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這句話還有前半句,跟一次著名戰争有關,你知道嗎?我們常說“民以食為天”,這是一個成語,也是一句俗語,意思很簡單,就是說老百姓以糧食為自己生活的根本。但很少有人知道,“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是精簡版,原話是“民人以食為天”,并且這句話也不是獨立存在的,它還有前半句,是“王者以民人為天”。
那這句話出自哪裡,背後又有着怎樣的故事呢?
出處
話說秦末漢初有三個人,郦食(yì)其(jī)、陸賈、朱建,三個都是劉邦的人,共同特點是嘴炮無敵,能把活人說死,把死人說活。捎帶提一嘴,這個朱建号平原君,大家不要把他和戰國四公子那個平原君趙勝搞混淆了。
由于三個人共同的屬性,所以司馬遷在作《史記》時,就把他們三個合為一傳,在《史記·郦生陸賈列傳》中,寫到郦食其的故事時,他說了這句話:
“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
理解起來很簡單,君王以老百姓為國家的根本,老百姓則以糧食為生活的根本。
這兩句話很簡短,卻有着十分深刻的含義,他說透了一個國家及其人民賴以為生的本質。君王以人為本,人民以食為本,要知道,在中國古代,長期都是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在那樣的體會環境下,能意識到這一點,是需要有非常深刻的洞見能力和思想的。
古代很多賢明之士,都反複強調老百姓對國家基本盤的重要性,孔子講仁,就是要統治者對百姓仁慈;《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也說:“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這裡的水就是指百姓,舟則是指君王。
縱觀古代王朝興衰,沒有那個朝代滅亡,不是因為老百姓民不聊生,才被迫起義,推翻無道君王。
郦食其
郦食其是劉邦的說客,他小時候家裡十分貧寒,寒窗苦讀十年,結果隻當了一名看門的保安,但是他為人十分狂,當地人們稱他為狂勝,所以雖然地位低賤,也沒人敢拿他怎麼樣。
後來陳勝吳廣起義,郦食其知道機會來了,但他并沒有立馬跳出來追随陳吳,而是靜觀其變。知道劉邦帶兵來到陳留,郦食其才從山中走出來,跟随劉邦。他一出場,就幫助劉邦攻克陳留,得城得糧,可把劉邦高興壞了,封他為廣野君。
秦國有4個最重要的要塞,分别是函谷關、蕭關、大散關,以及武關,被稱為“秦之四塞”,足見其重要性。劉邦攻秦時,帶着大部隊來到武關,又是郦食其站出來,勸降秦軍,使得劉邦軍不戰而勝,順利攻入鹹陽,滅掉了秦朝。
在後來的楚漢争霸中,郦食其遊說六國,為劉邦取得最終勝利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當劉邦和項羽打得最難解難分時,劉邦都準備撤退的情況下,又是郦食其給出了重要建議,才拿下了當時關東地區最大的糧倉——敖倉。
這就是著名的成臯之戰,也是一場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
成臯之戰
當時,劉邦據守荥陽、成臯兩地,在荥陽有座山,名叫敖山,山上有一座小城,是秦始皇所建,專門用來儲藏糧食,以便随時戰鬥。這個地方非常重要,不僅是糧倉,也是古代漕運時重要的中轉站。
而成臯呢,是一個關卡,你可能不太熟悉,但說起它的别稱,你一定非常熟悉:汜水關、虎牢關、古崤關,就是大名鼎鼎的虎牢關,劉關張三英戰呂布的地方,是洛陽東部的門戶。
劉、項兩家在這裡擺開了陣勢,對他們來說,成臯之戰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戰,在此之前,項羽一直不把劉邦放在眼裡,因為劉邦實在太弱了,霸王怎麼會把他放在眼裡?劉邦天天被項羽按在地上摩擦,然後吊起來打,毫無辦法。
劉邦已經完全沒有心思打下去了,這樣打下去,随時都可能嗝屁啊,幹脆把成臯讓給呂布,我回家休息一下,重振兵馬來日再戰好了,于是他去問郦食其的意思。
郦食其一聽連連搖頭,說:“老大,君王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敖倉是天下糧倉,你要放棄成臯,不等于把天下的人民都讓給項羽嗎?如果失去成臯,恐怕今後再也無力跟項羽一戰了!”
劉邦聽後,覺得郦食其說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調動兵力,加強防衛,一副死磕到底的樣子,手下士兵看到主帥這麼有信心,不由士氣大振,待到後來跟項羽開戰時,雖然兵馬不如項羽多,也不如項羽精銳,但還是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筷子——民事食為天
除了郦食其的故事,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根筷子也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筷子,是中國人自古至今都沒有變過的吃飯工具,兩根竹棍就是一雙筷子,在易卦中,二數先天卦為兌卦,兌就有吃飯的意思,《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
兌字,從人、從口。
另外,筷子形狀是直長、尾部方、頭部圓,易卦中圓為乾卦,乾為天。筷子用來吃飯,筷頭入口,為天,這不就是“以食為天”的意思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