坊:通過以上文章可以得出:本質上轉基因和雜交是同一回事,天然雜交就是轉基因的一種。很多農作物,在自然界中随機就被雜交了,比如,文中提到的紫玉米和白玉米,還有錦鯉雜交過程。當然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類似這些農作物。希望科學家在利用雜交或是轉基因技術的過程中,改善抗蟲性和抗病性的同時能真正篩選和培育出優良的品種,給人類帶來實質性好處,而不是相反,人為制造對健康不利的東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