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淬青春之火鑄民族脊梁

淬青春之火鑄民族脊梁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4 04:07:45

淬青春之火鑄民族脊梁?記者 尹莉莉在制造強國的蒼穹下,有這樣一群血液裡流淌着發動機柴油的虎狼之師、鋼鐵團隊,他們腳踏實地仰望星空,成長為中國裝備制造行業領軍企業的濰柴集團,在發動機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挺起了我國商用車自主創新發展的脊梁,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淬青春之火鑄民族脊梁?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淬青春之火鑄民族脊梁(用生命鑄造國之重器)1

淬青春之火鑄民族脊梁

記者 尹莉莉

在制造強國的蒼穹下,有這樣一群血液裡流淌着發動機柴油的虎狼之師、鋼鐵團隊,他們腳踏實地仰望星空,成長為中國裝備制造行業領軍企業的濰柴集團,在發動機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挺起了我國商用車自主創新發展的脊梁。

在濰柴邁向世界一流的征程中,在濰柴鍛造國之重器的科技創新路上,湧現出一大批敢為人先、銳意創新、無私奉獻的優秀科技工作者。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們将科技報國作為畢生信念,把青春熱血乃至生命奉獻給了摯愛的事業,他們跨越的每一道難關,都成為開啟中國裝備制造未來的鑰匙;他們堆砌的每一塊磚石,都将為鑄造國之重器築牢根基,成為濰柴動力奔騰不息的強勁“引擎”。

用奮鬥擦亮青春底色

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而此前,發動機是我國的一個産業短闆,濰柴的夢想就是要把發動機做強。從2002年提出要将發動機做成中國的“英特爾芯”開始,濰柴在不斷的“造夢—追夢—圓夢”中實現了一次次的跨越,已經從偏隅山東濰坊的單一發動機工廠,發展成為一家跨領域、跨行業經營,擁有動力系統、智能物流、商用車業務、工程機械、豪華遊艇、金融服務六大業務平台的國際化集團。

今天,濰柴不僅有張紀元這樣的資深專家,更有一批又一批“老中青”接力的科技工作者,前赴後繼、孜孜以求。還有的,為了他們摯愛的科技事業,用奮鬥擦亮青春底色,甚至奉獻了寶貴的生命。

在他們當中,有用生命捍衛濰柴中國動力第一品牌榮耀的“三高”試驗隊隊員;有為我國突破電控核心技術、打破國外壟斷作出了重要貢獻的濰柴原電控所副所長趙中煜博士;有用生命與時間賽跑,為林德液壓國産化落地作出了突出貢獻,赢得了德國專家和行業客戶的尊重的林德液壓工程師楊國玺。

為有犧牲多壯志。他們的人生定格在了最美好的青春年華,他們用生命書寫了濰柴人勇攀科技高峰的壯麗篇章!他們所代表的“濰柴青年科技創新團隊”,是濰柴科技創新的一面旗幟,是濰柴精神的一個縮影。在他們的身上,集中體現了新一代80後、90後濰柴青年科技工作者報效國家、奉獻裝備制造業的家國情懷。

為世界上一流的發動機把好最後一關

2005年,我國第一台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藍擎”動力在濰柴誕生。為了推動藍擎盡快批量生産,國内第一支“三高”試驗隊在濰柴成立。

十五年過去了,在時間裡藏着怎樣的答案、醞釀怎樣的奇迹?

十五年來,這支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由優秀青年科技人員組成的“三高”試驗隊,在“三高”地區的時間累積超過2000天,進行了260個發動機品種的試驗,采集和标定了幾十萬組數據,建立了獨一無二的發動機數據庫。

一次又一次在最艱難的極限生态條件下采集數據、捕捉問題、排除故障,尋找着動力總成的最佳平衡點。正是基于這些極限試驗,濰柴發動機的各項技術指标,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有很多人問過我:為什麼要進行‘三高’試驗?當然是為了‘做世界上最好的發動機’這個濰柴人不變的夢想。”個頭不高,有些安靜的濰柴“三高”試驗隊隊長呂文芝堅定地說。

實現這一夢想,不僅要有先進技術,更要讓發動機經曆各種嚴苛的試驗,其中,檢測其在高溫、高原和高寒區域的“三高”極端環境中的表現尤為重要。這是發動機研發的最後一環,對新款發動機能否第一時間極具競争力地占領市場至關重要。

每年的“三高”試驗,不僅檢驗着發動機的性能極限、更是考驗着隊員的意志極限。

十五年來,這支由電控工程師、設計工程師、應用工程師和試驗支持人員組成的“三高”試驗車隊,輾轉三地,被稱為“反候鳥”隊伍。

每年最熱的時候,人們總喜歡到涼爽的地方避暑。而“三高”試驗隊的年輕人,卻選擇到中國最熱的地方——新疆吐魯番的火焰山進行高溫試驗。這裡的空氣溫度高達50多攝氏度,地表溫度高達82攝氏度。熱浪襲來,令人喘不過氣來。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一待就是一個多月,為的就是獲取在如此極限的高溫環境下,發動機動力性和可靠性俱佳的試驗數據。隊員們自豪地說:當年,孫悟空在火焰山用芭蕉扇為唐僧取經保駕護航;今天,濰柴“三高”試驗隊用超人的意志和精準的數據為發動機征服高溫保駕護航。

熱還不是最苦的,高寒試驗更是辛苦。

黑龍江黑河是我國最冷的地區之一,最冷時氣溫達到零下40多攝氏度。淩晨四五點鐘,是一天之中溫度最低的時候,灑水成冰,也是檢驗發動機低溫性能的最佳時間。每一名隊員的手、腳和臉上,都長過凍瘡。标定工程師在操作筆記本時根本不能帶手套,幾個小時下來每個人的手指都凍得像胡蘿蔔,通紅僵硬,疼痛難忍。

為了尋找最嚴苛的低溫寒風環境,他們同時将目光轉向了内蒙古海拉爾。海拉爾地處呼倫貝爾大草原的風口位置,低溫經常突破零下40攝氏度,風力達到6級;刺骨的寒風刮在身上就如同刀割一般。

2018年冬天,他們進行一款國六發動機的低溫試驗時出現了管路結冰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名隊員趴在車底下,卧在雪地上,一口氣布置了十幾個傳感器。為了加快進度,他摘掉了手套,結果一不小心,碰到零下40攝氏度的車架子,手上瞬間就被粘掉了一層皮。因為太冷了,他當時根本沒感覺,等到暖和過來,被粘掉皮的手就一陣陣鑽心地疼。

為了盡快解決管路結冰問題,隊員第一時間與濰柴技術攻堅團隊反複溝通測試方案。為了跟市場搶時間,呂文芝他們提出一個大膽的解決方案:突破傳統,優化控制邏輯,緊急升級控制軟件。經過測試,他們成功了!這一創新方案,讓國六發動機快速投放市場提前了一年的時間,并為客戶交付滿意的産品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再試一次,再爬高一點,再多拿回一些更有價值的數據

如果說高溫和高寒考驗的是人的意志,那麼在高原上不僅要考驗隊員的意志,更是挑戰生命的極限。試驗的海拔高度通常在3500米以上,最高到達5200米。頭暈惡心、心慌無力、鼻子流血,那都是常有的事。可這一切,相對于死神的威脅,實在是不算什麼。

對普通人而言,在海拔4100米的地區,最多停留1小時,否則極易出現胸悶、眼疼等缺氧反應。而到了4700多米的昆侖山口,氧氣稀薄,人行走如同踩棉花一樣,全身無力。倘若多說幾句話,心慌氣短、頭痛胸悶等情況就會加劇,幾乎不敢做任何較劇烈的活動。而“三高”隊員們一趟來回就是十幾個小時,采集數據、捕捉問題,一絲不苟,常常忙到淩晨一兩點鐘才休息。

2017年,在進行一款發動機的高原試驗時,他們當天的目标是挑戰海拔5230米——素有“生命禁區”之稱的唐古拉山口。早上6點,車隊準時出發,直到第二天的淩晨1點鐘,才順利完成所有試驗任務。隊員們又累又困,實在走不動了,他們臨時決定在海拔4800多米的安多縣住下。早上集合的時候,隊員劉帥沒到,派人去催他時,才發現他因為高原反應已經在床上暈厥了過去。被送到醫院經過急救的劉帥終于蘇醒過來。事後醫生說“多虧送來得及時,如果再晚來一會,出現腦水腫就麻煩了”。

一次次“有驚有險”,有人說:“這簡直是在玩命啊,難道你們不怕麼?”幾乎所有的“三高”隊員給了同一個答案:能不怕麼,可是如果讓我們重新選擇,我們還是會選擇做一名濰柴“三高”人,因為做世界上最好的發動機,是我們幾代濰柴人的光榮使命和夢想。

要奮鬥就會有犧牲。2011年10月14日,豐東旭、于超、趙蒙生,在進行發動機高原試驗途中,把青春的生命永遠留在了青藏高原上……

其實,頭一天,他們就已經完成了所有試驗任務。但是他們主動要求再試一次,再爬高一點,再多拿回一些更有價值的數據,把這款發動機的高原性能做到最優。豐東旭曾經說過:“數據,那可是發動機的生命啊。”就是為了濰柴發動機的生命,他和兩位隊友卻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此時公司決定:如果有誰想回去,馬上安排。但隊員沒有一個提出要離開。僅僅過了2天,他們就擦幹臉上的淚水,強忍着失去戰友的悲痛,繼續沿着他們走過的路,去完成他們未完成的事業。

“勝利不會向我走來,我必須自己走向勝利。”無論遇到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不會阻止濰柴“三高”試驗隊員追夢的腳步!

對先進的裝備制造業來說,創新讓實業根基更強,讓民族的脊梁更硬。濰柴“黃金動力總成”從誕生到蓬勃發展、挺起中國重型商用車“脊梁”的全過程,就是中國制造科技創新的一個縮影。濰柴科技創新碩果累累,“三高”試驗隊功莫大焉。

2030年跻身世界科技強企,濰柴面向未來志向高遠,濰柴創新發展的源頭活水更加激情澎湃,打造着文化價值觀一緻、老中青結構合理、中高端梯次科學,“招之即來、來之即戰、戰之必勝”的國際化科研隊伍;建成了規模大、功能全、能力強的發動機研發試驗基地,打造了研發、試驗、試制、制造四大中心有序運轉的自主創新體系;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商用車動力系統總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具備了世界一流的研發實力。

“我們‘三高’試驗隊隻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進行科技創新,才能為世界上一流的發動機把好最後一關。”高揚濰柴科技創新大旗的“三高”試驗隊,凝結着這支英雄團隊的理想、激情和自信,他們用奮鬥定義青春,讓青春之火綿延不絕,讓青春之光熠熠生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