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陝西和河南關于炎黃故裡的争奪十分激烈。炎帝、黃帝是中國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但他們距離我們已經有了5000年,他們的活動軌迹已經難以尋覓。不過,陝西方面認為黃帝位于陝北一帶,認為炎帝位于渭河上遊;河南則針鋒相對,認為炎帝、黃帝分别位于拓城、新鄭。那麼,到底誰的理由更加充分呢?
一,陝西說的主要依據陝西說的主要依據的是《史記》《左傳》《山海經》《國語》等比較古老的史料。根據《國語》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這裡的姬水和姜水卻是難以考證的。但是,從古代民族的活動可以大概看出其活動範圍。
首先說炎帝吧。炎帝來源于神農氏,傳說是中國最早發明農業的部落,其姓為姜。古代的“姜”也就是“羌”,炎帝是從古羌族中分化出來的一支農耕部族,早期的活動範圍基本處于渭河流域。《大明一統志》考證得出:“姜氏城:在寶雞縣南七裡,城南有姜水。”周宣王曾經在山西被姜氏之戎擊敗,《史記·周本紀》記載:“王師敗績于姜氏之戎。”
東亞族群的遷徙路線
再來看黃帝。黃帝為軒轅氏或者有熊氏,為遊牧民族,傳說黃帝族最早學會冶煉銅,因而軍事力量比較強。從中國出土的文物來看,中國最早的銅器基本分布于甘肅等西北一帶。黃帝為姬姓,後來的西周、北狄也是姬姓。周人發源于渭河上遊,北狄活動于陝北、鄂爾多斯一帶。
《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又有《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實際上《山海經》記載了許多關于黃帝的事情,可以參考我的文章《山海經·西山經解讀:古雍州之地,黃帝居住的地方》。
《山海經·西山經》解讀:古雍州之地,黃帝居住的地方
曆史教材地圖冊中的地圖
炎帝和黃帝原本是兩個部族,後來經過阪泉之戰而統一,從此兩大部族相互通婚。周人就是炎帝二族通婚而形成的,《史記》載:“周後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喾元妃”。周人的父系祖先為姬姓,母系為姜姓。姜太公為何能夠成為其三公之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是周人的母系貴族。
從以上的資料來看,黃帝活動于黃土高原一帶,炎帝活動于渭河流域一帶。總體上來說,甘肅、甯夏、青海、陝西、山西都是炎黃二帝的活動範圍。早在春秋時期,秦國就在陝北祭祀黃帝,前422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專祭黃帝”。司馬遷的《史記》記載黃帝陵在陝北橋山,“黃帝崩,葬橋山”。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在橋山修建黃帝衣冠墓,這個活動就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黃帝陵
二,河南說的主要依據河南說并沒有多少可靠的史料依據,唯一的史料依據是寫于西晉的《帝王世紀》,這本書的文獻價值當然是遠低于《史記》《左傳》《國語》等書。《帝王世紀》中将中國古代傳說的各個部族首領的都城都一一寫下來,包括伏羲氏也在内。地《帝王世紀》的這些說法沒有依據,又寫得如此詳細,其真實性也就值得懷疑了。
《帝王世系》記載炎帝的都城在陳,也就是淮陽;黃帝的都城在新政或者河北的逐鹿。注意,《帝王世系》也沒有明确黃帝的都城在哪裡,隻是說:“黃帝都涿鹿……陂泉地又有黃帝祠,皆黃帝戰蚩尤之處也,或曰黃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可見,《帝王世系》比較贊同皇帝都逐鹿,而新政隻是記下了其他人的一些看法,所以用了“或曰”,意思為有人說。
後來的《續漢書·郡國志》《水經注》《括地志》《太平禦覽》《大明一統志》也都沿用了《帝王世系》的說法。那麼河南新鄭的黃帝陵是如何來的呢?現在百度百科上說古代新政這一帶有黃帝廟,最早出現于漢代,後來又不斷重建、修繕。實際上今天的黃帝廟是在1991年将原地的道教廟宇“祖師廟”改造而來。而新政選擇農曆三月三祭祀黃帝,其時間來源于三月三祭祀祖師廟中供奉的真武帝。
祖師廟
河南也堅持認為炎帝之都位于河南的拓城,其主要依據也是《帝王世系》。帝王世系記載:“神農氏,姜姓也……位在南方主夏,故謂之炎帝都于陳”,這裡的陳也就是古代的淮陽之地。
相對比而言,河南說在史料上是十分脆弱的,隻有一本在史學界拿不出來的《帝王世系》,而陝西方面有《史記》《左傳》《國語》《山海經》等更加原始的史料,說服力當然更強。在遺址上,陝西的黃帝陵也有了2000多年的曆史,而河南隻有30年的曆史,因此陝西也占據絕對的優勢。
結語:實際上,無論是陝西說還是河南說,都是無法确切地指明炎黃故裡在哪裡。根據史料的記載,炎黃二族早期在北方活動長達300年,其部族遷徙路線涉及到了整個北方地區。我們很難知道炎帝、黃帝二人出生于哪裡,定居于哪裡,交戰于哪裡?不過,從種種的資料可以表明,炎黃二族的活動區域大緻處于黃河上遊,而河南處于黃河下遊。所以,陝西說能夠占據更多的優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