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到這位鎖匠,是陪室友去配鑰匙。當時隻覺得他小小的,孩子般的身軀,中年人的臉龐,皺紋也逐漸生長。我心裡湧上莫名的感慨,是天生的疾病,還是後來的意外,讓他是這副模樣。不由得一塊石頭重重的壓在心頭,讓我開始想象這位鎖匠背後的凄涼人生。
這是我與他的第二次正式見面。我也不會知道,正是這一次見面,讓我對這個一眼望去令人感傷的老師傅有了颠覆性的認知。
這一次相見,終于有了讓我仔細端詳他的機會。一身黑色,僅穿着兩件衣服,戴着一雙藍色袖套,舊舊的,有些地方的布料被磨得幾近破裂。
因為疫情原因戴着口罩,但從他僅露出的眼睛裡,就能給人無數的遐想與思考。在這兩個小小的窗口中,有被生活擠壓的辛勞,又有着不同于外表、似飽經歲月磨砺的堅韌。即便隔着口罩,我們也能從他的眼神感受到他的微笑自始至終從未停下。這開始一點點撕裂第一次見面時我對他的印象。
01
曲折輾轉,不過謀生
師傅姓李,今年已經四十很遠。或許是怕生,又或許是心裡有一道疤怕被别人發現。當問到他的過往經曆與家庭背景時,他隻是直視前方,語氣平靜,與我們沒有過多的交流與眼神交集。
李師傅的一生,已度過将近五十年的光景,和這個小鎖鋪栓在一起的時間便占了三十有餘,與衡師的感情也持續了三十年之久。
(小鎖鋪的一角)
新校區剛一建成落地,原先在老校區擺攤的他也跟随着衡師的步伐來到了這裡。和他的小鎖鋪一起,每天重複着一遍又一遍已經爛熟于心的操作,隻是上門的顧客不同,配換的鑰匙也不同。
鎖匠這份工作在如今其實并不流行,可想而知,李師傅一個月的收益也并不很高。開學季一個月大概能收入三千左右,可在開學的一個月之後都将成為淡季。
當談到對這份工作的感情時,李師傅沒有絲毫的厭倦之情,“但也不是喜歡。隻是生活所迫,沒有辦法。況且附近也很少有人會這手藝活了,沒人做我就做。除了這個活,我也不能做什麼其它活了。”
李師傅家中有九兄妹,自己是最小的那個。因為家中條件不好,在初中讀完後便辍了學。在幹鎖匠這份工作之前,還做過糕點一類的活。聽他說,并不隻是做糕點,還會有一些體力活,因為自己身體并不很好,最終開始了自己與小鎖鋪的一生之旅。
02
平凡人生,健康平安就好
“在這裡修鎖、配鑰匙的大部分都是學生,外面的人也有,但主要是服務你們學生。”也許是與同學之間的一種與生俱來的磁場,在衡師,李師傅也有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
他回憶起一位02年畢業的體院學長,聲音更有力氣,語調顯而易見變得高昂,“那個時候還在老校區,他總是會送水果來給我吃。現在在福建那邊。”
李師傅與在師院結識的朋友交談
結識了許多朋友,但是李師傅卻透露自己并沒有成家,“可能是緣分還沒到吧。但願還是有緣分的羅。”
李師傅一個人的生活非常簡單。每天上午十點來到小鋪開始一天的工作,中午十二點在食堂吃飯,傍晚六點半結束勞作,回到一個人的小窩。和大多數人一樣,在自己的私人時空裡,下了班,買菜、做飯、吃飯、打掃衛生、洗澡、洗衣服、睡覺。
“天天都是這樣過啊。沒什麼特别有趣的,就是平平凡凡,平平淡淡。現在理想的生活狀态,就是健康平安就好。”
在自己的小鎖鋪上,并不是時時刻刻都有顧客上門。在工作之餘,李師傅會看看手機,與大家聊聊天。最引起我們關注的應該是他哈哈笑着拿出來的那台收音機。
當我們聽說他閑暇之餘還會聽廣播時,李師傅毫不猶豫地從他的小鎖鋪下方掏出一台收音機。紅色的漆身,金黃的鍍邊,被拔出的長長的銀色天線,仿佛讓人一眼便回到了20世紀末的複古年代。對于我們這一輩而言,收音機實屬罕見了。
李師傅邊笑邊拿起它開始播放,像孩子向别人炫耀着自己獨有的玩具一般。聊起廣播李師傅就像解開了一道門鎖,一隻腳已經開始跨出房門,似乎我們的距離越來越近。他向我們介紹道,“最喜歡聽的就是“中國之聲”,幾乎每天都聽,聽的大部分都是新聞,就連在家裡看電視,也是看新聞居多。”
我們和李師傅一起聽起廣播來,此時落葉無聲風也無聲,鎖鋪周圍仿佛都靜了下來。他好像與剛剛的樣子又不一樣了,沉浸在收音機的聲音裡,思緒穿梭在廣播描述的外面的世界裡。
03
熱愛自由那就向着自由奔跑
和大城市的大多數人區别開來的,是李師傅上下班的交通工具——自行車。李師傅家在老校區附近,每天都是騎着自行車出行,連下雨天也不例外。自行車就停在小鎖鋪的前面,原來是一輛賽車。
原本我們以為,自行車隻是被當成一種交通工具,到後來我們才了解到李師傅最大的興趣愛好就是騎行。
騎自行車在李師傅的眼裡是一項不可被替代的運動。“騎單車可以到處去玩,想去哪裡去哪裡,自由!”他開始滔滔不絕,語氣也輕松了不少,眼神裡的光頓時閃爍起來。“除了上下班時間騎自行車,周末沒事也會騎車去外面轉轉。寒暑假也會騎車出去玩。”
在騎行的途中,李師傅認識了許多朋友,他還加入了一個騎行組。在寒暑假這種長時間自由的時間裡,他會和騎行組的朋友們一起約定好騎車出行。“我們還有專業的設備呢!頭盔、手套、眼鏡……騎車可以騎一整天,吃也在路上吃。哈哈哈哈……是非常潇灑哦!”
騎行夥伴來找李師傅交談當天的騎行趣事
這一輛賽車是李師傅的第二部車了,已經陪伴了他六年。他的交通工具一直都是自行車,直到2005年,自行車的意義在他心裡才發生了這樣的變化。或許也是在那一刻開始,李師傅一直都會是那個向往自由、熱愛生活裡的一切的逐風青年。
“騎車鍛煉身體,又低碳環保。多到外面看看,開闊眼界,生活還是很好的!”
李師傅說自己騎行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南嶽了。或許對于一個職業騎手來說這并不遠,可對李師傅而言,他在這一路看到過的風景、領略到的人文、結識到的夥伴已經足夠填滿他人生中因為各種原因缺失的幸福與美好。
04
樂觀淡然是最終的答案
在與李師傅交談的這個下午,我們遇到了一位來借打氣筒的同學。外國語學院的周同學邊給自行車輪胎打氣,邊跟我們叙述第一次與李師傅相識的場景。
“第一次我們來這裡找叔叔修單車,他說可能是沒氣了,便幫我們開始打氣。打完氣我們拿錢,但是叔叔不要,還說以後都可以來找他幫忙。後來我們便經常來這裡借打氣筒。他人很好,雖然看起來小小的,但是心很寬大。”
對面裁縫鋪的黃阿姨對我們說:“那個叔叔是真的很樂觀,人也很好,跟他看起來的不一樣。”
對于人生的态度,李師傅說:“不得不樂觀,不樂觀也得樂觀,面對生活嘛!”
我最初對李師傅的想象已經完全變成了碎片,重新拼接起來的是一個經受住生活的拷打卻仍淡然處世且熱愛生活的工匠師形象。
我們無從且無權得知李師傅從前的經曆,我們也不知道從前李師傅究竟是以何種心境生活着。但我們知道的是李師傅一定是會在自己被鎖進生活牢籠後為自己做精美鑰匙的人。
生命長河中,會有一把一把鎖被鎖上。所有被鎖後的至暗時刻,都會在自己努力打制的鑰匙轉動時一點一點被照亮。
-END-
文字:吳芯蕊
圖片:向蓉、譚瑤
編輯:吳芯蕊
審核:李紅祥
新浪微博 | 平凡雜記館
微信公衆号 | 平凡雜記館
--鹿鳴工作室出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