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沈奕斐。
這段時間後台一直有私信,希望我談談雞娃問題,确實現在“雞娃”已經成了一個讓我們全社會焦慮的問題。
什麼是“雞娃”先給大家普及一下什麼叫“雞娃”:“雞娃”就是給孩子打雞血,讓孩子不停的學習補課,要拼搏,考取好的成績。
其實以前是沒有“雞娃”這個概念的,但現在不僅僅有“雞娃”這個詞,還有很多其他對應的詞,比如“青蛙”、“牛蛙”、“小蝌蚪”、“原版娃”等等。
我們家的孩子在小學階段都屬于小蝌蚪,都不怎麼上課外培訓班,到了初中,他們就變成了青蛙,比較普通的孩子,有自己的學習節奏。
但我覺得不管怎麼樣,兩個孩子都是非常非常可愛的。
在這個階段,我看到了“雞娃”還出現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雞娃”越來越低齡化,甚至0-3歲的時候,“雞娃”就已經開始出現了。
我在網上看到過很多2-3歲雙語早教的日程表、周計劃,都特别詳細,密密麻麻安排好了孩子的行程。
網上還有一個笑話:
有人問:孩子四歲,英語詞彙量隻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夠?回答說:美國肯定夠了,但是在北京海澱區是不夠的。
我每次看到這樣的笑話,就覺得人民群衆真是很有智慧。甚至還有人說,五歲娃就活成了中考生,像這樣的例子其實越來越多。
所以你會發現,近期我們國家也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去取締那些給0-6歲孩子提供語數外培訓的機構。
摘自《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
實際上就是因為各種專家,包括我自己,大家都不太認同這種“雞娃”的方式,尤其在孩子很小的年齡段。
但是很多家長經常會說這是形勢所迫,沒有辦法,所以今天我也想聊聊看,在“全民雞娃”的形勢下,我們應該怎麼辦?
為什麼我不支持“雞娃”首先從我們的研究角度講,我們可以看到“雞娃”的結果常常是不盡人意的。
因為相比較20多年前,今天我們的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時間、精力、金錢都要比過去更多,我們可能更努力。
可是我們今天的孩子成長,其實從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等方面,都出現了一些問題。
所以有很多的專家、教育工作者都在反思“雞娃”的問題,我們也可以看到有很多的研究告訴你雞娃會有哪些不同的後果。
我自己是做家庭教育、家校互動研究的,所以我特别清楚地知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其實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體系。
學校教育,它最主要完成的任務是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
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時候,它是可以用追求效率的方式,用量化的标準去追求的。
而且學校總是會有一些選拔的層面的,所以優秀的孩子可能會被老師更看重,學習成績好的孩子能進到更好的學校,這是學校體系。
家庭最主要完成什麼功能呢?是情感支持和人格培養。
你想想看家是什麼?家是港灣。也就是說我們孩子在外面拼搏回到家的時候,希望從父母身上獲得的是情感支持的力量。
家長要去完成的孩子的人格培養,也不是唯分數論,不是叢林法則,不是說你成績好就變成什麼都好了,我們其實要給他一個完善的人格。
我們在教育的時候也不是采用集體化的模式,我們就隻有一兩個孩子,所以我們可以采用個性化的教育。尤其在家庭裡面,絕對不是選拔機制的,它是個愛育機制。
所以不管孩子成績好不好,其實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愛都是不變的。
如果你看到學校教育跟家庭教育的不同,你就能意識到為什麼我們今天的家長進入到學校培訓的領域去“雞娃”,他們會出現那麼多的挫敗感。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自己其實也清楚地認識到,身處這樣的環境,你要去抵抗“雞娃”潮流特别艱難。
因為每一個爸爸媽媽都很希望孩子成功,希望孩子能走得比别人更順利,這是作為父母來講與生俱來的。
但是我們父母即使有那樣美好的願望,我們希望孩子成績好,也請不要忘了我們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情感教育和人格培養,這兩塊是同樣需要花時間的。
尤其是針對小年齡段的孩子,0-6歲是他情感教育特别重要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奠定了他自己未來的安全感。
所以我們經常有句話說,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但是美好的童年會去治愈一生。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的情感教育是如何能夠給到足夠的支持,對孩子成長是特别特别重要的。
如果你回到家裡,隻有兩個小時和孩子在一起,卻隻關注他的學業,這一定會壓縮掉那些情感支持和人格培養的内容。
因為情感就是需要花時間的,我們一起去共享一些無聊的事情,一起玩一起哈哈大笑,有能量才能做到情感教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