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瞬間】
萬衆一心 擊退病毒
2003年6月24日下午,原衛生部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在京舉行新聞發布會。世衛組織官員鄭重宣布:從即日起解除對北京的旅行警告,并将北京從“近期有當地傳播”的非典疫區名單中删除。
這一刻,無數北京市民心潮澎湃。非典型肺炎,這個悄然降臨并迅速蔓延的不速之客,終于在衆志成城的抗擊中頹然倒下。
北京将銘記這個春天,曆史将銘記這個春天。
突如其來的疫情曾為這座城市帶來危難、恐慌和悲壯,而在英勇的抗擊中,這座城市也凝聚了黨心、民心、軍心。衆志成城、和衷共濟、迎難而上的偉大民族精神傲然挺立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
非典期間,醫生“全副武裝”。
抗擊非典
沒有硝煙的戰争
2003年春天,當北京全市正在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和“辦一屆最出色的奧運會”兩大曆史任務闊步邁進之時,非典型肺炎這個“不速之客”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向北京襲來。
3月初,北京發現首例輸入性非典病例;4月20日,北京報告非典病例339例;4月27日,北京非典病例累計突破1000例;4月29日,當天新增病例達到創紀錄的152例;5月7日,北京非典病例累計突破2000例……面對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北京市委、市政府帶領1300多萬市民直面危機,迎難而上,對非典展開了一場堅韌、頑強、壯烈的阻擊戰。
曆史何其相似,曆史又何其不同。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曾擔任應對處置工作專家組組長的梁萬年,曾一度收藏起18年前那段痛與感動并存的歲月。而當他又一次回眸,依舊回憶如潮。
臨危受命後提出預測
2003年4月21日,正在外地出差的梁萬年接到通知,第二天下午3點前往北京市委大樓。時任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的梁萬年,正在為編寫《衛生事業管理學》教材而奔波調研。一夜之間,他趕回北京,被任命為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那是非常意外的,畢竟之前我隻是一個老師。”梁萬年說。
意料之外,其實也在情理之中。身為首醫大研究生院院長、公共衛生與家庭醫學學院院長、衛生管理與發展學院院長、《中國全科醫學》雜志主編,梁萬年這個“讀書人”在傳染病防治和公共衛生領域,絕對稱得上是專業和權威。此時,對疫情走勢及防控形勢的準确研判是全城百姓最關切的問題,梁萬年從鮮為人知的學術領域走到公衆面前,成了疫情防控的前鋒。
梁萬年回憶,北京市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揮部就設立在北京市疾控中心,他在那兒一住就是3個多月。梁萬年和團隊做出了兩個在當時看來很“大膽”的預測——4月底,北京疫情正處于“高峰平台期”,平台期将維持兩周左右。“這是一個流行病學術語 ,即疫情不會再上升了。”這個預測不僅極大提振了抗疫的信心,對于政府在保障物資的準備和醫療資源的配置上,也給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決策依據。第二個預測,則是疫情“拐點”。梁萬年和團隊預判,5月4日至10日北京疫情将進入快速下降期,之後穩定在一個低水平鋸齒狀波動期。
這兩項預測被精準“兌現”。到了預測的節點,新增病例數字真的一天天降下來。“其實不是我們預測的精準,而是北京做到了。”梁萬年說。
小湯山醫院堪稱奇迹
梁萬年回憶,北京市屬醫院中最早收治非典患者的是北京佑安醫院,到4月已是全市救治患者最多的醫院。早期,非典患者多被收治在定點醫院,如地壇醫院和當時的北京胸科醫院(如今的北京老年醫院)等。
然而,問題很快顯現出來。非典患者一般病情較重,傳染病專科醫院在危重症的救治上顯得乏力。怎麼把重症救治的能力快速提高上去,是緊要的問題。
“當時,坐落在北京西郊的胸科醫院已經進行了病房改造,但在實際救治過程中還是感覺不夠。”梁萬年苦苦探索解決方案,最終他提出,應把大型綜合醫院改造成具有急性傳染病救治能力,能夠收治重症、危重症非典患者的醫院。經過對病例增長速度和重症比例的預判和分析,專家組決定對北京宣武醫院和中日友好醫院第一批實行改造。“當時,很多重症患者集中收治在宣武醫院和中日友好醫院,全市優質的學科力量都集中在救治重症患者上。”
小湯山醫院的建設則被世衛組織專家稱為“醫學史上的奇迹”。梁萬年回憶,建設小湯山醫院的決策是4月22日做出的,當晚接到任務後,市建委連夜召集人馬,23日一早開進工地。短短7天,非典定點病房建設完成,5月1日第一批病人住進小湯山。“當時,部隊醫院的醫務人員整建制抽調過去,及時解決了迫在眉睫的患者收治難題,起到了醫療救治壓艙石的作用。”
“北京守住了大門”
2003年6月24日,世衛組織官員宣布了北京“雙解除”的消息,億萬人為之歡騰。梁萬年印象最深刻的是為慶祝抗擊非典取得勝利,北京市還專門組織了一場足球賽。
北京的醫務人員組成了一支“首都衛生隊”,外國大使館組成了一支“萬國聯隊”,在工人體育場展開對陣,梁萬年擔任門将。第二天,一張照片登上了各大報紙的版面,畫面上梁萬年正魚躍而起,将足球撲出球門,标題則是“北京守住了大門”。回憶起這件往事,梁萬年臉上不禁露出了笑意。
“從公共衛生領域學者的角度來看,抗擊非典過程中許多做法和經驗,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得到了延續和升級。”梁萬年說,抗擊非典過程中,東城區建立起網格化責任管理體系,在當時讓人眼前一亮,起到了良好的防控效果。而這樣的管理模式在新冠疫情的防控過程中得到了推廣,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從抗擊非典到抗擊新冠,國家在傳染病防治和公共衛生領域取得的巨大進步讓梁萬年感到欣慰。“當然還有可以完善的地方,比如:如何做到更加精準的防控,如何提高檢測的準确性和靈敏性,如何進一步對人群和地區進行區分管理……這些地方都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有待科學技術的進步來推動。相信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指引下,将來會做得更好。”梁萬年說。
即将奔赴小湯山醫院的北京軍區總醫院醫療隊醫護人員與親友揮手告别。
【記者手記】
“抗疫”更加從容
在北京西郊,北京老年醫院蒼蔥的松林下,有一座斑駁古舊的低矮建築。它是共和國的“同齡人”,因為獨特的造型,醫院的職工都叫它“飛機樓”。在18年前,如今的北京老年醫院還是當年的北京胸科醫院,而這座“飛機樓”曾是收治非典患者的隔離病區。
2003年春夏之交,一個北航的大學生病情治愈了,即将出院。27歲的護士紀冬梅一進病房,他就興奮地說,“護士,我就要出院了!”
陽光透過玻璃窗照進病房,灑在年輕人的臉上。由于戴着口罩,紀冬梅看不清他的面容,“心裡隻有一個感覺,他好年輕!”她握了握大學生的手。“好好活着,出院以後好好享受新的人生。”說着,淚水順着紀冬梅的護目鏡流下來。從那以後,她再也沒有見過這個年輕人,但那個瞬間卻一直留存在她的心底。
在此後的18年中,這座有着70餘年曆史的建築,曾作為醫院的一病區、體檢中心幾易用途。在新冠疫情暴發後,它又成了醫院核酸檢測的場所,再度變成了疫情防控的戰場。
如今,順着核酸檢測的流程路标再度走進“飛機樓”,曾作為隔離病區的結構依舊呈現在眼前。隻不過,一間間病房的标志牌已經改成了咨詢室、預約室、處置室;18年後的這場疫情防控戰,也變得更加從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