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年,南方的楚國人接受西周王朝的封号,成了臣屬諸侯國,中原地區始終将它視作“蠻夷之邦”。春秋前期,楚國在武王、文王、成王、莊王時期,勢力和影響力迅速發展,成了中原諸侯們的心腹大患。
楚國在政治上專任王族,向來有排斥賢能之士的現象,所謂“楚材晉用”便是如此。到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無不任用賢才進行改革,以求富國強兵,因而由貴族制度逐漸發展中央集權政體的官僚制度,唯有楚國例外。
楚國的政權,出自楚國王族及其分支所形成的大世族,到了戰國時期他們仍舊相當排外。當楚王力量強大時,執政的公子自然是支持楚王的,但是當年幼的國君即位,或是國君實力較弱的時候,王權自然旁落。
《東周列國·春秋篇》楚莊王劇照
楚國用人唯“親”的執政政策,固然使王權得到鞏固,但是排斥賢能之士,卻使得楚國在政治方面陷入保守和被動。
例如楚悼王時期曾經任用吳起變法,可惜為時隻有一年,楚王就過世了,吳起被楚國貴族們亂箭射死在楚王屍體旁邊。從此,異國的賢能之士在楚國根本得不到重用,就連蘇秦和張儀也碰得一鼻子灰。
楚懷王執政的時期,是戰國中期,楚國的貴族在政治方面日趨保守,生活極度奢侈,他們反對任何形式的改革,目光短淺又瞧不起外來的賢者。而楚王的專制王權一直在擴張,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楚王的意志就是法律、命令,無須和任何人商量。
例如楚懷王就因為自己的随意和憤怒貿然興師,不斷戰敗之下,使得楚國國勢日漸衰弱,終究導緻楚國走向滅亡之路。
《東周列國·戰國篇》吳起劇照
當然,楚國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楚懷王的悲劇極大原因是來自于其性格上的缺失,當然其他的國君也有弱點,如齊宣王“好高人以名”,意思就是說齊宣王具有好大喜功的性格,喜歡讓自己的名字高于别人之上。有人便利用齊宣王這個性格上的缺失,勸楚國與齊國聯合推薦甘茂出任魏相,以齊宣王愛當老大的個性,可想而知,他一定會很高興。如果魏國不同意,楚國便可以坐山觀虎鬥,齊宣王果然中計。
但是相較于其他的國君,楚懷王一直以昏君的形象示人。他在對外政策上一直反反複複,并無明确而一貫的主張,時常受人左右,時而親秦,時而親齊,将盟約視為兒戲。
《芈月傳》楚懷王劇照
秦國自始至終運用“外連橫而鬥諸侯”及“遠交近攻”的手段,在外交及軍事上配合得宜。但是楚國在對外政策上沒有一貫的主張,時而合縱親齊,時而親秦自保,從中獲利,尤其是在對秦的方面連連受挫,究其原因在楚懷王缺乏大一統的思想,錯失合縱抗秦的機會。
楚懷王二十一年,秦國取韓國之宜陽,楚懷王原本打算去救宜陽,陳轸勸楚懷王沒有必要去救援,于是宜陽被秦軍攻下。
我們都知道,宜陽是秦國入中原的咽喉之地,又在楚國的北方,可以有效遏制楚國。楚國本合于韓國,卻因為不願意得罪秦國,而不願意為了宜陽而戰,不僅韓國沒有得到楚國的助力,楚國作為盟國卻态度消極,也影響了其聲譽和信譽。
楚懷王二十六年,楚國在藍田一戰敗得很慘。秦國已經先攻取了漢中,又在藍田打敗了楚軍。此時韓國、魏國又趁機偷襲,楚國疲于奔命。齊國、魏國、韓國打算攻打楚國,又擔心秦國會來救援,于是有人向薛公獻策:誘騙楚國答應與三國合力攻秦,以合攻能收回藍田及以前失去的土地作為誘餌。
楚懷王果然貪利,無視這幾次敗仗下來,楚國軍隊和國庫已經相當疲憊的情況,答應和三國結盟。沒想到三國實際攻打的是楚國,而秦國也不出兵相救了。由此可見,楚懷王在政治方面沒有一貫的主張,緻使其容易受人左右而政策搖擺不定。
《大秦帝國》楚懷王劇照
楚懷王喜歡别人阿谀奉承,在外交方面受了張儀不少欺騙,在内政方面身邊環繞的小人也因此獲得不少利益。喜歡逢迎、利令智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楚國與齊國絕交,隻得到了六裡的土地,卻在“丹陽之戰”中差一點亡國。
楚懷王見利忘義又忘危的事迹可不止一件。張儀曾經提出以驅逐昭睢、陳轸這兩位賢才為條件,歸還鄢地、郢都、漢中。沒想到楚懷王聽了之後相當高興,打算以賢才交換土地。可見楚懷王好利不好賢士。陳轸善于謀略,對三晉之事又很熟悉,如果驅逐了他,楚國就沒有了謀臣;昭睢善于管理指揮,如果驅逐了他,楚國就沒有了管理人才。
楚懷王表現在外交方面的無能,主要是沒有一貫的策略;表現在内政方面的無能,主要是容易聽信謊言,受人左右,而最大的弱點在于人才智庫方面的缺乏。秦國有許多富有才幹的外國人才,善于權謀之術,但楚國實施鎖國政策,人才缺乏而王又夜郎自大,以緻于楚懷王在各項重要決策上鮮少有正确的判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