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4月26日新媒體專電(記者黃勇賢 李平 羅羽)“人牛相伴去耕田,銀铧犁破水中天。一步一搖有節奏,猶如跳舞心飄然……”在中國貴州綏陽縣金字村有這樣一群農民詩人,他們白天踩着露水下地耕作,晚上點亮一盞燈,拿起紙筆寫詩詞。
在這個群山環繞、中間一派寬闊田園的西南小山村,既有農民創作的田野勞作詩,也有怡情養性的典雅詞,還有朗朗上口的山民歌。
家有8畝田土的農民詩人易道強,從1972年便開始創作詩歌。對他來說,讀詩、寫詩仿如犁田、插秧一樣,既是一種傳承已久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修身養德的價值追求。
“把手牛糞撒野田,一塊墨玉照農顔。沃壤蓋上黑絨被,心頭展現好豐年。滿身糞迹不覺臭,再髒再累心裡甜。”他的《撒糞詩》寫出了農民詩人的心靈境界。
金字村是一塊被先賢文化浸染的土地。擔任過金字村詩詞學會會長的易道強說,僅清代村裡就産生過6名進士、2名舉人、40餘名秀才。這些先賢遺世文章滋養着當地文脈,也用“黍稷詩書世代綿”的家訓砥砺後人耕勞不忘本,修身勤養德。
犁田、耙田樣樣精通的農民詩人鄭繼方,在家鄉詩詞文化的感染下,41歲開始作詩寫詞,至今已創作1000多首。對于農民寫詩的樂趣,他在《畫堂春·農民寫詩》中這樣寫道:“如今詩賦不稀奇,山村曉露晨曦。農民提筆把詩習,字字生機。種地學詩并舉,不分冷熱朝夕。詩飛詞躍贊功績,韻雅情癡。”
不愛牌桌愛書桌的28歲村民巫謝玉,平時在縣城工業園區務工,一周要上6天班,但閑暇時間仍愛參加村裡的詩社活動,不時提筆寫詩。在她看來,寫詩雖然掙不到錢,富不了家,但能讓人從簡、從德、從善,這種純淨的樂趣不輸于打牌、看電視。
金字村豐富的民歌文化,也助推着當地詩歌的傳承發展。“金字村廣泛流行的薅草歌、擡料歌、擡喪歌等民歌體,都含有詩歌的基因。”綏陽縣詩歌學會副會長吳仲華舉例說,當地農民歌手韓述華創作的一首民歌“昨夜等郎緊不來,燒了幾多冤枉柴,仔雞炖湯都幹了,油煎豆腐起青苔”,就是其鮮明代表。
善于從書畫和文學作品中學習詩詞理論,進而運用于詩詞之中,是金字村農民詩人創作的一個特點。例如農民詩人李小江根據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創作一詩:“野渚瓊樓映水中,楓葉飛舞落江紅。山村小舍箫聲起,一輪明月挂碧空。”
詩歌怡情,也塑造着淳樸的民風。易道強說:“我們這個村,村民很少沉迷麻将,也不盛行物質攀比,尊老愛幼成風。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村民紛紛捐資捐物,幫助災區人民重建家園。”
綏陽縣詩歌學會會長黃明仲說,自東漢尹珍設帳講學,儒學文化在綏陽傳承2000餘年。宋明至清代,綏陽曆史上留存詩文的詩人有100多位,在世代耕讀傳家的文化浸潤下,綏陽現有農民詩歌作者近200人,累計發表作品5000餘篇(首),20餘名農民詩詞作者還成為遵義市、貴州省的作協會員或詩詞學會會員。
據黃明仲介紹,像金字村這般農民手寫詩詞、腳踩泥田的村寨,綏陽縣就有五六個。如今,這些居住在“古柏蒼蒼石磴遙,幾曲清流過小橋”的大山村民,正以“書香猶如春江水,墨染農耕代代興”的精神風貌抒寫着其昂揚高雅的價值追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